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参加瑞士主持的乌克兰和平峰会?
本周末,瑞士将在布尔根施托克(Bürgenstock)举办乌克兰和平峰会,届时中国的缺席必会引人注目。中国拒绝瑞士的邀请,这令人不免担心中俄两国会在非西方国家的支持下拿出自己的和平方案。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点击这里,订阅瑞士资讯swissinfo.ch时事通讯(Newsletter),迅速、深入、互动地了解瑞士第一手新闻资讯。
本月15-16日两天,90个国家与组织将聚在一起,共同为乌克兰实现和平找到一个可能的框架。此前瑞士与乌克兰都对中国-俄罗斯的关键同盟-参加此次峰会抱有厚望,毕竟直到4月中旬,中国一直在“最初的规划阶段发挥了(辅助)作用”,瑞士外交部长伊格纳西奥·卡西斯(Ignazio Cassis)本周初告诉记者。
今年3月,中国驻瑞士大使王世廷称中国在考虑参加这次的峰会。就在上周,乌克兰副外长还专程前往北京,为将中国拉到和谈桌前做最后的努力。
然而中国甚至都不会派遣一支低级别代表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峰会的会议安排与中方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意指应有俄罗斯参会。
中国官方报纸–《中国日报》解释说,俄罗斯不参会,这届峰会就“毫无意义”。
“俄方代表缺席,双方如何达成一致呢?”该报这样质问。
相关内容
瑞士乌克兰会议如何寻找和平之路?
中国提出的另一个和平计划
此次瑞士峰会的召开是应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的请求。俄罗斯直言不会出席。为尽可能吸引更多国家参会,峰会只关注泽连斯基“十点和平公式”中与其他和平建议相一致的几个方面,如核安全等。然而,这并不妨碍中国说此次会议只是泽连斯基推销其“和平公式”的“平台”。
智库“国际危机组织”(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则写道,此次瑞士未能说服多少亚非国家出席会议,标志着本届峰会在“把非西方大国推向俄罗斯”。在原来的“金砖国家”集团(俄罗斯、中国、巴西、印度、南非)中,只有印度向瑞士派遣了高级别代表团。
在中国明确表示不出席峰会后,泽连斯基指责中国帮助俄罗斯向其他国家施压,阻止它们参加在布尔根施托克举行的会议。而中方则否认了这一指责。
路透社有报道称,如今瑞士峰会召开在即,中国却在游说各国支持由中方提出的另一个和平计划。
今年5月,就在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去北京会晤习近平后不久,中国与巴西共同发表了“六点和平共识”。其中一点呼吁“适时召开”俄乌双方都来参加的和平会议。习近平还表示,中国乐意组织这样的会议。
2023年3月,中国宣布了关于结束乌克兰战争的“12点计划”,而该联合共识即基于这个计划。就在上个月,普京还赞扬过中国的和平原则,告诉新华社记者,北京才“真正”理解这场战争的“根源及其全球地缘政治意义”。
相关内容
乌克兰和平峰会和瑞士议员的烦恼
接受路透社采访的外交官说,中方告诉他们,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赞同中国对布尔根施托克会议的看法。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上周表示,45个国家对中巴和平共识表达了支持。
国际危机组织指出,中国的最新计划只会加深乌克兰的“担忧,即俄罗斯和中国可能会说服重要的非西方国家支持一套和平方案,以反击泽连斯基的和平公式,而这个方案或多或少会公开确认俄罗斯有权保留其夺取到的领土”。
与此相反的是,乌克兰在任何和平进程中的目标之一就是“恢复其领土的完整”。
中国巩固与俄罗斯及全球南方的纽带
不参加此次瑞士的会议,中国可能是在与俄罗斯共进退。但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高级研究员于洁写道,自战争开始以来,中俄两国关系一直不甚稳定。她解释说,不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违背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外交原则”。
战争爆发后,随着西方各国因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对其实施制裁,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消费国。2023年,俄中贸易额达到24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4万亿元)。中国现在是俄罗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提供了从汽车到服装等各类商品。
而中国虽然否认向俄罗斯出售武器,但美国却指责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关键军工部件。
于洁认为,保持这种牢固的关系有助于中国应对与美国的竞争。她写道:“近年来不断深化的双边合作,令中俄两国得以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大国威望,以制衡美国的主导地位。”上个月在北京,习近平和普京还签署了深化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文件。
于洁补充说,中国拒绝全盘接受西方对乌克兰战争以及如何实现和平的看法,这对非西方国家很有吸引力。
她写道:“中国意欲再度推进与全球南方国家关系的巩固,而乌克兰战争无意中为此创造了机会。在这些全球南方国家眼里,乌克兰战争并不像西方看到的那样非黑即白。”
这一轮新的推进力是否足以让中国的努力缔造出一个平行且得到广泛支持的乌克兰和平进程,还需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Balz Rigendinger,译自英文:小雷/dh)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