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在死刑議題上不想中立

伊朗是近年來僅次於中國,執行死刑最多的國家,包括處決未成年人。
伊朗是近年來僅次於中國,執行死刑最多的國家,包括處決未成年人。 Getty Images

瑞士樹立的目標是在全世界廢除死刑。而那些堅持動用死刑的國家則聲明遵從自己國家的主權,並且要與所謂的西方價值觀拉開距離。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通讯订阅

相关内容

通訊訂閱

如果你訂閱了我們的電子報(Newsletter),每週你會在你註冊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費電子郵件,內容是瑞士資訊繁體中文版報道。 現在就點擊訂閱。

更多阅览 通訊訂閱

瑞士計畫在2025年實現這個目標-擁有一個沒有死刑的世界。這是11年前瑞士設定的宏偉計畫。 2013年,時任外交部長迪迪爾·布爾克哈爾德(Didier Burkhalter)曾說:「只要死刑還在,我們就會繼續努力下去。」

雖然現在這個目標未能實現,但廢除死刑已成為大勢所趨:如今,仍約有二十個國家在執行死刑,而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已經廢除或暫停使用死刑,這一趨勢在世界歷史上堪稱創舉。

外部内容

然而現在距離一個沒有死刑的世界還很遙遠。中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等國仍在繼續執行死刑。國際特赦組織的報告顯示,2023年公開處決的人數為1,153人,比前一年增加了31%,是十年來最高的數字,這還只是登記在冊的數字。

那些堅持使用死刑的國家的主要理由是尊重國家主權:國際法本身並沒有禁止死刑。因此,實行死刑是各國的權利。有些國家認為廢除死刑是西方的意願,這有違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和法律制度。總而言之,他們認為這是西方推行自身的價值觀並鞏固霸權地位的做法-這樣的觀點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有著不同的版本。

廢除死刑:並非純粹的西方意願

「每個人都有活著的權力,死刑應該被禁止」。自1999年起,瑞士聯邦憲法中就規定了這一點,也是瑞士外交政策的指導方針。瑞士最後一次執行死刑是在1944年。但令人費解的是,直到1992年,瑞士軍事刑法中仍有死刑條例。由此可見:死刑這個問題的情況比較複雜。

而實際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反對死刑運動的發起人大多是民間社會運動者,而非政治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立了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的誕生,保證了生命權,這為禁止死刑提供了基礎和前提。最早推動廢除死刑運動的是跨國民間社會組織,例如國際特赦組織,該組織現在已成為國際上反對死刑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相关内容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界人权宣言》今年迎来了75周年纪念。

相关内容

《世界人权宣言》如何致力于改变世界?

此内容发布于 就在2023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界人权宣言》距发表已满75周年之际,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聚焦于它是如何孕育而生的,以及在当今这个时代它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更多阅览 《世界人权宣言》如何致力于改变世界?

桑喬吉奧(Chiara Sangiorgio)以倫敦為座標協調國際特赦組織的全球反對死刑運動。她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只有寥寥幾個國家沒有死刑,幾乎都是拉丁美洲國家,在這些國家,死刑主要被殖民者當作鎮壓民眾的工具。廢除死刑是民族解放運動的一部分。1864年委內瑞拉作為第一個現代國家廢除了死刑。「要明確的一點是,反對死刑並不是純粹的西方意願,」桑喬吉奧說。

自20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了民主化進程,這是全球遏制死刑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在此是一個明顯的例外,儘管在這個國家被處以死刑的人數也越來越少。

死刑一直被用來作為鎮壓、控制和壓制政治異己的手段。何況,瑞士聯邦外交部在其關於全球廢除死刑的「2024-2027年行動計畫」中寫道,「沒有任何科學研究證明死刑對預防犯罪和保障安全有正面的影響,也不比其他嚴厲的懲罰有更大效果」。

國家主權與人權

仍然堅持使用死刑的國家經常用嚴厲制裁犯罪作為說辭,而世界反對死刑聯盟(WCADP)主席奧雷利·普拉塞(Aurélie Plaçais)說,這些國家想要向國民發出這樣的信號:國家會「嚴厲打擊犯罪」並希望罪犯受到嚴懲。 「歸根究底,就是要用簡單的方法對付複雜的問題和犯罪」。 2022年,全球執行的死刑中有37%是針對毒品犯罪。

世界反死刑聯盟是一個設在法國的國際統合組織,全球開展廢除死刑的運動,下面包含了185個組織。該組織的許多成員因積極從事反對死刑運動而在本國受到迫害。

普拉塞說,而在對外宣傳時,這些國家的策略則有所不同:他們在國際上強調的並不是打擊犯罪,而是堅持主權;以及國際法並未禁止使用死刑,因此,每個國家都有權使用死刑,這屬於國家主權。

在聯合國進行的交涉中,能夠注意到這些國家在投票時經常提到這一點。他們批評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差異未被充分尊重,從而破壞了國家間的平等關係。認為這無非是在推行某種世界秩序和價值觀-這明顯是針對西方的批評,在他們眼中,西方推行的是多邊體系。

各國執行死刑的情況差異很大,首先是中國,在這個一黨專制國家,死刑的罪名很多,具體數據不詳,中國在處理死刑問題時非常隱秘,幾乎沒有官方消息,被執行死刑的人數也不得而知。奧雷利·普拉塞說:「我們估計每年有數千人被執行死刑。」

接下來是伊朗,這個神權專制國家自伊斯蘭革命以來,包括吉娜·馬赫薩·阿米尼(Jina Mahsa Amini)遇害的起義之後,時常大規模用死刑作為鎮壓手段。與沙烏地阿拉伯的絕對君主制一樣,毒品犯罪和宗教犯罪是判處死刑的重要原因。美國是世界上少數仍在執行死刑的民主國家之一,儘管執行死刑的數量一段時間內在下降,越來越多的州正在禁止或暫停執行死刑。

普拉塞說:「這些實施死刑的國家有一個共同特徵:暴政,對國內實行高壓和歧視政策,對外則動用武力。」

公關與真正的廢除

還有像沙烏地阿拉伯這樣的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對外展示的是現代化的形象,但執行死刑的數量卻在直線上升。歐洲沙烏地阿拉伯人權組織(ESOHR)法律總監塔哈·阿爾哈吉(Taha Alhajj)說:「現在的情況史無空前的糟糕。」 自從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掌權以來,沙烏地阿拉伯發生了許多變化。社會規範變得不再重要,宗教信仰受到打壓,國家開放給旅遊業。「體育、音樂,網紅-沙烏地阿拉伯正投入數十億美元來打造自己的純潔形象,而對阿爾哈吉來說,這純粹都是公關。同時,從未有如此多的人被處決」。

2019年6月,紐約沙烏地阿拉伯領事館外抗議處決穆斯林神職人員的群眾。
2019年6月,紐約沙烏地阿拉伯領事館外抗議處決穆斯林神職人員的群眾。 2019 Anadolu Agency

這個王國無視基本準則,例如可以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判刑;或處決未成年人。懲罰的罪名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阿爾哈吉說,現在還會有人因為政治或信仰問題而被處死。「在國際舞台上,沙烏地阿拉伯還大肆宣稱尊重人權,這純屬做戲和謊言。」

ESOHR成員深有感觸,該組織創始人遭到迫害和監禁,所有成員都遭到追捕而不得離開自己的國家。阿爾哈吉說:「刑罰非常嚴酷,因此那裡已經沒有反對死刑的人權活動家了。」

可能會有更多處決

那麼現在到底是什麼情況呢?基亞拉·桑喬吉奧和奧雷利-普拉塞都認為現在的趨勢是:執行死刑的國家數量正在減少。普拉塞說:「有幾個國家目前正在考慮廢除死刑的立法草案。」

不過,近年來執行死刑的數量正在增加,例如沙烏地阿拉伯就是其中之一。這兩位活動家都預期未來這種情況還會持續,那就是:擁有死刑的國家越來越少,但被執行死刑的人數卻越來越多。

中國政府在2002年就表示過:「全世界最終會廢除死刑,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直至目前,中國執行死刑的數量依然遙遙多於其他任何一個國家。

中國廢除死刑的最大阻力來自民間

中國每年數千人被處決-具體數字不詳,中國在這方面不公佈任何數字。
中國每年數千人被處決-具體數字不詳,中國在這方面不公佈任何數字。 2004 China Photos

根據中國人民法院出版集團營運的國家級法律知識服務與案例大數據融合平台-法信網外部链接上一份名為《中國民眾的死刑觀念:觀察、猜想與解析》的報告所述,中國也有意逐步廢除死刑,但似乎最大的阻力來自民間。

報告中說:「無論是在成功廢除死刑的國家,抑或尚未廢除死刑的國家,都曾經或正在面臨如何對待公眾的死刑認同的艱難抉擇。」

這一抉擇在中國也同樣存在。出於對既往死刑政策的反思與刑罰人道世界潮流的認同,中國學術界與決策層達成了「少殺、慎殺、不殺」的共識。

在此背景下,進一步減少、控制甚至最終廢除死刑的主要阻力通常被認為是民眾對死刑的強烈認同。

法律系統固然需要抗制系統以外的干擾。但是,死刑問題並非純粹的法系統內部的問題。在死刑改革議題上,民意必須被重視和理解。

死刑的公眾認同是死刑的正當性和合法性的支撐。死刑改革的任何努力,如果缺乏對民眾死刑觀念的深入理解,必然無法得到民眾理解,影響改革目標的達成。

在中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3條,死刑是法定的主刑之一。目前,中國的死刑罪名共46項,是世界上保留死刑的國家中罪名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北韓。

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執行死刑方式分為槍決及注射死刑。

在中國大陸,一直以來死刑都受到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支持。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和國家統計局在1995年的民調顯示95%以上的人支持死刑。2020年一項民調的結果顯示,同意死刑的民眾佔比為88%。中國人歷來的「殺人償命」觀點也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故意殺人罪的死刑的判決。

來源:維基百科

(編按:Benjamin
von Wyl,深度編譯自德文:楊煦冬/dh,繁體校對:方常均)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