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教育四大特点
瑞士教育办得好,这是世界公认的。海湾国家富,靠的是石油;瑞士富,靠的是人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最近,瑞士联邦全国州教育局长联席会议秘书长莫里茨・阿尔奈特向笔者介绍了该国教育的四大特点:自主、投入、基础、均衡。
1.自主
瑞士只有700万人口,却是个联邦制国家,由26个州组成,官方语言4种。各州权限都不小。说起日内瓦,人们首先想到,这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国际会议城。可是,十有八九的人恐怕不知道,这个城市连同它的郊区,总共不过30万人,却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共和国”,有权也有钱。“多样性”在瑞士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这种现实,反映到教育上,就是瑞士没有中央教育部,教育基本由各州自理,中央只起一些最基本的协调作用,发放一点补贴。据阿尔奈特提供的材料,在总体统计上,国家补贴只占教育经费的12%,而88% 的费用则由地方承担。瑞士全国有12所大学,只有两所(苏黎世高工和洛桑高工)由国家管辖。各州的教育计划和措施各不相同,如德语区和法语区就颇有差异,但是,大力地、自主地发展教育事业却是各州的共识。
2.投入
各州投入的教育经费有高有低,但差异并不十分悬殊。根据最新统计,各州的教育经费占其总支出的24%(全国平均值)。如前所述,瑞士是个联邦,各州的自主性很强,财政收入的大头完全归地方管理使用。一个州将其年度支出的24%用在教育上,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
瑞士为何对教育投入如此之高?道理很简单:瑞士是个自然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过日子。一般地靠,局面稀松平常;精明地靠,才能安富尊荣。瑞士走的是后一条路。在产品上,进口半成品,搞精密加工,低进高出;在服务行业,从事银行保险,一本万利。上述行业职工队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育。《日内瓦日报》教育副刊在一篇社评中指出:“人才资源是我国唯一的财富。”
3.基础
瑞士实行从小学到初中的9年义务教育(有的州是8年)。阿尔奈特特别强调了两点。
第一,这9年是一个人受教育的最重要的阶段。基础打不好,日后难有理想的发展。瑞士全力经营公立学校,允许办私立学校,但不准私立学校沦为贵族学校。瑞士采取措施,让百万富翁的孩子、普通职工的孩子和外籍劳工的孩子,都在免费的、但是办得很好的公立学校学习,这对孩子的成长极有好处。
第二,基础教育重在全面,反对偏废。记者问阿尔奈特,听说瑞士的小学生,功课轻,玩的时间多,难道你们不担心会影响课业质量吗?阿尔奈特说,完全不担心。小学生的德育和美育亦很重要。在这个阶段,要打开孩子的眼界,使他 的脑子向各个方面开放,开始产生社会责任感,学会尊重他人。过早的定向,加重课业负担,是没有好处的。
4.均衡
这里指的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均衡。瑞士教育制度中最突出的、最有光彩的特点大概就是它的职业教育了。9年义务教育之后,即初中毕业之后,学生开始分流,约70%的毕业生走上职业学校(俗称徒工学校)的道路。阿尔奈特说:“在瑞士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上,已形成了一种共识,孩子上职业学校,只要符合他的爱好与实情,照样有出息。”他强调说:“一个国家不能只培养科学尖子,还要培养职业尖子即各行各业 的尖子。我们这里有300种职业,都有培训,学成后将获得证书。每个行业都在发展和进步。今日对木匠的要求,与50年前就大不一样了。”他还说,没有一个严谨、完整、高标准的职业培训系统,一个国家要取得经济和社会成功是不可能的。
再看看瑞士的现实,人们就会感到阿尔奈特此言不虚。瑞士的学术成就高:一个700万人口的小国,出了16个诺贝尔奖金得主,劳动态度和工作技师高人一筹。这正是瑞士职业培训的一大功绩。学术水平和行业水平相互依存,也相映生辉,二者的均衡是社会均衡的一大支柱。
瑞士职业学校的普及与发展,得力于以下几个因素。
1.全社会对其重要性有共识,没有偏见。各工商企业,行政机构,甚至个体劳动者都愿意出资搞培训,以保证本行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2.徒工学校出来的人照样可以鹏程万里。阿尔奈特说,瑞士最大的银行――联合银行的大老板施图德尔就是徒工学校出身。据报道,在日内瓦,75%的老板是徒工学校出身。
3.进了职业学校,并不意味着“定了终身”。毕业工作几年后,仍有学习进修的机会。阿尔奈特说,他有5个孩子,老四和老五是双胞胎。初中毕业后,老四想上高中和大学,而老五想上徒工学校。二人智商相同,成绩亦佳。阿尔奈特虽身为教育局长联席会议秘书长,却毫无强迫老五改变主意的念头。老五进了银行徒工学校后,边学习边工作了3年。由于得到较好评价,第4年被派往美国学习。回国后在原银行工作了两年。此时,他感到仍需进一步提高,便辞职考取了为期3年的高级行政与经济干部学校,明年毕业。他的哥哥日前在圣・加仑大学学经济。二人毕来后,都会成为高级经济师,可谓殊途同归。 文:杨 起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