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2025艺术展望:应对政治变局与文化复兴

瑞士公共电视台RTS与Netflix首部联合制作作品于今年圣诞节首播。
瑞士公共电视台RTS与Netflix首部联合制作作品于今年圣诞节首播。 RTS

尽管瑞士艺术市场定位高端,但美国的政策变局仍可能为这个市场带来难以避免的影响。作为第二大艺术市场的中国,收藏重点依然倾向于本国艺术作品;美国作为全球艺术市场中心的地位可能受到冲击;而瑞士艺术经销商或将有机会从这些变革中受益,同时,威尼斯双年展或将重新焕发其影响力,而新一批瑞士电影则充满奢华风情、离奇趣事以及海史密斯式的惊悚元素。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在12月举办的最近一届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Miami)上,由于美国总统当选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即将上任,艺术展的现场氛围被形容为“略显不安的乐观”。长期以来,艺术界在所谓的“文化战争”中一直处于弱势的一方,许多艺术从业者并无庆祝的心情。特朗普的共和党阵营多次将艺术家与学者、记者一同称为“敌人”。这种公开宣扬的敌对态度会如何转化为实际行动,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最近历史中的类似情境,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参照。

在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执政时期(2001-2008年),首批美国“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s)选择离开故土,自我流放,他们涌入了多个欧洲首都。他们一方面对美国的政治氛围、伊拉克战争以及持枪保卫主义的抬头表示强烈不满,另一方面也享受到了比纽约或洛杉矶低得多的租金和医疗成本。

他们主要定居在柏林和布拉格,以及其他一些东欧城市。这些美国创意专业人士开创了一种趋势-“数字游民生活”,即他们从昂贵的国家迁往生活成本较低的国家,这种趋势得益于远程工作的兴起,如今已成为常态。是否会有新一波美国人迁居欧洲?如果是,这种迁徙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驻日内瓦的美国外籍人士对总统选举结果的反应。是否会有更多美国人永久迁往欧洲?
驻日内瓦的美国外籍人士对总统选举结果的反应。是否会有更多美国人永久迁往欧洲? Keystone / Salvatore Di Nolfi

尽管特朗普未来执政时期的政治后果仍充满不确定性,专家们已经开始分析他迄今宣布的政策对艺术市场的经济影响。

关税与税收减免

特朗普计划对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和欧盟在内的传统贸易伙伴提高关税,这将直接影响艺术品的价格、运输成本以及保险费用。

更高的关税还将直接影响那些主要依赖美国市场进行国际销售的画廊。美国市场仍是全球最大的艺术市场,占总销售额的43%。来自海外,尤其是欧洲的反制性关税,也可能削弱美国画廊的国际竞争力。

去年12月的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气氛是令人不安的乐观。”
去年12月的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气氛是令人不安的乐观。” EPA/CRISTOBAL HERRERA-ULASHKEVICH

尽管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艺术市场(交易量与英国相近),但由于中国收藏家和博物馆主要偏爱中国艺术,预计其很难从美国市场的衰退中吸收太多业务。英国可能会借此机会强化其艺术中心的地位,而瑞士也同样如此。由于这两个国家都不是欧盟成员,因此在签订双边协议方面具备有利条件。

2023年中国(包括中国大陆和香港)上升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由2022年的17%上升到19%,排在美国之后。英国退居第三,目前占据17%的市场份额。法国保持第四位,占据7%。

2023年,在全球艺术市场整体下滑的趋势中,中国市场逆势增长,销售额增长了9%,达到约122亿美元(约890亿人民币)。

在进出口方面,中国占据全球艺术品进口额的24%(其中中国大陆占5%,香港占19%),出口额的19%(中国大陆占1%,香港占18%)。美国占据全球艺术品进口额的32%和出口额的35%。

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中国大陆的高净值人士在艺术品和古董上的支出位居全球首位,中位支出达 9.7万美元(约70.8万人民币),是其他地区的两倍多。

中国大陆高净值人士的收藏中包含顶级艺术家的比例最高,41% 的作品来自顶级艺术家。

数据来源:《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全球艺术市场收藏调查2024》外部链接《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全球艺术市场收藏调查2024》外部链接

与此同时,全球贸易战及其带来的经济不稳定通常会对艺术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富裕阶层往往会避开艺术投资,转而寻求风险较低的替代方案。

无论情况如何,6月即将在巴塞尔举行的下一届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必将勾勒出更清晰的市场图景。作为全球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展往往被视为衡量市场情绪的风向标。

叫停艺术活动

一年前,我们曾说瑞士及欧洲其他地区的艺术前景显得相当黯淡。而我们当时预测的趋势,如今已成为现实。

在2024年,各国政府全面削减针对艺术和电影的公共资金,公共媒体服务的预算也大幅减少,尤其是在法国和德国尤为显著。在瑞士,联邦政府决定将国际艺术与电影合作的预算从370万瑞郎(约2997万人民币)削减至200万瑞郎,此举在艺术界引发了普遍抗议。

尽管这些数额看似微不足道,但该基金可以确保年轻艺术家和电影制作人获得创作的启动资金,这对于支持瑞士和发展中国家的新人作品至关重要。

在下文中,我们采访了洛迦诺电影节(Locarno Filnm Festival)的前任总监马可·穆勒(Marco Müller),他还参与制定了国际文化的合作机制,目前该机制已经被瑞士政府采用。

相关内容
心系中国:马可·穆勒在担任威尼斯电影节艺术总监期间出席首映式(2011年)。

相关内容

上海来客:马可·穆勒为电影业的未来辛勤播种

此内容发布于 前洛迦诺电影节总监马可·穆勒(Marco Müller),在培养全球电影制片人数十年之后,现在正潜心培养中国新一代电影人——这一代人或许很快将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产业国。

更多阅览 上海来客:马可·穆勒为电影业的未来辛勤播种

“威尼斯有可能重拾其影响力”

在这种对艺术和文化不利的背景下,威尼斯双年展宣布瑞士-喀麦隆籍策展人科约·库奥(Koyo Kouoh)将作为2026年展览的艺术总监,这一消息令整个艺术界颇感意外。

当意大利总理焦尔吉娅·梅洛尼(Georgia Meloni)任命右翼记者皮特朗杰洛·布塔富科(Pietrangelo Buttafuoco)为威尼斯双年展主席时,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全球最大的艺术盛事将发生重大方向性变化,更加偏向意大利策展人,并采取更保守的路线。

库奥代表了当前意大利政府所反对的一切。除了成为首位担任该职位的有色人种女性外,库奥的职业生涯还以对博物馆角色的彻底重新审视以及推动后殖民主义、非洲侨民和身份政治等议题而著称。

2024年的威尼斯双年展由巴西策展人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担任总策展人,但展览没有获得评论界的广泛认可。主展览仅反映了关于后殖民主义、酷儿文化、少数族裔和原住民问题的既定观念,同时只聚焦于已经在艺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知名艺术家,缺乏任何新颖或独特的视角。一位德国博物馆前馆长对瑞士资讯SWI表示:“有了科约·库奥的加入,双年展或许能重拾其影响力。”

在双年展的历史中,瑞士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出生于喀麦隆但在苏黎世长大的科约·库奥,是过去50年里第四位担任双年展总策展人的瑞士人。在她之前,这一职位曾由哈拉尔德·塞曼(Harald Szeemann)在1980年、1999年和2001年出任,然后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又在2003年担任联合策展人,毕斯·科瑞杰(Bice Curiger)则是2011年的总策展人。

相关内容
Koyo Kouoh during interview in Zurich

相关内容

“艺术生于裂缝,而匿于光鲜”

此内容发布于 柯尤·科沃对获得梅拉·奥本海姆奖感到十分不可思议。一方面是因为她不在乎是否获奖,另一方面这位瑞士籍喀麦隆裔策展人表示,虽然她的艺术作品主题 —— 后殖民主义、非洲侨民、身份政治等在许多国家都收获了赞誉,…

更多阅览 “艺术生于裂缝,而匿于光鲜”

即将上线的流媒体作品

瑞士公共电视台RTS与Netflix的首部联合制作将于今年圣诞节首播。这部名为《冬宫》(Winter Palace)的8集系列剧追溯了19世纪奢华酒店业的起源,展现了其尊贵的国际客户群体和本地员工的故事。

瑞士资讯不久将对这一全球流媒体平台与公共广播公司合作的商业模式进行报道,并分析所谓的“Netflix法”(Lex Netflix)的影响。这项瑞士法律于2024年1月生效,要求Netflix和Amazon Prime Video等流媒体公司将其本地收入的4%重新投资于瑞士的电影和电视制作。

一位特立独行的收藏家

2025年1月,瑞士电影行业最大的盛会-索洛图恩电影节(Solothurn Film Festival)将揭幕本年度的作品。电影节的开幕影片是托马斯·海默里(Thomas Haemmerli)执导的纪录片《布鲁诺·斯特凡尼尼的遗产》(The Legacy of Bruno Stefanini)。该片重现了这位备受争议的艺术收藏家兼建筑承包商布鲁诺·斯特凡尼尼“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

这部纪录片延续了海默里作品一贯的细腻幽默风格,聚焦于斯特凡尼尼的收藏癖,他的收藏涵盖从古董到当代艺术,甚至包括茜茜公主的骑装。但影片也深入探讨了他对公众开放这些珍藏的严肃承诺,展现了他希望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些文化财富的坚定信念。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与瑞士

荷兰导演安东·寇班(Anton Corbijn)的新作《瑞士》(Switzerland)同样备受期待。这部由瑞士和英国联合制作的电影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上映。

寇班以其执导的音乐视频(如Nirvana、Coldplay、U2和Depeche Mode)和传记类电影而闻名,他曾在《控制》(Control)中重现了Joy Division主唱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的关键人生时刻,以及在《生活》(Life)中再现了美国演员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的生平片段。

在《瑞士》一片中,寇班将镜头对准了美国作家帕特里夏·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这位因《天才瑞普利》(Ripley)系列而闻名的作家,在生命的最后15年生活在瑞士意大利语区的提契诺州。影片遵从了海史密斯的黑暗想象力,寇班将其呈现为带有传记元素的虚构作品,由海伦·米伦(Helen Mirren)饰演海史密斯。这部电影可能会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悬疑体验。

(编辑:Mark Livingston,编译自英文:樊桦/xy)

相关内容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