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学中文易,用中文难

对中文感兴趣的人很多,然而想学好,可实在不容易 Keystone

瑞士德语区重量级报纸《每日导报》(Tages-Anzeiger)在10月中旬刊登文章,将中文在瑞士的地位一言以蔽之:从异国情调,走向学习的热潮:苏黎世大学汉学系的学生数量已从2002年的90名,增长到2011年的260多名。

然而当苏黎世大学汉学系教授洪安瑞(Andrea Riemenschnitter)在接受瑞士资讯swissinfo.ch采访时却表示,学中文的绝对人数确实是增多了,但留住这些人,让他们继续做汉学研究,却变难了。

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

以前走在瑞士的大街上,听到最多的问候语是:“Konnichiwa”(日语:你好),而如今时不时地,耳边就会飘过“你好”的声音。在瑞士不仅对汉语懂个“只言片语”的人在增多,也有很多中文教师反映,学习中文的瑞士人也在增多,从每年火爆的HSK汉语水平考试就可窥见一斑。

11月26日,苏黎世中国人协会的语言文化交流俱乐部将要举办三周年年庆,主办人洪瑜沁女士长年担任米格罗(Migros)学校的汉语教师,她对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记者表示:“自2005年从事成人汉语教学以来,我感觉瑞士学习汉语的人数在直线上升,特别是2008年前后,真正是汉语热。现在虽然有少量的回流,但总体人数显然增加了许多”。

“这么多人开始学习中文,中国经济的发展当然是主要原因;其次,全球化,特别是文化的全球化,也让西方的青年人开始接触中国文化,”苏黎世大学汉学系女教授洪安瑞这样解释汉学系学生增多的原因:“自从开设了当代中国的课程,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

如今汉学系的老师有十多个,“但只是听起来很多,”她幽默地说:“他们大多工作10%-15%,并非全职”。其中汉语为母语的老师5人。而在米格罗苏黎世Oerlikon学校,现开有10个中文班,“鼎盛时期需要10名中文老师,现在有4-5位长期任职的老师,”洪瑜沁说。

广种薄收

为什么会出现回流呢?“米格罗俱乐部汉语课的学生主要分三类,一类是对中国文化和汉字非常感兴趣的;还有一类是要到中国去旅游,或一时热情的;还有就是为了今后在工作中更占优势的”,洪瑜沁解释道:“第二类在汉语热时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但他们能坚持下去的就太少了。俱乐部这种非专业性的学校就有这个特点,凭一时兴趣,学1-2个学期就学不下去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当初学汉语的动机比较简单,为了旅游、赶时髦,或者突然很有兴趣;二是因为对使用字母语言的人来说,汉字实在是太难学了,一幅幅图画般的单词,很难印在瑞士学生的脑子里;还有,“瑞士学生比较傲气,在初高中阶段就大多已熟练掌握2-3门语言,所以对汉语学习难度的心理预期不够准确,”在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汉语公共课的老师胡秋华对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记者说:“而且汉语确实比较难,你必须拿出足够的时间来,否则跟不上。尤其是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很多人问我:能不能不学,光学拼音不行吗?”

看来在大学等专业院校里,也同样存在“学汉语容易,学好汉语难”的问题,“自从实行了学士、硕士学制后,大多数学生都要在3年内完成相应的学分,所以根本没时间分出精力来,再好好学习汉语,”洪安瑞教授说。

学好、用好汉语

“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多是些对汉字痴迷或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人,其中不乏很有生活阅历的中老年人,他们愿意把时间花在汉语学习上,一下子坚持几年,虽然进度缓慢,但总有进步,”在米格罗俱乐部学校教书的洪老师说:“而要留住年轻人不容易,他们自身状况多变。”

“很多汉学系本科毕业的学生,研究生阶段都转学经济、政治、法律去了,我们很难留住他们,”洪安瑞教授说,面对择业时可能会出现的窘况,专业学习中文的瑞士学生,大多在掌握了一定汉语知识后,都要谋求其他出路,毕竟仅靠中文这一门语言的优势,在职场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其实本科毕业的学生,语言水平可以,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很少,我们希望他们能够继续进行研究生课程,他们对中国的认识才刚刚开始”。

本科毕业,在中国“游学”一段时间不失为不错的选择,“我们非常鼓励学生去当地语言地区学习,效果很好”,洪安瑞教授表示,但这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本科时作为交换生出去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学制太紧了”。

而为了“留住学生”,洪瑜沁认为改进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瑞士的教学方法与中国完全不同,我们必须找到适合瑞士学生的教学方法,多观摩这里老师的课,效果不错”。她主办的语言文化交流俱乐部,也会每2-3个月举办一次活动,希望借此提高瑞士人的汉语学习兴趣,让他们结识更多的中国人,当然也为中国人创造了更多和当地人交流的机会。“中文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最好让中学生也能够了解汉字,要是能在多所中学里,上哪怕一堂汉字示范课,让他们知道汉字的魅力就好了,”她这样设想着。她也会推荐有300个汉字基础的学生阅读《汉语风》中文系列读物,用故事吸引他们。

现实地认识汉语

尽管到处都在谈论汉语热,学习中文的人也在逐渐增多,最为可贵的是,这个世界已经不再能够忽视中国的存在,无论是环保、经济、金融、外交,中国的加入和意见正在为世人所重视。

但对汉语,对中国文化,还是应该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苏黎世大学每年东亚学院毕业的人数至少有30人,在瑞士,还有日内瓦大学也开有汉学系,每年毕业人数以保守计,可能两校共有60人,在前几届甚至十几届学生已经把外交、外贸、文化坊、经济、生态、旅游、博物馆的位置占住后,留给他们的有多少?中国在欧洲所能雇佣的当地人又有多少?需要熟练掌握中文的位置又有多少?

学中文容易,要用上中文可就不容易了,一方面是要“能用”,达到一定水平不易;另一方面“可用”、“非用不可”的地方也不多。

“亚洲的学生可能会更重视中文,但西方人依然会重视英文,这不仅仅是经济因素,而是因为西方人对中国没有深刻的了解,以及生活经验;而且所有的学术术语、报告都是英文的,中文要想取得与英文同等的地位,还要下一番大功夫,”洪安瑞教授说。

《日经新闻》11月7日报道,在日本汉语的受欢迎程度在2010年超过了传统的英语,成为最受欢迎的外语。

日本著名的外语培训机构东京大学书林外语学校(DILA)提供55种语言的学习培训,通过对该机构2010年授课时间进行分析得出了最受欢迎的外语排名,汉语和英语名列前两位,葡萄牙语和俄语分列第3名和第4名,西班牙语名列第5。

1989年毕业于德国波恩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汉学系;

曾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资助,在1983-1985年留学于台北辅仁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1997年博士毕业,并从事多项研究工作。

自2002年至今,在苏黎世大学东亚研究学院任教,为该校汉学系教授,专业为中国现代语言文学。

同时兼任该校优先科研项目欧亚研究专题学术主任。

女,来自上海。

生于1968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

1994年底随丈夫来到瑞士。

1998年4月苏黎世标准中文学校建校时为该校首任教师,从事瑞士华人子女的汉语教学工作。

2005年起就职于Klubschule Migros,从事对外成人汉语教学工作至今。

2008年11月,在苏黎世中国人协会名下创立CUZ语言文化交流俱乐部,营造中德文语言交流环境,提供中瑞文化交流平台。俱乐部成立三年,定期举办各类交流活动,拥有会员约200名。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