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無人機困境
瑞士以「機器人矽谷」自居,不斷投入公共資金支持尖端研究和新創企業。在無人機戰爭時代,對瑞士創新機構來說,軍事產業是個利潤豐厚的市場,但在該領域的合作與瑞士的中立政策卻有所衝突。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通訊訂閱
隨著烏克蘭和俄羅斯競相擴充無人機戰隊,烏克蘭軍隊得以使用瑞士頂尖技術大學的衍生公司Auterion的技術。Auterion由洛倫茨·邁爾(Lorenz Meier)於2017年與他人共同創立,旨在推廣他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學習時開發的開源無人機自動駕駛系統。2024年6月,Auterion宣布推出“變革性的無人機技術”,以支持民主國家對抗侵略者。公司也將總部從蘇黎世遷至美國維吉尼亞州阿靈頓(Arlington),該地是美國軍事工業的重要基地。
邁爾是公司現任CEO,他表示,Auterion「一直在悄悄開發」一款新的AI電腦和無人機飛行控制器,用於神風無人機(kamikaze drones),並「已在戰鬥中證明其有效性」。該系統的關鍵創新在於,即使在遭遇GPS幹擾等電子戰措施時,它也能引導無人機飛向目標。
對瑞士而言,由於該公司仍在蘇黎世設有研發辦公室,這樣的公司參與軍事領域活動的行為是大膽且存在問題的:自1910年以來,根據《海牙公約》(The Hague convention)的中立條款規定,瑞士必須平等對待衝突各方,採取狹義的方式解釋這項義務,即禁止向處於戰爭狀態的國家出口武器。
瑞士晶片和測繪無人機出現在戰場上
在瑞士的無人機生態系統中,Auterion並不是唯一一家技術(有意或無意地)被應用在戰場上的公司。SenseFly是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 Lausanne)的衍生公司,一開始從事農業領域,後來被另一家美國公司AgEagle收購。該公司現在向美國軍隊提供其升級版的戰術測繪無人機eBee,該無人機配有隱形迷彩塗裝,並被美國軍隊用於阿富汗戰爭。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衍生公司U-Blox生產的晶片被發現用於俄羅斯在烏克蘭使用的Orlan-10無人機中。蘇黎世大學開發的一個用於在缺乏GPS訊號環境中引導無人機的演算法,與以色列國防承包商Elbit推廣的應用程式驚人地相似。
「科技向善」是官方敘事
瑞士的公共機構和大學(如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Innosuisse)推動了無人機行業的尖端研究和技術轉移,催生了技術領先的實驗室和上百家新創公司。然而,他們始終強調,這些研究主要針對非軍事用途,例如工業檢查、貨物運輸或救援任務。
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Centre of Competence in Reserch)推出的機器人計劃,作為一個戰略項目,12年獲批預算8’500萬瑞郎,重點研究旨在「改善生活品質」的機器人。其後繼計畫-由瑞士國家創新署Innosuisse資助的「創新助推器機器人計畫」-旨在促進整個機器人價值鏈的知識轉移,但據負責人奧德·比拉爾(Aude Billard)教授表示,該計劃不支援軍事應用。
民用與軍用的模糊界限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負責技術轉移的副校長瓦妮莎·伍德(Vanessa Wood)在接受瑞士資訊swissinfo.ch採訪時表示:「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從事的是民用領域的研究。」該評論針對Auterion公司從堅持非武器政策到成為軍用供應商的轉變。
「我們會事先仔細審查計畫及其研究成果是否可能用於軍事目的,並因此受到出口管制的約束。」但當無人機被廣泛用於戰爭,作為廉價、戰術性高且高效的武器時,這樣的聲明顯得越來越空洞。
加州大學柏克萊風險與安全實驗室(Berkeley Risk and Security Lab)的負責人安德魯‧W‧雷迪(Andrew W. Reddie)表示,無人機技術本質上無法明確劃分為民用或軍用。他告訴瑞士資訊swissinfo.ch:「這些技術最終都是雙重用途的,因此政府支持這種核心技術後,其確實有可能會被用於軍事目的的風險。」 雷迪指出,軟體的出口管制難以實施,一旦技術存在,就會擴散。「我們看到很多例子,企業會做到剛好接近出口管制的界限,然後將其賣給外國市場。」
通常,符合民用或雙重用途的軟體可以很容易在瑞士以外進一步發展為軍用。明確標示為軍用的物資(如手榴彈)或雙重用途的硬體(如實體無人機)的出口則要容易控制得多。
烏克蘭戰爭:商業機會
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全球軍事開支以自2009年以來以最快的速度成長。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近日發布的數據,2023年全球軍事開支年增6.8%,達到24’430億美元。美國國防部在2025財年的無人機系統預算為24億美元,比往年增加。這些投資是在建構西方對抗中國無人機廠商大疆的戰略背景下進行的,根據Statista數據顯示,大疆控制了全球70%以上的市場。
雷迪表示:「在烏克蘭的背景下,只有一家中國公司具備提供大量無人機的能力,這會產生過度依賴。因此,西方正在大力推動替代大疆無人機。」彭博社報道,歐洲風投公司聯合起來,以創紀錄水準的投資用於無人機等雙重用途技術。市場研究機構《財富商業洞察》(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預測,未來十年全球軍用和民用無人機市場將分別成長14%和18%,民用無人機將越來越多地被改裝用於戰場。
民用無人機應用遇阻
根據瑞士無人機產業協會(Drone Industry Association,簡稱DIAS)在2024年的報告,瑞士的無人機公司在後期開發階段因缺乏資金而面臨困難。 DIAS董事會成員納塔涅爾·阿普特(Nathanael Apter)在2024年7月對《新蘇黎世報》(NZZ)表示,歐洲的供應商受益於來自烏克蘭的軍事訂單。“像德國的Quantum-Systems和法國的Delair這樣的年輕公司獲得了意外的推動力,而由於瑞士的中立政策規定,瑞士製造商則沒有這種優勢。”
根據行業內部人士羅密歐·杜舍爾(Romeo Durscher)的說法,這種市場邏輯推動了Auterion轉型為軍事供應商。他曾在2021年至2023年期間擔任Auterion美國管理團隊成員。他表示:「Auterion最初在公共安全領域很難獲得市場份額。」這包括消防和安全等領域。 為了吸引投資者,公司需要超越像在加州撲滅森林大火這樣單純的和平用途,尋找其他銷售機會。杜舍爾表示:「為了獲得資金,你需要進入一個有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美元的市場。」他還說:「幾乎毫無疑問,最終Auterion會自然而然地進入東歐戰場。」
技術外溢可能波及恐怖組織
該公司的倫理準則已調整,以反映其作為武器技術供應商的新角色。現在準則明確指出,Auterion只與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合作,而該政府也必須允許新聞自由。邁爾表示:「向自由民主國家提供我們的產品以幫助他們自衛,是我們的道德責任。」他拒絕具體說明除了烏克蘭和美國之外,還有哪些國家符合條件。
但要阻止這些技術落入威權國家甚至恐怖組織的手中,難度很高。柏克萊大學教授雷迪告訴瑞士資訊swissinfo.ch:「一旦你的技術存在,就有外溢的風險。」前Auterion高層杜舍爾則表示:「不幸的是,這個魔瓶事實上已被打開。五年前,流行的說法是我們正在開發用於和平目的的技術。 」
瑞士當局推卸責任
瑞士聯邦政府的創新機構Innosuisse證實:「最初純粹為民用開發的商品,隨著時間推移,可能會有意或無意地被發展為軍事產品。」Innosuisse的發言人表示,企業在這裡負有責任,必須遵守法律,並指出執行出口管制是聯邦經濟事務秘書處(SECO)的工作。
Auterion告訴瑞士資訊swissinfo.ch,位於蘇黎世的研發辦公室員工只從事民間業務。瑞士聯邦經濟事務、教育與研究部證實,法律上,瑞士境內的任何開發活動仍受瑞士出口管制法規的約束,該法也適用於總部位於國外的公司。
聯邦經濟事務秘書處的發言人在電子郵件中表示,秘書處不對個別公司發表評論,但已經知道此事。發言人補充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衍生公司在多大程度上受出口管制和製裁規定之外的法規約束,由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決定。
儘管Auterion成立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但該校副校長瓦妮莎·伍德表示:「它是一家私人公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對其業務決策沒有影響。」
當局和大學相互推卸責任,而各政黨在被問及瑞士的無人機困境時,對於如何定義該國的中立政策也難以達成一致。
各政黨之間關於中立政策的激烈辯論
右翼的瑞士人民黨發起了一項重新定義中立政策的動議,旨在取消對交戰國家的任何制裁-即使這些國家是侵略者,例如俄羅斯。該黨的副秘書長彼得·凱勒(Peter Keller)表示:「問題在於,瑞士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多長時間內仍然對出口的戰爭物資負有責任。」
瑞士國民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洛朗‧韋爾利(Laurent Wehrli)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他在發給瑞士資訊swissinfo.ch的電子郵件中表示,這個問題與外交政策無關,而是與安全政策有關。
國民院安全政策委員會主席、社會民主黨人普里斯卡·賽勒·格拉夫(Priska Seiler Graf)表示,瑞士應繼續保持其科學和商業中心的地位。她在回應中寫道:「這意味著應該加強針對雙重用途商品的出口執法和控制體系。」
Auterion公司脫胎於瑞士公共資助的研究,目前正為未來在全球戰場上一展身手做準備。然而與此同時,瑞士聯邦院的安全政策委員會在今年8月駁回了一項向烏克蘭提供用於民用的防彈背心和頭盔的提議,理由是這與「中立政策的法規不相符」。
(編輯:Virginie Mangin/vdv,編譯自英文:樊樺/gj,繁體校對:盧品妤)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