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藝術展望:因應政治變局與文化復興
儘管瑞士藝術市場定位高端,但美國的政策變局仍可能為這個市場帶來難以避免的影響。作為第二大藝術市場的中國,收藏重點仍傾向於本國藝術作品;美國作為全球藝術市場中心的地位可能受到衝擊;而瑞士藝術經銷商或將有機會從這些變革中受益,同時,威尼斯雙年展或將重新煥發其影響力,而新一批瑞士電影則充滿奢華風情、離奇趣事以及海史密斯式的驚悚元素。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在12月舉辦的最近一屆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Miami)上,由於美國總統當選人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即將上任,藝術展的現場氛圍被形容為“略顯不安的樂觀”。長期以來,藝術界在所謂的“文化戰爭”中一直處於弱勢的一方,許多藝術從業者並無慶祝的心情。川普的共和黨陣營多次將藝術家與學者、記者一同稱為“敵人”。這種公開宣揚的敵對態度會如何轉化為實際行動,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最近歷史中的類似情境,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
在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執政時期(2001-2008年),首批美國「數位遊民」(digital nomads)選擇離開故土,自我流放,他們湧入了多個歐洲首都。他們一方面對美國的政治氛圍、伊拉克戰爭以及持槍保衛主義的抬頭表示強烈不滿,另一方面也享受了比紐約或洛杉磯低得多的租金和醫療成本。
他們主要定居在柏林和布拉格,以及其他一些東歐城市。這些美國創意專業人士開創了一種趨勢-“數位遊民生活”,即他們從昂貴的國家遷往生活成本較低的國家,這種趨勢得益於遠距工作的興起,如今已成為常態。是否會有新一波美國人遷居歐洲?如果是,這種遷徙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儘管川普未來執政時期的政治後果仍充滿不確定性,專家們已經開始分析他迄今宣布的政策對藝術市場的經濟影響。
關稅與稅收減免
川普計劃對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和歐盟在內的傳統貿易夥伴提高關稅,這將直接影響藝術品的價格、運輸成本以及保險費用。
更高的關稅也將直接影響那些主要依賴美國市場進行國際銷售的畫廊。美國市場仍是全球最大的藝術市場,佔總銷售額的43%。來自海外,尤其是歐洲的反制性關稅,也可能削弱美國畫廊的國際競爭力。
儘管中國是全球第二大藝術市場(交易量與英國相近),但由於中國收藏家和博物館主要偏愛中國藝術,預計其很難從美國市場的衰退中吸收太多業務。英國可能會藉此機會強化其藝術中心的地位,而瑞士也是如此。由於這兩個國家都不是歐盟成員,因此在簽訂雙邊協議方面具備有利條件。
2023年中國(包括中國大陸和香港)上升為全球第二大藝術市場,佔全球市場份額由2022年的17%上升到19%,排在美國之後。英國退居第三,目前佔17%的市佔率。法國保持第四位,佔7%。
2023年,在全球藝術市場整體下滑的趨勢中,中國市場逆勢成長,銷售額成長了9%,達到約122億美元(約890億人民幣)。
在進出口方面,中國佔全球藝術品進口額的24%(其中中國大陸佔5%,香港佔19%),出口額的19%(中國大陸佔1%,香港佔18%)。美國佔全球藝術品進口額的32%和出口額的35%。
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中國大陸的高淨值人士在藝術品和古董上的支出位居全球首位,中位支出達9.7萬美元(約70.8萬人民幣),是其他地區的兩倍多。
中國大陸高淨值人士的收藏中包含頂級藝術家的比例最高,41% 的作品來自頂級藝術家。
同時,全球貿易戰及其帶來的經濟不穩定通常會對藝術市場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富裕階層往往會避開藝術投資,轉而尋求風險較低的替代方案。
無論情況如何,6月即將在巴塞爾舉行的下一屆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必將勾勒出更清晰的市場圖景。作為全球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博覽會,巴塞爾藝術展往往被視為衡量市場情緒的風向標。
叫停藝術活動
一年前,我們曾說瑞士及歐洲其他地區的藝術前景顯得相當黯淡。而我們當時預測的趨勢,如今已成為現實。
在2024年,各國政府全面削減針對藝術和電影的公共資金,公共媒體服務的預算也大幅減少,尤其是在法國和德國尤為顯著。在瑞士,聯邦政府決定將國際藝術與電影合作的預算從370萬瑞郎(約2997萬人民幣)削減至200萬瑞郎,此舉在藝術界引發了普遍抗議。
儘管這些數字看似微不足道,但該基金可以確保年輕藝術家和電影製作人獲得創作的啟動資金,這對於支持瑞士和發展中國家的新作品至關重要。
在下文中,我們採訪了洛迦諾電影節(Locarno Filnm Festival)的前總監馬可·穆勒(Marco Müller),他也參與制定了國際文化的合作機制,目前該機制已經被瑞士政府採用。
相关内容
上海来客:马可·穆勒为电影业的未来辛勤播种
“威尼斯有可能重拾其影響力”
在這種對藝術和文化不利的背景下,威尼斯雙年展宣布瑞士-喀麥隆籍策展人科約·庫奧(Koyo Kouoh)將作為2026年展覽的藝術總監,這一消息令整個藝術界頗感意外。
當義大利總理焦爾吉婭·梅洛尼(Georgia Meloni)任命右翼記者皮特朗傑洛·布塔富科(Pietrangelo Buttafuoco)為威尼斯雙年展主席時,人們普遍認為,這一全球最大的藝術盛事將發生重大方向性變化,更加偏向義大利策展人,並採取更保守的路線。
庫奧代表了當前義大利政府所反對的一切。除了成為首位擔任該職位的有色人種女性外,庫奧的職業生涯還以對博物館角色的徹底重新審視以及推動後殖民主義、非洲僑民和身份政治等議題而著稱。
2024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由巴西策展人阿德里亞諾·佩德羅薩(Adriano Pedrosa)擔任總策展人,但展覽並未獲得評論界的廣泛認可。主展覽僅反映了關於後殖民主義、酷兒文化、少數族裔和原住民議題的既定觀念,同時只聚焦於已經在藝術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的知名藝術家,缺乏任何新穎或獨特的視角。一位德國博物館前館長對瑞士資訊SWI表示:「有了科約·庫奧的加入,雙年展或許能重拾其影響力。」
在雙年展的歷史中,瑞士一直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出生於喀麥隆但在蘇黎世長大的科約·庫奧,是過去50年裡第四位擔任雙年展總策展人的瑞士人。在她之前,這一職位曾由哈拉爾德·塞曼(Harald Szeemann)在1980年、1999年和2001年出任,然後漢斯·尤利斯·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又在2003年擔任共同策展人,畢斯‧科瑞傑(Bice Curiger)則是2011年的總策展人。
相关内容
“艺术生于裂缝,而匿于光鲜”
即將上線的串流作品
瑞士公共電視台RTS與Netflix的首部聯合製作將於今年聖誕節首播。這部名為《冬宮》( Winter Palace )的8集系列劇追溯了19世紀奢華酒店業的起源,展現了其尊貴的國際客戶群和本地員工的故事。
瑞士資訊不久將對這個全球串流平台與公共廣播公司合作的商業模式進行報道,並分析所謂的「Netflix法」(Lex Netflix)的影響。這項瑞士法律於2024年1月生效,要求Netflix和Amazon Prime Video等串流媒體公司將本地收入的4%重新投資於瑞士的電影和電視製作。
一位特立獨行的收藏家
2025年1月,瑞士電影業最大的盛會-索洛圖恩電影節(Solothurn Film Festival)將揭幕本年度的作品。影展的開幕影片是托馬斯·海默裡(Thomas Haemmerli)執導的紀錄片《布魯諾·斯特凡尼尼的遺產》( The Legacy of Bruno Stefanini )。該片重現了這位備受爭議的藝術收藏家兼建築承包商布魯諾·斯特凡尼尼“白手起家”的傳奇故事。
這部紀錄片延續了海默裡作品一貫的細膩幽默風格,聚焦於斯特凡尼尼的收藏癖,他的收藏涵蓋從古董到當代藝術,甚至包括茜茜公主的騎裝。但影片也深入探討了他對公眾開放這些珍藏的嚴肅承諾,展現了他希望讓更多人接觸到這些文化財富的堅定信念。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與瑞士
荷蘭導演安東寇班(Anton Corbijn)的新作《瑞士》( Switzerland )也同樣備受期待。這部由瑞士和英國聯合製作的電影預計將於2025年下半年上映。
寇班以其執導的音樂錄影帶(如Nirvana、Coldplay、U2和Depeche Mode)和傳記類電影而聞名,他曾在《控制》( Control )中重現了Joy Division主唱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的關鍵人生時刻,以及在《生活》( Life )中再現了美國演員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的生平片段。
在《瑞士》一片中,寇班將鏡頭對準了美國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這位因《天才瑞普利》( Ripley )系列而聞名的作家,在生命的最後15年生活在瑞士義大利語區的提契諾州。本片遵從了海史密斯的黑暗想像力,寇班將其呈現為帶有傳記元素的虛構作品,由海倫·米倫(Helen Mirren)飾演海史密斯。這部電影可能會是一場精彩絕倫的懸疑體驗。
(編輯:Mark Livingston,編譯自英文:樊樺/xy,繁體校對:盧品妤)
相关内容
通訊訂閱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