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冰川日:瑞士吹响冰川保卫战的号角

21世纪以来,从阿尔卑斯山到新西兰,世界各地的冰川正以日益加速的势头消融。与此同时,在全球冰川监测议题上,瑞士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此外,今年3月21日将迎来首个“世界冰川日”。借此契机,人们将对冰川作为淡水资源的重要性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反思。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针对冰川融化这一全球现象,苏黎世大学冰川学家兼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WGMS)的负责人米夏尔·赞普(Michael Zemp)发出警示:“毫不夸张地说,地球上每年消失的冰量大到令人细思极恐。”
在世界冰川日到来之际,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公布了最新的估算数据。据该机构估计,全球冰川在2024年损失的冰量高达4,500亿吨。
事实上,2024年并不是最糟糕的一年。与去年相比,冰川融解在2023年表现得更为恶劣。尽管如此,2024年依旧成为了自1975 年以来冰川流失最为惨重的第四个年份。无独有偶,全球所有地区的冰川面积均于同年呈现出了持续三年之久的下降趋势。据赞普表示,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范围内的冰川总损失量等同于一块厚达25米、面积足以覆盖整个德国的巨型冰块。

冰川融解对地球供水产生威胁
冰川为地球上20多亿人口提供了淡水资源。在塑造自然景观的同时,冰川还为瑞士或玻利维亚等多山国家文化特征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对于科学界而言,冰川则被视为气候演变议题方面十分宝贵的数据来源。
一方面,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消退正对世界各国下游地区的供水产生威胁,而在亚洲和拉丁美洲,这种威胁尤为紧迫。同时,冰川的流失也为农业生产和水力发电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冰川融解不仅会增加山体滑坡和洪水的风险,还将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引发严重后果。
作为“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Glaciers’ Preservation 2025)的重点活动之一,“世界冰川日”以提升公众意识为宗旨,呼吁人们对冰川的重要作用建立起深刻的认知。值得一提的是,由联合国发起的“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是一项全球性的协调计划,旨在通过推进具体的保护行动来阻止冰川融解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
此外,“世界冰川日”还针对全球冰川监测系统制定了扩展目标。凭借其悠久的冰川学研究传统,瑞士得以在冰川监测这一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不论是在水利资源的管理问题上,还是在预测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影响方面,冰川监测均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大会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这一国际行动得到了75个国际组织和35个国家的支持,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则是主要的协调机构。世界气象组织于今年1月21日在日内瓦总部举办了启动仪式,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于3月20日至21日在巴黎总部举办首个“世界冰川日”庆祝活动,并将发布以冰川为主题的《世界水发展报告》,提供关于冰川消失的最新数据以及为保护冰川所采取的措施。
冰川为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提供淡水资源。随着冰川消退,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和水质正在发生变化,对水生生态系统以及农业和水电等行业产生影响。因此,“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将动员各国政府、科研机构、私营部门组织和民间社会,紧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实施有效的适应战略。“
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扩展全球冰川监测系统,加强数据收集与分析,开发冰川相关灾害的预警系统,促进依赖冰川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保护与冰川环境相关的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以及鼓励青年参与冰川保护与气候行动。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相关内容
冰川消融为何关系到每一个人
全球最冷地区的冰川亦难逃消融命运
由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主导进行并于今年2月公开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在2000年至2023年期间,除了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大陆冰川之外,全球冰川共损失了5%以上的质量,而发生在这一周期内的冰川融解则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了近2厘米。
其中,瑞士和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自2000年以来,这些地区的冰川损失的质量高达39%。此外,高加索地区、亚洲北部和美国的冰川流失也十分惨重。更令人不安的是,就连极地地区的冰川也未能逃脱融解的命运。
对此,米夏尔·赞普作出预测:“按照目前的融解速度,许多地区的‘永恒冰川’将于本世纪内不复存在。”而在阿尔卑斯山地区,90%以上的冰川也有可能在2100年到来之前消失殆尽。

瑞士的冰川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化。在2022至2023年间,该国冰川的总体积减少了10%,等同于1960年至1990年间损失的冰量。研究人员发现,在经历了两年炎热的夏季和降雪匮乏之后,冰川的流失呈现出灾难性的趋势。仅在2022年,瑞士的冰量就史无前例地减少了6%,而这一结果则是自196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损失。
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这一年,瑞士的冰量损失高达4%,一些冰川厚度更是减少了3米之多。据美联社报道,瑞士境内已经消失的小冰川多达1000处。瑞士冰冻圈观测委员会在一份新闻稿中指出:“连续两年的极端天气导致冰舌崩塌,许多较小的冰川也因此消失。冰川融化也进一步影响到了科学研究的进展。”
在不断上升的全球气温面前,大型冰川也未能幸免。例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阿莱奇冰川很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从地球上消失。据《卫报》报道,2023年8月,零摄氏度等温线已飞升至5289米。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
保护冰川的唯一方案
覆盖冰面的防护篷布和人工造雪项目可在局部范围内减缓冰川的融解。这类保护措施已得到采纳,用来保护瑞士的莫尔特拉奇冰川(Morteratschgletscher)。然而,这些干预手段不仅耗资巨大,而且效果有限。
对此,赞普表示:“保护冰川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尽管如此,冰川对气候变暖的反应却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赞普解释道,即使将温室气体排放即刻归零,截至2050年,我们仍将额外损失10%到20%的冰川。
然而,我们的行动却将决定全球冰川在本世纪下半叶的命运。换句话说, 2100年的冰川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轨迹以及地球持续变暖的程度。对此,赞普强调道:“人类每避免十分之一度的升温就能拯救一部分冰川。”
>>冰川在融解的过程中会向环境释放出有利于新药开发的微生物。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在瑞士的冰川中寻找这类微生物。

相关内容
随瑞士冰川融化苏醒的秘密:吃塑料的细菌和新药物
瑞士冰川监测:130多年的悠久传统
在苏黎世召开的一次地质大会上,国际冰川委员会(CIG)正式成立。1894年,在该委员会登上历史舞台的同时,瑞士在全球范围内的冰川信息收集工作也正式拉开了帷幕。针对这段历史,赞普作出了补充:事实上,当时的瑞士已经拥有了一个全国性的冰川测量网络。借着地质大会提供的契机,人们决定建立一个与之类似的国际性测量网络。国际冰川委员会便应运而生。
该委员会不仅推进了全世界冰川学家之间的合作,也在打造国际研究网络方面做出了贡献。起初,委员会的工作仅限于信息的收集和数据的出版。直到近一个世纪之后,作为一个组织更为严密、运作更为集中的国际性机构,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终于得以问世。
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将总部设在了苏黎世大学。自1986年以来,该机构始终在对一组样本冰川的质量和体积变化数据进行汇集。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研究人员持续不断地对这些样本冰川进行测量,而这些被选中的冰川则分别反映了地球上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气候条件。
该监测机构同时还对另一组冰川的相关信息进行了采集。经过合计,研究人员一共对全世界130多处冰川的演变状况进行了观察。这些被观察的冰川分布于约30个国家之中,而其中约有20处位于瑞士境内。
如何测量冰川?
为了实现对冰川的监测,研究人员需要对水文年期间冰川表面的积雪量以及融解的冰量进行测量。根据国际惯例,一个水文年周期始于一年中的10月1日,结束于次年的9月30日。
研究人员将刻度棒插入冰川内,从而测量出积雪量与融冰量(又称消融量)之间的差值。这项差值被称为质量平衡,用于推导出冰川的演变情况。当消融量大于积雪量时(譬如在遭遇了极端炎热的夏季之后),质量平衡指标就会表现为负值,而冰川消退的现象亦会就此出现。
弗里堡大学地球科学系的恩里科·马蒂亚(Enrico Mattea)解释道,这种测量方法的优势在于可就冰川内部发生的变化方面提供详尽且直接的信息。这位研究人员指出:“许多在世界范围内被采用的冰川监测技术都是在瑞士被开发出来的。这不得不归功于瑞士便利的冰川交通。”
事实上,上文描述的实地测量是一种最古老,也最简单的测量手段。然而,尽管全球的冰川总数超过了275,000处,这类实地测量却也仅仅适用于占比不足1%的冰川。

此外,研究人员也可利用现代遥感系统获取的数据来对冰川上的实地分析进行补充。一方面,卫星、飞机以及最新的无人机均可拍摄生成冰川的三维图像;另一方面,从太空发送出的雷达信号和激光束也可帮助人们观测到地球表面乃至冰川厚度的变化。
米夏尔·赞普表示:“自2000年以来,我们已经能够对地球上所有地区大小各异的冰川进行测量。”
>>以下视频阐述了冰川监测几大主要手段的优势和局限性 (从00:40分开始):
新的样本冰川
一项由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主导完成的最新研究引发了关注。这项以2000年至2023年间的冰川演变为主题的研究成功地将实地与卫星观测在不同模式下产生的结果进行了整合,而这一突破则得益于对每种模式自身优势的利用。赞普表示,这种监测手段不仅为人们在探讨区域走向及冰川年度波动等问题时提供了新的视角,还有助于改进人们在未来对冰川融解或海平面上升作出的预测。
在恩里科·马蒂亚看来,我们有必要对全球数十家研究机构的测量工作进行协调。唯有如此,各类冰川的勘察结果才会具备同质性。该专家同时表示,我们还需尽快确立新的样本冰川,因为部分传统冰川正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而逐渐消失。以卡雷瑟冰川(Careser-Gletscher)为例,截至2042年,这处位于意大利境内的冰川将几乎完全从地球上消失。
米夏尔·赞普强调,保护冰川意味着采取具体即时的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这一全球性的任务在他看来已刻不容缓。这位专家因此由衷希望,作为联合国确认的国际冰川年,2025年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试想一下,如果人类可以在今年实现逆风翻盘,为全球冰川保护事业开启新的篇章,那将是一件多么大快人心的事情!”
(编辑:Gabe Bullard和Veronica De Vore,编译自意大利语:Aikens Jun)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