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面對中國對關鍵礦產的壟斷,全球經濟和能源如何重新洗牌?

录影截图
RTS

為滿足全球能源轉型和數位發展的需要,礦產資源爭奪戰愈演愈烈。中國對稀土、鋰、銅等關鍵礦產提煉的控制越來越引發國際關注。在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環境壓力加劇和文化衝突頻繁的當下,礦產資源的開發正在重新定義國際體系中的權力平衡。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從能源轉型、數位化到軍備競賽,世界對礦產的需求正呈現爆炸性的成長。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礦產需求將增加兩倍,這意味著,需要在全球開發數百座新礦廠。

日前,赴日內瓦參加日內瓦國際電影節和人權論壇(FIFDH)的全球安全專家、卡內基歐洲研究院環境調解員奧利維亞·拉扎德(Olivia Lazard)對此評論說:「我們正在集體討論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金屬社會和文明’。」

她在瑞士法語電視台RTS《地緣政治》(Géopolitis)節目中解釋說:「21世紀,隨著全球暖化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人類需要建設能源和數位基礎設施,這必然引起各國對礦產和金屬的極大需求。全球經濟和能源格局也會隨之進行重新洗牌。我們確實正在向更多金屬和可再生能源的方向發展,但目前還未看到化石燃料使用量的減少。」

金屬地緣政治

關鍵礦產對數位技術、武器和再生能源基礎設施的製造至關重要,而這項資源也正處於大國角力的核心。 

面對中國在鋰、稀土、鈷、銅和鎳等基本金屬提煉方面的實際壟斷,許多國家政府正在努力實現供應多樣化的目標,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歐盟就是其中之一,它推出了《歐洲關鍵原料法案》,以保障並加大在歐洲境內開採關鍵金屬的可能性。

如上圖所示:中國幾乎壟斷了戰略礦物的提煉:鋰(65%)、石棉(91%)、稀土(92%)、鈷(77%)、銅(44%)、鎳(28%)。
如上圖所示:中國幾乎壟斷了戰略礦物的提煉:鋰(65%)、石棉(91%)、稀土(92%)、鈷(77%)、銅(44%)、鎳(28%)。 Geopolitis / RTS

非洲大陸的重要礦產儲量約佔世界儲量的三分之一,尼日利亞和尚比亞等國政府正在製定法規,鼓勵在當地加工資源。俄羅斯也在尋求加強自己在採礦業中的地位。烏克蘭有著令人覬覦的資源:該國官方數據顯示,其重要礦產儲量佔世界總量的5%,其中一些位於被俄羅斯佔領的領土上。

奧利維亞·拉扎德強調:「烏克蘭不僅擁有豐富的物質和能源,還擁有肥沃的土地、水源和宜居空間,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所有這一切在未來都將變得更加寶貴。」

烏克蘭官方數據顯示,該國重要礦產儲量佔全球總量的5%,其中一些位於被俄羅斯佔領的領土上。上圖中,顏色所對應的金屬:鈦(藍)、鋰(綠)、石棉(橘)、鈾(紫)、稀土(紅)。白線為俄烏交鋒線。
烏克蘭官方數據顯示,該國重要礦產儲量佔全球總量的5%,其中一些位於被俄羅斯佔領的領土上。上圖中,顏色所對應的金屬:鈦(藍)、鋰(綠)、石棉(橘)、鈾(紫)、稀土(紅)。白線為俄烏交鋒線。 Geopolitis / RTS

人類與環境衝突

新礦產熱往往都附有代價。在瑞典北部的基律納(Kiruna),一個礦業集團發現了可能是歐洲最大的稀土礦藏。而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當地薩米原住民則強烈譴責相關開採活動侵犯了馴鹿養殖戶的領地。

「採礦業正在剝奪馴鹿的生活地,我們無法適應現在的放牧條件,土地正在消失。失去馴鹿,我們也就失去了文化。」瑞典馴鹿牧民協會主席馬蒂·布林德·伯格在日內瓦國際電影節和人權論壇放映的紀錄片《成長的傷痕》(Scars of Growth)中發出這樣的警告。

這是能源和數位轉型的一大矛盾之處。奧利維亞·拉扎德說:「這關係到生態、文化和身份正義問題。在歐洲,許多可以開發的資源要么在北歐國家,要么在水源等自然資源極為緊張的地區。」

另外的風險是在亞馬遜或剛果盆地等對調節全球氣候至關重要的高生態價值地區增加採礦壓力。「我們有可能很快就輸掉與氣候變遷的鬥爭。在這場爭奪礦產的瘋狂競賽中,不僅要從文化角度,也要從生態角度關注我們的採礦地點,這一點至關重要。」

回收取代開採?

奧莉薇亞·拉札德認為,對金屬的需求可以透過回收得到部分滿足。她指出:「投資回收利用是歐洲、美國甚至中國戰略建議的一部分。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到2050年,回收銅的數量可使新開採需求降低40%。」然而,僅靠回收是不夠的,拉扎德解釋道:「根據世界銀行和經合組織的數據,我們還需要進行10到15年的初級開採。」 

目前,科學研究界已經發現了幾條減少礦產依賴、促進供應源多樣化的途徑。例如,可以採用包括開發城市礦山(重新開發以前的採礦場)或植物採礦等創新方法。植物採礦是一種基於植物的方法,植物能夠吸收土壤中的金屬,然後人們可以從植物中提取礦物。同時,無稀土磁鐵等替代技術也在開發中,這可能為關鍵材料的需求減壓。

和平結構的反思

如果說現狀堪憂,那麼全球對“去碳化所需礦產資源”的需求將是長期性的關鍵問題。奧利維亞·拉扎德堅持認為:「能源轉型是保證人類和地球其他物種未來良好生存的必要前提。」

轉型意味著對我們社會賴以生存的結構進行深刻的改革:
「有必要重新思考我們的和平與安全架構,我們來自一個以煤炭、鋼鐵為基礎的模式,而該模式必須向再生能源轉型。這一轉變必須在國際範圍內進行,才能「在創造一個可應對氣候和生態緊急情況的安全環境的同時,將生態、人類、地區、國際和地球安全聯繫起來」。

本文由瑞士SWI swissinfo.chGéopolitis RTS/vm合作完成。 (編譯自法文:郭倢/dh,繁體校對:盧品妤

外部内容
相关内容
通讯订阅

相关内容

通訊訂閱

如果你訂閱了我們的電子報(Newsletter),每週你會在你註冊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費電子郵件,內容是瑞士資訊繁體中文版報道。 現在就點擊訂閱。

更多阅览 通訊訂閱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