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全球每天都发生着违反人道法的行为。”

人道主义救援
ICRC

从乌克兰到中东,从苏丹到埃塞俄比亚,国际人道法正在经受严峻考验。在多重武装冲突的背景下,《日内瓦公约》迎来了75周年。作为公约的守护者,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拉响了警钟。

相关内容
通讯 日内瓦国际

相关内容

国际日内瓦

国际日内瓦,一城一世界。订阅我们的时事通讯,获得相关话题的完美指南。

更多阅览 国际日内瓦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主席米里亚娜·斯波利亚里茨·埃格(Mirjana Spoljaric Egger)在接受俄罗斯广播电视台“地缘政治”(Géopolitis)节目采访时说:”国际人道法可能每天都在世界各地遭到侵犯。旨在保护武装冲突受害者的《日内瓦公约》签订整整75年,但现在不是庆祝的时候。“

米里亚娜·斯波利亚里茨·埃格说:”当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记录的全球武装冲突多达120多起,而30年前还只有20多起。”从乌克兰到加沙,从埃塞俄比亚到苏丹,战争愈演愈烈,不仅导致平民遭受暴力侵害,也导致人道工作者遭受暴力侵犯。

借8月19日世界人道主义日之际,联合国为2023年遇难的280名人道主义工作者发出悼念。援助工作者安全资料库(Aid Worker Security Database)的数据显示,自今年年初以来,已有超过176人丧生,其中121人死在巴勒斯坦领土上。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主席米里亚娜·斯波利亚里茨·埃格(Mirjana Spoljaric Egger)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主席米里亚娜·斯波利亚里茨·埃格(Mirjana Spoljaric Egger) Keystone / Salvatore Di Nolfi

日内瓦四公约是否仍然足以应对当下紧张的地缘政治环境?米里亚娜·斯波利亚里茨·埃格说:”这些公约不仅合宜,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在当前的世界形势下,我们不可能重建此类条约。“她同时呼吁各国将尊重国际人道法列为”政治优先事项”。

杀手机器人的出现

战争技术的迅速发展,让确立这一优先事项变得更为紧迫。从机器狗到人工智能无人机,我们正在目睹一场名副其实的智能军备竞赛。乌克兰是这些新技术的“集中实验地”。今年,乌克兰军队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无人作战系统部队。

与此同时,以色列军队或将在加沙首次大规模使用人工智能武器。根据以色列媒体+972的调查,在冲突开始时,一项名为“薰衣草”的程序将多达37’000名疑似哈马斯成员设定为目标。调查引用以色列情报官员的匿名证词指出,该软件的误差率为10%,冲突爆发时,“为了一个目标牺牲15至20名附带受害者”被视为“在允许范围之内”。以色列军队没有否认这一程序的存在,但并不承认人工智能被用于识别恐怖分子嫌疑人,称这只是军队使用的“辅助工具”。

外部内容

口诛笔伐之下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正面临着一场重大的内部危机,这导致了一波又一波的裁员潮。委员会主席说:”我们稳定住了财务状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拥有所需的全部资源,以供在一百多场冲突中提供充分的人道主义援助。“

该组织也受到了很多批评,尤其是在接触人质和战俘方面。“这些都是极其微妙、复杂和危险的行动。如果各方没有就解救人质的方式达成共识,我们就无法采取行动或接触战俘。”米里亚娜·斯波利亚里茨·埃格辩护道。她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已帮助释放了一百多名被关押在加沙的人质,该组织还在继续努力,以接触那些仍被关押的人质。在以色列,情况正是如此:尽管《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日内瓦第四公约)规定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法律义务,但以色列当局自10月7日起就暂停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探访监狱的权利。

此外,正如米里亚娜·斯波利亚里茨·埃格8月12日所谴责的那样,《国际法》有时会被歪曲,被当作“暴力辩护工具”。在以色列和哈马斯的战争中,“人盾”(bouclier humain)的概念经常被用来为”造成大量附带受害者“的情况辩护。根据战争法,在遵守区分原则和相称原则的前提下,被用作“人体盾牌”的平民死亡责任应由使用人盾的一方承担,而不是由杀害人盾的一方承担。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该地区针对平民的暴力升级。

米里亚娜·斯波利亚里茨·埃格最后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正在与”战争的非人化“作斗争:”我仍然坚信,人类心所向往的是和平与稳定,是相信人性本善。我们在和平中生存的机会永远大于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倡议下,经修订的《日内瓦四公约》于1949年8月12日得已签订。这些条约及其附加议定书为《国际人道法》奠定了基础。

这些公约旨在战时维护人的尊严,为武装冲突制定了规则,以保护参与或不再参与敌对行动的人。

本文最初于2024年8月31日发布在瑞士法语电视台(RTS)网站,由与瑞士资讯swissinfo.ch合作撰写而成。

(编译自法语:郭倢/dh)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