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中国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定义人权

UN
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米歇尔·巴切莱特宣布人权理事会会议开幕 Keystone / Martial Trezzini

2021年标志着位于日内瓦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HRC)成立15周年。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之间进行利益博弈的战场。

由47个联合国成员国代表参加的本届人权理事会会议于6月21日开幕,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米歇尔·巴切莱特(Michelle Bachelet)就中国处理香港抗议活动以及对待新疆省维吾尔族人的方式发表了明确声明。

巴切莱特对香港引入《国安法》表达了“严重关切”。她还重申了访问新疆的要求,“尤其是在有关严重侵犯人权的报告持续涌现之际”。

她的言论遭到了中国代表的反驳。刘玉印指出,中国不会接受任何外部势力对其不可分割的领土的“干涉”。他还督促巴切莱特“尊重事实”,“停止发表涉华错误言论”。

本届会议依然充满了互相指责。加拿大携40国联盟谴责中国境内存在虐待、侵犯人权以及强迫劳动的现象,尤其是针对穆斯林少数群体。中国则与包括朝鲜、白俄罗斯与委内瑞拉在内的国家一起予以反击,在会议上批评加拿大不仅以非人道的方式对待移民,而且还侵犯了其境内原住民的人权。

这场激烈交锋只是冰山一角。美国总统拜登在其最近一次对欧洲的访问中明确表示,西方盟友应该联合起来反击白宫认为在多边主义方面影响力逐渐壮大的中国。在过去几年中,联合国机构以及国际组织中的一些关键职位都由中国推荐或支持的候选人担任,如国际电信联盟(ITU)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同时,中国为确保其在人权理事会当选,组织了积极的竞选活动。

新美国安全中心亚太项目的副研究员,Kristine Lee,在新闻网站Politico写道:“中国公民在联合国关键机构的支配地位,部分反映了中国这股正在崛起的力量机智的外交策略,以及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拜登政府以及像Lee这样的西方分析员认为,中国利用了美国在特朗普当政期间退出理事会的机会,填补了华盛顿留下的空缺。

“中国试图按照自己的利益重组联合国及其他国际机构,而它留下的是一个因缺乏美国稳健领导而失去平衡的全球体系”。

某种程度上,美国以观察员身份回归人权理事会能部分阻止中国尝试将自己的议程强加在像人权理事会这样的国际论坛上。但收复失地并不容易。

多年来,专家与外交人士都认为中国若想加入世界市场与组织结构,北京除了拥护人权外别无他法。但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却指出,一切都事与愿违。该组织在去年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尤其是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政府不只是寻求中和联合国人权机制对中国的监督,还立志要中和掉这一体系让任何一国政府为严重侵犯人权而负责的能力。”

根据该组织的说法,北京不再满于只是免除自己的责任,它还寻求支持他国在像人权理事会这样的国际机构中为维护自己的权益打压自由的能力,即使这些机构仅仅旨在传递某种表面的正义。

策略:引进合作机制

然而,离开并不是中和联合国机构的方法。2018年,北京联合支持了一个名为“合作共赢”的决议。合作,在这里的意思是A国尊重B国在人权事务上的优先选择。观察员认为,这已经成为了说服其他国家支持由中国提出的决议以及中国人权叙事的有效工具。

该决议在2020年以23票赞成、16票反对、8票弃权获得通过。支持该决议的国家中许多都是专制政体,如白俄罗斯、朝鲜、缅甸、俄罗斯、叙利亚以及委内瑞拉。

日内瓦研究院冲突发展与和平建设中心的研究员Kazushige Kobayashi认为,尽管发展中国家间仍有许多分歧,但中国在理事会推广这一合作理念的尝试无疑是成功的。他强调:“互惠的观念十分有效。”

根据AidData(美国威廉与玛丽学院的国际发展研究实验室)6月30日发布的一项新调查显示,中国在发展中国家间的影响力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长。民意调查发现,2020年中国向大约113个国家提供了建议及协助,并在最具影响力的发展伙伴总排名上位列第8。

Kobayashi也证实“中国近几年来在其外交政策中就人权事务采取了更积极的态度,而不再像之前一样,将该议题当作内部事务”。

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像其他国家一样,试图影响人权叙事。”

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观察员解释称,中国对人权的看法不同于西方,对中国来说,人权概念必须在主权框架内进行理解。

而北京现在也已经明白如何借助理事会来推广自己的观点。

不过人权观察组织称,中国寻求“将国际人权法重新定位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无视了国家保护个人权利的责任,将基本人权当作谈判和妥协的筹码对待,因此无法对公民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而用中国代表团的话来说,北京希望的是“加强合作,而非制造分裂”。

(译自德文:瑞士资讯中文部)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