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东部远离住宅区的一个小村树林边缘,孤零零的一座铁匠作坊里,一个贴着几张乐谱的打铁炉中,熊熊的火焰呼呼地舔舐着一块烧红的钢板,铁匠彼得·普莱西格正在一锤一锤地捶打着一只尚未成形的巨型牛铃。
此内容发布于
来自中国陕西,曾在中国学习汉语语言文学。毕业于伯尔尼和苏黎世两所私立电脑及网络技术学校。接受过各类媒体、摄影、网络编程等培训。2001年就职于瑞士资讯创建中文网站。工作语言:中文、德文。
一个铁匠,打铁炉上贴着乐谱,什么情况?
普莱西格(Peter Preisig)外部链接从1998年起,利用业余时间独自揣摩,终于在近20年后,使这门瑞士工匠们无数次尝试无果、几乎灭绝的技术被破解。
之所以说这门手艺濒临灭绝,是因为在他之前,这种被称之为森图姆的牛铃一直从奥地利进口,且打造工艺一直被严格保密。目前除他之外,在瑞士前无古人,现在唯一一位还掌握这门古老手工技艺的工匠还是在奥地利。
森图姆牛铃(Senntumschellen),就是三个巨大的、手工打造、采用火沁烧铜工艺(Feuervermessing)、以相互协调的泛音(和音)分别为6-7-8组合成的一组牛铃。主要用于每年阿彭策尔的除夕克劳斯(Silvesterchläusen)等传统节日,在每年阿彭策尔奶牛上山和下山节时,只有领头的三头牛才有资格佩戴。
今年45岁的普莱西格有三个孩子,唯一的男孩17岁,目前在职高学习街道修建技术。他说,保留这门手艺的目标他做到了,如果儿子不愿意子承父业的话,他希望有一天能遇到一个有缘人,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当然这是后话,目前他还没有这个打算。
牛铃还有那么重要吗?
牛铃原本的作用是在大雾或牛丢失时,牛铃发出的声音可以帮主人找到奶牛。当然,今天牛铃的实用价值已经没有一两百年前那么重要了,但是文化的意义却一如既往留在了人们心中。
比如,每年的除夕克劳斯(Silvesterchläusen)等传统节日。对于阿尔卑斯牧民来说,每年夏季赶牛上山,秋季再赶牛下山的传统就像是一次朝圣之旅,而牛铃是这些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瑞士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娱活动都少不了牛铃,无论是摔跤比赛、斗牛比赛、还是奶牛选美。牛铃不仅能让人听铃找到丢失的牛,在电铃出现之前当门铃用,而且过去村里举办红白喜事也可以摇牛铃通知宾客。此外,瑞士联邦每三年还举办一届联邦级牛铃节,可见牛铃在瑞士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牛铃对于阿尔卑斯山区的人来说,是一种生活质量的象征,它不是一种刚需,只是一种文化,它让生活更有价值和品味,就像音乐、红酒、舞蹈之于生活一样。”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手工打造的磬是这样的声音
此内容发布于
磬的音色从空灵清脆到浑厚低沉,仿佛在空谷回响,余音袅袅,细腻绵长。10个人中有9个听到这个声音,会说,真好听。
更多阅览 手工打造的磬是这样的声音
理想与金钱
普莱西格知道,作为靠手艺吃饭的匠人他不会成为有钱人。但他有幸福的家庭,有自己热爱的事业,人必须在理想与赚钱之间找到平衡。做牛铃是他最喜欢的事情。
然而,这个职业需要健康的身体,普莱西格并没想要将铁匠这个职业做到生命的终点,他其实一直都在考虑,20年后的他会干什么。
他最开心的时刻,是当他触及牛铃或磬,和它们发出美妙声音的的时候。说话间,他用手弹了一下手边的磬,那清亮声音在作坊里回荡了半分钟,他没有说话,静静地听着磬的余音缓缓消失。
普莱西格说,无论是乐器钟铃,抑或是歌声,声音常常能够感动人类,声音能让人流泪,声音能让人欢笑,声音往往能够触及灵魂。且不分人种,不分种族。
因为,在瑞士,人们对家乡的思念都系于一只牛铃。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听听阿尔卑斯森图姆牛铃美妙的声音
此内容发布于
千锤百炼之后,再经独门火沁烧铜工艺烧炼,牛铃便能够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
更多阅览 听听阿尔卑斯森图姆牛铃美妙的声音
阅读更多
相关内容
身怀绝技的瑞士牛铃铁匠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阿彭策尔州阿尔卑斯山每年的奶牛上山和下山节时,领头的三头奶牛各戴一只巨大的牛铃,这三只牛铃之前一直都出自奥地利铁匠之手,因为瑞士无人能造,直到他进入铁匠行业。
更多阅览 身怀绝技的瑞士牛铃铁匠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