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中國太陽能“獨霸全球”,瑞士如何破局?

中國已成為太陽能發電“霸主”,目前在全球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都佔據主導地位。以上是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的大同熊貓電站鳥瞰圖。
中國已成為太陽能發電“霸主”,目前在全球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都佔據主導地位。以上是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的大同熊貓電站鳥瞰圖。 Keystone-SDA

在全球太陽能產業,中國已成為不可撼動的霸主。面對中國企業強大的競爭力,歐洲企業紛紛感到壓力,瑞士也不例外。然而,瑞士太陽能專家克里斯托夫·巴里夫(Christophe Ballif)堅信,瑞士在利基市場中仍有獨特優勢。他指出,中國太陽能產業既帶來了挑戰,也為全球清潔能源轉型創造了機會。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過去30年來,克里斯托夫·巴里夫一直致力於太陽能技術的研究和創新。他目前領導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光伏實驗室和瑞士電子和微技術中心(CSEM)的光伏實驗室。

瑞士資訊swissinfo.ch:瑞士太陽能板製造商梅耶博格(Meyer Burger)是歐洲少數在廉價中國進口產品衝擊下倖存的企業之一。然而,上個月,該公司因最大客戶終止合作而宣布未來面臨巨大不確定性。您如何看待梅耶博格危機?這家公司還有未來嗎?

克里斯托夫·巴里夫是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光伏實驗室(EPFL)與瑞士電子和微技術中心(CSEM)光伏實驗室的主任。
克里斯托夫·巴里夫是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光伏實驗室(EPFL)與瑞士電子和微技術中心(CSEM)光伏實驗室的主任。 EPFL

克里斯托夫·巴里夫:顯然,他們需要迅速獲取客戶,否則將很難繼續以目前的形式運作。

儘管如此,我依然希望他們能夠找到解決方案。梅耶博格是少數幾家掌握專有高性能太陽能電池技術的西方公司之一,其技術能力在業界無出其右。公司目前仍擁有大量寶貴的智慧財產權,並正在與瑞士電子和微技術中心(CSEM)等合作夥伴共同研發新技術。

光伏技術很可能成為本世紀的主要電力來源和主要能源,未來將大量製造氫氣,供鋼鐵、氨和化肥等產業使用。因此,西方國家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光電技術。

但我們必須承認,情況非常嚴峻。歐洲市場對亞洲產品幾乎沒有設定貿易壁壘或貿易壁壘較低,歐洲產品也沒有配額保護。同時,國家層級的政策支持十分有限且分散,與歐盟宣布《淨零工業法》後人們的預期相去甚遠。在這種情況下,歐洲企業難以與中國企業過去兩、三年累積的競爭優勢抗衡。

此話怎能講?

過去三年裡,中國僅在太陽能組件供應鏈的生產設備和相關建築上就投入了約1’000億美元(人民幣7’270億瑞士法郎)。如此巨大的投資導致產能嚴重過剩:生產線過多,市場供大於求。在短短一年內,光電模組的價格下降到了原來的三分之一。

面對國內競爭壓力,中國企業非常善於降低成本,並在生產線上採用最新技術。他們會更快推出更有效率的產品,例如透過快速調整生產設備,生產出更大尺寸、效率略高的太陽能電池。在同等條件下與中國企業競爭會非常困難。

梅耶博格即將離任的負責人岡特·埃爾福特(Gunter Erfurt)指責歐洲政客太害怕中國不准備保護歐洲太陽能產業免受不公平競爭。您同意這種說法嗎?

他說得對。太陽能是一個戰略性產業。電池和電動車也是如此。這些都是能源轉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產。

相关内容
该公司研发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模块可以手动安装,也可以通过由铁道维护公司Scheuchzer SA专门设计的铁路机械进行机械化安装。该公司声称,它每天最多可安装100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

相关内容

史无前例的开创性太阳能铁路项目重回正轨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官方日前已批准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试点项目,该项目将致力于在瑞士西部的一条铁路轨道上安装可拆卸的移动式太阳能光伏电池板。这项史无前例的独特技术已经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和兴趣。

更多阅览 史无前例的开创性太阳能铁路项目重回正轨

人們意識到,由於中國在太陽能領域的大規模投入,其產業規模已是其他國家的50倍,中國太陽能產業的自動化程度很高,這使得中國可以生產出成本更低的產品。然而,出於抗風險能力的考量,歐洲需要保留至少一部分製造能力。

你不能百分之百地依賴中國,尤其是考慮到地緣政治衝突的風險。至少歐洲國家現在已經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歐盟最新通過的《淨零工業法案》為國家支持特定工業部門提供了政策基礎。

近年來,中國在光電模組生產設備和相關設施方面投入了約1,000億美元,導致產能大幅增加。 2023年,中國光電模組產量達到499吉瓦,較去年同期成長69.3%,而製造端各環節的產能接近1,000吉瓦。然而,全球光電裝置容量需求預期僅在400至500吉瓦之間,出現明顯的供過於求。
 
中國光電產品的低價優勢使歐洲製造商面臨巨大壓力。瑞士光電模組製造商梅耶博格(Meyer Burger)是少數仍在營運的歐洲光電製造商之一。然而,2024年11月,該公司最大的客戶DESRI終止了合作協議,引發人們對公司未來生存的擔憂。
 
此外,歐洲其他光伏製造商也因中國廉價進口產品的競爭而關閉工廠或縮減生產。例如,德國的SolarWorld在2017年申請破產,部分原因是無法與中國製造商的低價競爭。面對中國光電產品的競爭,歐盟正在考慮採取貿易措施,包括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或徵收懲罰性關稅。然而,歐盟內部對此存在分歧,一些產業組織擔心貿易壁壘可能導致雙輸局面,影響歐洲清潔能源的部署。

(資料來源:觀察者網站/Reuters網站)

但中國在太陽能產業的主導地位也有正面影響,不是嗎?

積極的一面是,中國企業如今能夠以極低的成本製造能源資產。為了在競爭中生存,他們迅速提升自身能力,學會如何在減少材料和能源消耗的同時,提高產品性能。

中國現在具備了在25到30年的合理時間範圍內,向世界提供能源轉型所需全部資產的能力。例如,中國每年能夠生產足夠供應1億輛汽車的動力電池,還能生產可用於電網管理的儲能電池。此外,中國每年的太陽能板生產能力高達1’500吉瓦,此產能是當前全球需求的2.5到3倍。為了進一步支持本國產業,中國正大規模推動太陽能和風能裝置,並積極推動電動車的普及。

當然,由於產業規模過於龐大,中國也需要向國際市場出口。這將推動許多國家採用清潔技術。從這個角度看,這對地球來說是件好事。在能源轉型方面,你可以相信中國在能源轉型方面比美國或世界其他地區做得更好。

您提到,瑞士太陽能產業得益於獨特的產業結構,瑞士企業「以不同的方式參與並取得好成績」。具體是指什麼?

在瑞士,這個產業還不是特別大。有許多專注於提供利基或專用產品的公司。這些企業各具特色,沒有兩家完全相同。它們的成功之道往往是創新、獨特的智慧財產權以及專注於利基市場機會的巧妙結合。

INDEOtec為實驗室提供太陽能電池加工工具;

Stäubli專注於製造高品質的光電模組和系統連接器;

3S Swiss Solar Solutions生產建築用光伏組件;

Freesun專門生產屋頂用太陽能瓦片;

Solaxess提供可改變光電模組外觀的特殊薄膜;

Climacy將屋頂隔熱功能與一體化太陽能電池結合;

Solarwall專門生產光電外牆;

InsolightVoltiris為農業部門提供農業光伏解決方案;

Studer Innotec提供電力電子設備;

Homsphere為建築物和地方社區提供最佳化的能源系統;

LightSeeds利用可回收材料生產輕量化光伏產品。

瑞士太陽能產業是否得到瑞士政府和主管機關的充分支持?

過去幾年,瑞士光電系統裝機量成長顯著。理想情況下,瑞士每年的新增裝置容量應達到2吉瓦左右。但由於太陽能發電的最低迴報價格可能會大幅下降,目前還不清楚這一成長動能能否持續。

外部内容

在技​​術和製造方面,瑞士顯然沒有支持太陽能或清潔技術公司的產業政策。瑞士曾為創新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但由於瑞士政府節支專門工作小組最近提出的“節約預算60條計劃”,這種支持開始消失。

這是一場真正的災難。聯邦委員會提議削減所有試點和示範計畫一半左右的共同資助預算。這相當於每年2’300萬瑞郎(人民幣1.9億元)。他們希望將其削減為零,我們都認為這一決定令人無法接受。

他們還將削減瑞士聯邦能源局對能源領域高級研究計畫的少量資助。瑞士創新局(Innosuisse) 支持學術界向產業界進行技術轉移的計畫也面臨資金削減威脅。不僅是太陽能領域,許多公司、協會和工程師都感到不安。

可悲的是,瑞士政府似乎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做的許多事情與能源轉型、技術開發、市場潛力挖掘以及清潔技術經濟的發展背道而馳。這種情況需要被明確指出。目前的局面可以說是非常糟糕。

相关内容
通讯订阅

相关内容

通訊訂閱

如果你訂閱了我們的電子報(Newsletter),每週你會在你註冊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費電子郵件,內容是瑞士資訊繁體中文版報道。 現在就點擊訂閱。

更多阅览 通訊訂閱

(Balz Rigendinger/ts,編自英文:瑞士資訊中文部/gj,繁體校對:盧品妤)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