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一块基石正在摇摇欲坠。在世界各地,都有对保护言论自由置若罔闻的政府。而有些个人和团体则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宣传仇恨和歧视的的思想。在瑞士,公民针对言论自由多次做出过重要裁决。
此内容发布于
原则上,《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和《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1966年)都在第19条中写道:“任何人无论国界,都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无论是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通过艺术或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
不仅如此,《世界人权宣言》还在第21条中申明:“人人有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的代表参与治理本国的权利。”
在欧洲,《欧洲人权公约》(1950年)确认言论自由是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权利(第10条)。瑞士在1999年的宪法第16条中规定了这一基本自由,并在第54条里承诺要“在全世界推动民主”。
然而在实践中,很多东西却依然模棱两可。根据国际民主与选举协助机构(International IDEA)于2022年发布的《2022年全球民主现状报告》(Global State of Democracy Report 2022),在过去十年间,言论自由和民主遭到削弱的国家数量足足增加了五倍之多。与此同时,正如我们的“全球自由之声”系列报道所展现的那样,支持基本的公民自由权和强化民主的呼声愈发嘹亮。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瑞士资讯推出“全球自由之声”系列报道
此内容发布于
言论自由是一项人权,但并非所有国家都保障这项权利。世界上许多有志之士日复一日地为之奔走。在瑞士资讯swissinfo网站上,他们中的一些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更多阅览 瑞士资讯推出“全球自由之声”系列报道
社交媒体已成为公众辩论不可或缺的渠道。但很少再被看作是民主的有利传播工具,相反,更多被当成假新闻、阴谋论和仇视思想的载体。
世界各国都在想办法设立新的法律和法规来解决这一问题。
譬如,台湾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贴近社会”的数字基础设施。然而在瑞士,迄今为止尚且缺乏专门针对社交媒体的法规。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社交媒体应该由谁来管控?
此内容发布于
假新闻、暴力号召、阴谋论和网络核审:当今社交媒体的变得名声狼藉。互联网怎样才能重新成为协助民主的正能量?社交媒体已成为公众辩论不可或缺的渠道。瑞士相信民众的判断力,以下是一个国际对比。
更多阅览 社交媒体应该由谁来管控?
社会中的权力共享对言论自由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各种不同机构与利益方能够参与意见的形成,且无人能够垄断决定的做出,那么言论自由就可以发挥其作用:巩固民主。
在下面这页上,瑞士资讯的读者正以10种语言参与着一场多样化与令人振奋的讨论,他们也就此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言论自由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相关内容
你的言论自由正在遭受威胁吗?
言论自由是一项普世性人权。但这一人权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增大,在成熟的民主国家亦是如此。个中缘由包括:社交网络的力量、越来越独裁的政府,以及新冠病毒大流行。
查看讨论
瑞士在直接民主的公民权利(公民动议和复决)框架下,民众经常参与到有关言论自由的可能性及局限性的广泛辩论中,也就此进行过带有义务性的全民投票。
在对待言论自由这块现代民主中的基石-同时也是瑞士政治文化生活中一个坚实牢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要如走钢丝般小心谨慎。这一理念根深蒂固地根植于每个人的意识形态中。
根据哥德堡研究机构V-Dem(英)外部链接评估,2023年,包括印度、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亚在内的几个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国被界定为专制国家。在这些国家,不仅越来越多作家因言获罪、成为当局实施审查措施的对象,而且那些尝试用画笔挑战言论自由极限的漫画家也成为当局的“眼中钉”。
针对言论自由的负压测试,还包括像现任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Viktor Orban)这样的非自由主义民粹主义领导人的崛起。尽管如此,现如今,他和其他专制政府也受到了来自本国力量的反击,而这些力量均支持民主话语权,主张公民更积极地参与进来,从而实现更高程度的民主。
此外,在互联网的跨境世界中,国际科技网络公司和国家政府形成对立。两者都想制造出一种单方面民主的表象:这边是Facebook的 “独立监督委员会”,那边是欧盟委员会的数据保护监管机构。
媒体发展的步伐已经加快。“这就是为什么对虚假信息和仇恨言论的公开回应必须反应迅速的原因,”台湾数字部长唐凤在接受瑞士资讯swissinfo.ch采访时说:“如果我们只等上一个晚上,人们就已经把这些病毒性的备忘录与长期记忆联系在一起。”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唐凤-怎样让社交媒体社会化?
此内容发布于
在世界各地,民主国家正在寻找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的方法。台湾是否找到了?在那里,数字工具早已成为日常民主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走访了台湾的数字部长唐凤。
更多阅览 唐凤-怎样让社交媒体社会化?
但重要的不仅仅是速度,反应的方式也同样关键:“如果我们能在几小时内针对有毒内容做出幽默的包装,会激发人们分享快乐的愿望,而不是本着报复、歧视或复仇的心理反击。这让人感觉更好。”
(译自德文:杨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