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无忌惮的帝国:谁来监管日内瓦坐拥百万瑞郎巨款的基金会?
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万贯家财的捐赠者纷纷在日内瓦创建了个人名下的非营利性基金会,并从本地灵活的法律框架中获益。 他们的钱究竟源自何处,又流向哪里?监管机构的职责所在,便是找出答案。 然而,日内瓦的慈善家们轻而易举地就能从监管体系的缝隙和漏洞中悄然逃脱。
点击这里,订阅瑞士资讯swissinfo.ch时事通讯(Newsletter),迅速、深入互动地了解瑞士第一手新闻资讯。
第一部分:欢迎来到日内瓦!
凭借着坐拥超过1.35万家、总资产高达1400亿瑞郎(折合人民币约为11134.85亿元)的慈善基金会,瑞士俨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慈善中心之一。瑞士平均每1万名居民就拥有15家基金会,密度达到了德国或美国的六倍之多。
在2022年发布的报告中,全球慈善指数(Global philanthropy index)围绕慈善组织在其所在国家注册和运营的难易程度和便利性、慈善组织在所属国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或跨境慈善流动的框架这四大因素进行综合评估考量后,将瑞士列为全球排名第二的最具价值慈善目的地,仅次于列支敦士登。
日内瓦平均每1万名居民就拥有26个基金会,堪称瑞士非营利性组织的领军城市。2023年,日内瓦新成立的基金会就多达58家,增长规模位居瑞士首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地的鼓励政策。自2013年迄今,日内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对慈善机构给予鼎力支持,改进行政程序,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免税程序。
保密担保
受云集于日内瓦的主要国际非政府组织所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万贯家私的捐赠者,纷纷在这座城市设立了个人名下的非营利性基金会。日内瓦大学慈善事业中心(the Centre for Philanthropy)主任亨利·彼得(Henry Peter)表示,这些富商巨贾们在这里发现了“可靠、稳定且值得信赖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这无疑为非营利组织创造了适宜的土壤和环境”。
慈善基金会可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发资助善款的基金会,例如总部设于日内瓦的橡树基金会(Oak Foundation) ;另一类则是运作型基金会,譬如阿迦汗基金会(Aga Khan Foundation),此类基金会会按照既定宗旨开展造福公众的项目,但不提供资助性赠款,比如在偏远地区修建学校或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这两类慈善基金会从架构上看,都与非政府组织息息相关,因为它们的存活或依赖于非政府组织的专业知识,或为非政府组织的项目提供支持。反之,许多非政府组织也需要依靠基金会提供资金来资助自身所运作的项目。举个例子,橡树基金会仅2022年向全球各地的非政府组织捐赠的净额善款就高达4.81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9亿元)。
“这套生态系统,就是为何几大主要的国际基金会会选择日内瓦-而非苏黎世或伯尔尼等瑞士其他慈善中心-作为驻地的原因,”彼得解释称:“譬如,以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作为主要资金捐赠者的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就因为世界卫生组织驻扎于日内瓦而决定同样设于这座城市,而没有选择所有大型制药公司所在的巴塞尔。”
在这位教授看来,日内瓦才是瑞士通往世界的大门。苏黎世于近期才刚刚放宽了针对国外慈善投资的规定,与之相反的是,日内瓦一直支持此类项目,并给予国际基金会与本地基金会以同等的税收优惠。
驻址于此的基金会,还受益于这座城市在对待保密的姿态方面近乎神圣不可侵犯的尊重。正如彼得所说,日内瓦是一座“人们不会在公共场所展示自己拥有多少资产或给予多少馈赠”的城市。
这种态度是日内瓦打造和维系其国际品牌的关键,但也因此会引发争议。就在最近,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卫组织基金会(WHO Foundation)因拒绝对外透露其40%资金捐赠者的个人身份而登上新闻报章的头条,引发国际社会各界对隐匿在其身后的捐赠者利用“钞能力”来对该组织施加不当影响的指控。而当前国际刑警组织基金会(Interpol Foundation)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获得5000万欧元的资金时,也曾遭受过同样的指摘和斥责。“有些观察人士可能会认为,所谓‘保密’,就是某些基金会用来逃避(监管体系)对其活动或纳税义务进行审查的一种方式,”专家遗憾地说。
税收优惠
将基金会选址于瑞士的主要优势之一,是可以享受到该国提供的税收优惠。为了符合享受税收优惠的资格,基金会必须证明其服务于某项公共事业,范畴涵盖教育、艺术、健康、人权、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工作等各类主题。唯一的要求,就是其从事的活动要造福于社会-而非有利于投资者。作为回馈,捐赠者和创始人可享受免税待遇,在瑞士绝大多数州,免税额度最高可达到其应税收入(即应纳税所得额)的20%。举例来说,如果有一位名下已拥有大量财富、且额外的个人净收入多达200万瑞郎(约合1585.11万元人民币)的慈善家,投资2,000万瑞郎(约合人民币1.585亿元) 用来成立一家基金会,那么这家基金会就能为其节省下15.8万瑞郎(约合人民币125.22万元)的所得税。此外,基金会的注册资本和收益均可免税。
不过,基金会究竟如何使用和运作这些资金,透明度依然相对很低。多位专家表示,一家基金会的宗旨和目标可以由许多不同的活动构成,其中有些宗旨是潜在隐匿的、含糊不清、尚不明朗的,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更。而一旦基金会注册了章程,就几乎不再会受到任何监管。
监管缺位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基金会所界定的宗旨上的弹性,会导致滥用,譬如新闻报道曾披露的总部位于日内瓦的海洋基金会(Marine Foundation)的案例。该基金会打着生态环境保护、开发性银行业务和体育器材分销等各种主题的幌子,以掩盖其在幕后真正从事的一系列欺诈活动。2020年,该基金会的银行发现了一项已持续数月的洗钱计划。除了这一项欺诈行为以外,该基金会还被指控运营虚假交易平台,至少三名自称被欺诈了钱财的受害者已正式采取法律行动、对其提出指控。该组织则声称,它认为从该平台转移出去的25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936.61万元)属于捐款。
我们还可以援引苏莱曼·克里莫夫基金会(Suleyman Kerimov Foundation)为例,该基金会以一位俄罗斯权贵寡头的姓名命名。该寡头将其个人财富撒网式投资于全球范围内各种神秘莫测、范畴含糊、潜在的个人项目,同时享受着瑞士的免税待遇。后来,他将自己多达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4.77亿元)的全部财产都转移到了该基金会中。他曾当选为达吉斯坦共和国在俄罗斯议会的代表,而这一职位明确禁止他在他国拥有外国资金。
截至目前,虽然并没有证据表明驻址于日内瓦的各家基金会普遍存在欺诈行为,但缺乏足够的监管,就意味着欺诈活动可能会成为逃脱监督和制裁的漏网之鱼。
与那些从不向任何监管机构报告的非政府组织或协会相反,基金会会受到瑞士当局的监督。这无疑给捐助者带来了一丝安全感,但现实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毕竟,在上述案例中,拉响警报的“吹哨人”是基金会的银行或媒体,而不是负责对基金会活动加以管制的监管机构。
(编辑:Virginie Mangin,编译自英文:张樱/gj )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