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学校瞄准长驻外籍人士
苏黎世州的新规定可能会把外国中小学生拒于国际学校的门外。一些同时教授瑞士与国外课程的当地学校正把目标对准这些外籍学生。
不久后,许多来瑞工作的外籍人员就将被迫把子女送进苏黎世当地的教育体系。对他们来说,那些双语教学机构可能是他们的唯一的希望寄托。苏黎世州采取这种强硬措施,是为让外国人口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该州教育部于去年9月公布的新指导方针,将从下个学年,即2012年8月起正式实施。
新规定要求,除非学生家长能够证明他们只是暂时在苏黎世逗留,或者他们的子女是在继续自己的非德语教育,否则就必须将子女送入公立学校。
虽然已在国际学校注册的中小学生不在此列,但新方针还是令外籍人群体产生了不小的惊慌。
对于一些尚未确定究竟会在苏黎世逗留多久的员工,一想到自己的孩子被剥夺了取得国际资历的机会,不免会因此心生怨愤。
互相倾轧
大多数国际学校都教授德语,但仍会遵循海外的课程设置,例如国际学位。随着近几年来瑞士工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苏黎世和瑞士其它地区这类学校的名额往往非常紧俏。
不少学校已扩建已有校舍、迁至更大的场地,或重修附属设施,以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
连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ZFS)这类跨国企业,为了给自己员工的子女争得学校名额,也开始互相倾轧。
“我们依靠国际教育体制来吸引世界最优秀的人才,”该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彼得·赖特(Peter Wright)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要让他们接受瑞士的职位,子女是否可以进入国际学校也是决定因素之一。”
尽管与苏黎世州的两所大型国际学校签有合约,该集团已不能保证新员工的子女可以顺利去那里就读。高流动性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学习国际课程,以方便日后迁去其它国家。
融入努力
然而许多当地人也送子女去国际学校就读,其数量之多令苏黎世州教育部长丽贾娜·埃普利(Regine Aeppli)担心,因而于去年决定打击当地教育系统的学生流失。
新规定也有意解决当地人的担忧,即外国人并没有对融入瑞士作出足够的努力。
到目前为止,埃普利拒绝作出让步。但如果苏黎世强有力的跨国企业不先通过游说清除某些障碍的话,她的新方针是否能够得以实施,也很难说。
外籍员工只在乎国际学校,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的彼得·赖特提醒说:“他们对支持当地学校几乎没有兴趣,甚至是毫无兴趣。”
不过,有可能解决当地与国际体系之间差距的一种教育模式,就是为学生提供两种体系课程的双语学校。
瑞士国际学校(SIS)组织从1999年起就已开始提供这种服务,目前正在扩充这类学校。
过时体制
苏黎世的一家此类学校将迁址到该市市郊的新校区,除了目前的中学课程外,还将提供学前班及小学课程。
该校学生可以同时为国际学位和瑞士高中毕业资格(matura)的深造做准备。位于楚格(Zug)的另一所全新校舍也正在施工当中,两个校区都会在下学年开学前竣工。
该校透露,学校既吸引那些想融入社区的国际学生,又吸引那些希望将来去海外深造的当地儿童。
上个月,Tandem国际多语学校扩大了在苏黎世的校舍,在现有的幼儿园设施外,又开设了一所小学校区。这所学校用德语和英语授课,课程的设置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国际与当地的教育。
“许多在瑞的外籍人生活在只讲英语的小环境中,”该校创建人与校长索妮亚·麦席勒-丹特(Sonya Maechler-Dent)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我们的学生要学习瑞士德语,因此他们有机会融入当地的社区与经济。”
麦席勒-丹特的父母是英国人,她在迁去苏黎世教书之前,曾在法语区的洛桑接受教育。对于各种类型的教育方式,她有第一手的经验。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向多文化社区发展,我们的教育哲学已经过时了,”她对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记者表示:“以不变应万变的哲学,已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着的需求,这就是为何我们在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灵活性。”
瑞士存在两类国际学校,一类是为跨国企业外籍员工的子女而设,另一类则为成人提供各类职业课程。
大多数外籍员工在被外派至瑞士工作时,常常会举家迁居。
按照惯例,这些外籍人士会将子女送进教授国际学位课程的国际学校,授课语言主要为英语。学员以后不但能容易地在全球其它学校继续深造,学历也得到国际各企业的承认。
这种教育的优势在于,即使学生的家长日后被派驻其它国家,对学生继续学业造成的影响也会不太大。
瑞士国际学校组织(SGIS)目前有40个此类成员学校。
瑞士的另一类国际学校为成人提供职业资历培训,涉及领域包括烹饪、旅游和舞蹈等。
由于这类院校希望吸引国际学生,课程与资格证书的设置也主要面向国际劳动力市场。
大多数的这类院校与其它国家同类院校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www.ausbildung-weiterbildung.ch网站提供的清单罗列了所有这类国际职业学校和他们提供的课程,以及其它有关信息。
(译自英文:小雷)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