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瑞士长寿疗养院,到底在卖什么?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长生不老药,而瑞士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神奇的配方,但在这个阿尔卑斯山国家,关于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疗法、药片和各类小工具却在蓬勃发展。随着全球老龄化加速,“健康老去”已成为各国共同的命题。从美国硅谷到瑞士山谷,从科研实验室到奢华疗养院,一场关于延缓衰老的全球探索正悄然展开。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数百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找长寿的秘密。近十年中,随着老龄科学的重大突破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相信,我们正站在重大突破的门槛上。这一信念推动了新的“长寿运动”在全球兴起,在沙特、美国和瑞士等地,各类诊所和企业应运而生,提供先进检测、创新疗法,以及令人充满期待的承诺。
瑞士在追求青春常驻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在几个世纪前,全球各地的人就慕名前来体验其温泉疗愈的力量。如今,瑞士的健康诊所、科学家、投资人和制药企业共同推动了长寿领域的发展。然而,这一波长寿热潮是否只是噱头与营销包装下的幻象?我们是否真的能延长寿命?又为何如此渴望做到这一点?
本文是一个系列报道的一部分,聚焦长寿趋势的崛起及瑞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完整系列的文章与视频将陆续推出。
作为一名40多岁的中年女性,我越来越意识到“时间老人”的存在。我可以看到和感受到衰老的痕迹:白发、眼角的皱纹和起床时肌肉的酸痛。四年前,由于被检测出有较高的癌症遗传风险,我接受了卵巢切除手术。这让我提前步入了更年期。不到六个月,我就觉得自己老了20岁。
我忍不住自问:人生就一定要如此衰老、无可抗拒吗?为什么有人四十出头就已满头白发,有人却能一直保持乌黑秀发到花甲之年?为什么有些中年人突然罹患心脏病或癌症,而同一家族中却有人安然无恙?又为何有的老人走路都很吃力,有的却还在跑马拉松?如果每个人的衰老过程各不相同,那么,我们是否就有可能掌控这一过程,减缓岁月侵蚀,避开衰老带来的伤害?
为了找出这些问题的终极答案,我踏上了一段全球探索之旅。我前往哥本哈根,参加了一场关于衰老与药物研发的学术会议;又抵达圣莫里茨,参与了一场聚焦健康与长寿的国际论坛;旅途中,我与来自新加坡、美国、中国、沙特阿拉伯及瑞士的长寿专家深入交流;还亲自走访了三家长寿疗养机构,其中包括在日内瓦湖畔富有传奇色彩的瑞士青草地疗养院(Clinique La Prairie)体验了一整天。
一路走来,我了解到在过去二十年间,技术飞跃、科研突破,以及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已经彻底改写了我们对衰老的认知。这些进展不仅带来了希望,更让人憧憬: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活得更久、更健康,不仅能延缓衰老,甚至有朝一日,真能让时间倒流,逆转岁月的痕迹。
世界各地的长寿疗养院和健康水疗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利用这些新知识提供各种长寿疗法,如红光疗法、血浆置换和干细胞疗法。
瑞士作为追求健康和长寿的最佳目的地,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个坐落在阿尔卑斯山的迷你国度,凭借其绝美的山川湖光、天然的温泉资源、顶级的医疗体系、前沿的健康科技,以及享誉全球的奢华服务和一贯的低调内敛,吸引了无数渴望健康长寿的访客。
视频 – 瑞士如何一步步成为“长寿圣地”
由于我在瑞士生活与工作,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决定亲身体验一番家门口的长寿疗养资源。于是,在一月份一个空气清冷、薄雾缭绕的日子里,我踏入了瑞士青草地疗养院的大门,想看看这家声名远扬的长寿疗养机构到底有何玄机。
尽管环境宁静祥和,但我还是有点忐忑,不知道到底会发现什么:会不会发现自己身体的“真实年龄”远超实际年龄,是不是已经出现了早衰的征兆?有没有可能被查出潜在的心脏病、甲状腺癌,或者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很高?还是说,一切比我想象中要好,我其实比自己担心的更健康、更年轻?
内部探访:走进青草地疗养院
青草地疗养院早在1931年就开业了,最初是一家专为富人和名人服务的医学水疗中心。它的创始人、瑞士医生保罗·尼汉斯(Paul Niehans)凭借在细胞疗法领域的突破性发现,推出了主打“前沿科学、年轻化和焕发活力”的服务。据说,包括影星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和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在内的多位知名人物,都曾专程前来,试图通过尼汉斯医生那备受争议的“青春疗法”重回年轻。
时至今日,青草地疗养院的理念也与时俱进,官方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借助科学与创新疗法,帮助人们实现“更长寿、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这一切得益于医疗中心50名医生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的帮助。
这里的招牌服务项目是为期一周的“焕活尊享套餐”(包含食宿),价格高达48’250瑞郎(约合人民币41万元),承诺为客户“揭开长寿与健康的秘密”。其中还包括他们的秘制“返老还童配方”,该配方的灵感源自尼汉斯最初使用的羊胎干细胞,只在蒙特勒本部以口服保健品的形式提供给客人。

由于预算有限,我只能体验一天八小时的“快闪式参观”。工作人员告诉我,即便如此,我也可以和专家会面,体验几项前沿的长寿诊断工具,顺便看看宣传册背后的“科技含量”到底几何。
我和健康科学专家乔治娅·格里索托(Giorgia Grisotto)聊了一个小时。她给我做了一系列测试,得出了一个营养评分。为了评估我的代谢状况,她给我做了一项热量测定测试。我被裹在一层塑料膜里,头上罩了个透明圆顶,上面连着氧气管,以此来测量静息状态下的能量消耗。
之后,我又见了运动教练马泰奥·法尔佐内(Matteo Falzone),测了测自己的反应速度和感知广度,看看跟同龄人比起来处在哪个水平。再后来,我进入了一个红外线排毒舱,整整待了一个小时。中途我甚至睡着了二十分钟,醒来后整个人感觉很轻盈,像果冻一样柔软舒坦。
不难想象,如果在这里待上一整周,再配上一套干细胞面部焕颜护理(可惜我这次没体验),我可能真的会感觉自己更年轻了,甚至外表上都显得更年轻了。但问题是,我的身体真的变年轻了吗?
根据《剑桥词典》的定义,“长寿”意指“活得久”。这个词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指代两个概念:寿命(活的总年数)和健康寿命(健康状况良好、没有慢性疾病和残疾的年数)。
研究突破
有可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系列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让研究人员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为何会衰老,并首次拥有了量化衰老过程的工具。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寿命有80%是由基因决定的。但近年来的研究却颠覆了这一看法:实际上,基因只影响了大约10%到30%的寿命。影响我们衰老速度的,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我们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这甚至比基因还重要。
这一研究领域被称为表观遗传学,它研究我们的基因是如何表达的,或者说是如何被一些因素打开或关闭的,这些因素包括我们是否接触过有毒物质、我们的运动量和睡眠时间,以及我们吃的食物。
正是靠着表观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在2013年首次开发出了“生物年龄钟”,这个工具能测出一个人的细胞年龄,而不只是其实际年龄。
所谓“生物年龄钟”,其实就是一套能预测你身体衰老程度的检测系统。它通过分析一些在你身体中随着年龄而稳定变化的“分子标记物”,判断你身体的真实状态。第一个生物年龄钟由美德混血科学家史蒂夫·霍瓦特(Steve Horvath)于2013年研发出来。
检测通常会取人体的血液、唾液或组织样本,通过分析DNA甲基化的水平来判断你身体的“开关系统”是否还灵活。DNA甲基化是调控心血管、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生化过程的重要机制,它就像一个指挥官,负责告诉身体哪些基因该开启、哪些该关闭。而随着年龄增长,这个“指挥官”会逐渐懈怠,甲基化水平下降,基因的开关系统就会越来越失灵,从而引发炎症和疾病。
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患病(如新冠或癌症)或改变生活方式(如减少酒精摄入量、增加高强度运动和控制饮食热量)后,用生物年龄钟测量的生物年龄会在几个月内上升或下降。
现在有一系列使用不同方法、生物标志物和算法的生物年龄钟。
同年,研究人员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介绍了九种衰老标志(后来扩展到12种,包括慢性炎症)。这些标志并不是白发等肉眼可见的衰老迹象,而是随着年龄增长在细胞层面发生的变化。
青草地疗养院首席执行官、长寿疗养项目的推动者西蒙娜·吉伯托尼(Simone Gibertoni)说:“我们如今清楚地知道,衰老不只是由基因决定,它还受到生活方式驱动的表观遗传机制影响。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原来衰老是可以人为干预的。”

这些研究进展,恰逢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字科技和医学(尤其是基因组学)等领域的飞跃式发展。这使得我们不仅能追踪睡眠等日常行为,还能测量上百种生物标志物,甚至预测疾病风险。
苏黎世大学健康长寿中心负责人、德国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罗克(Christina Röcke)说:“突然之间,人工智能让‘掌控衰老’这件原本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事,变得好像真能实现。除此之外,可穿戴设备和个人追踪装置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行为,也更容易获得反馈。”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也进一步放大了这股“抗老热潮”。一群长寿爱好者迅速聚集起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群:他们中有人像美国企业家布莱恩·约翰逊(Bryan Johnson)那样,喜欢在自己身上做各种实验;也有人热衷于分享养生经验、健康秘诀,突破传统医学的边界。
长寿=大生意?
随着科学的不断突破以及一波接一波的新疗法涌现,“长寿”这门学问已经变成了一门大生意。分析师预测,全球长寿疗法市场将在2030年几乎翻倍,从2020年的251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442亿美元。在过去十年里,数十亿美元被投入到长寿项目中,投资标的包括初创企业、疗养机构、保健品公司和设备制造商。
世界各地的私人疗养机构和健康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专门为相对健康又经济宽裕的中年人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延缓衰老。据估计,仅美国就有约800家长寿疗养机构。过去几年,海湾地区开设了数十家长寿疗养院,2023年,中国开设了第一家私人长寿疗养院。青草地疗养院在欧洲、亚洲和海湾地区设有六个中心和度假村,并计划在未来十年再开设至少40家分支机构。
在瑞士,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目前约有二十多家私人疗养机构提供长寿相关的检测和疗法。其中定位最高端的要数屈斯纳赫特诊所(Küsnacht Practice),这是一家为成瘾者和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的豪华治疗中心。在配备专属团队的独栋别墅住上一周,同时参与其名为“BIO-R恢复”的全套长寿检测和治疗计划,起价为11.73万瑞郎。
当然,预算不那么“阔绰”的人也有选择。比如在苏黎世火车站附近的 Ayun日间诊所,只需约3’000瑞郎,就能进行一套全面的健康诊断。此外,这里还提供按需付费的自选菜单式治疗项目和健康服务,起价为55瑞郎。在苏黎世新开的私人诊所“长寿中心”,长寿体检起价为1850瑞士法郎。其“至尊”体检包含约30项不同的测试,例如生理年龄和3D身体扫描,费用为14’500瑞士法郎。
风险与益处
不过,就像当年曾风靡一时的低脂饮食、降胆固醇方案,甚至结肠灌洗等“健康潮流”,事后被科学证明并不靠谱,如今一些研究人员和科学家呼吁谨慎对待长寿疗法的益处。
研究表明,许多长寿疗养机构里常见的项目(见画廊),比如冷冻疗法、红光疗法、维生素输注、高压氧疗法等,虽然在某些场景下(例如对运动员)确实能改善身体状态或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指标,但大多数都无法证明这种效果能长期维持,更没有确凿证据显示这些疗法能真正延年益寿。
虽然一些治疗方法,如服用免疫抑制药物雷帕霉素、间歇性禁食和暴露在极寒环境中,能延长蠕虫和小鼠的寿命,但很少有证据表明它们也能延长人类的寿命。
巴塞尔大学生物学中心(Basel Bio Zentrum)的细胞生物学家克里斯托夫·汉斯钦(Christoph Handschin)指出:“关于长寿这件事,确实有不少炒作,不过也确实有很多令人振奋的科研进展。”他曾撰写过一篇论文,专门探讨如何分辨长寿领域的“真”与“假”。但其实,很多已经被证明有效、能降低老年疾病风险的方法,反而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比如规律运动,虽然听起来没什么新鲜感,却是最实用的手段之一。”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诊所开始推出各种新颖疗法,有时甚至是还处于实验阶段的疗法,比如基因疗法、血浆置换等,用来吸引客户(尽管我在瑞士的研究中没有遇到过这些疗法)。
汉斯钦说:“我认为有些疗法被过早商业化是因为有钱可赚。”
尽管科学证据参差不齐,但长寿疗养机构的来访者还是愿意尝试各种疗法。哪怕不能延寿,他们也希望能换来一个更健康的生活。
53岁的德国公民约亨·赫勒鲍斯(Jochen Hurlebaus)在苏黎世附近的医疗机构工作,去年夏天,他花了5’000瑞郎参加了为期12个月的疗程,包括长寿体检、医生咨询以及在Ayun进行的一系列治疗。他在接受瑞士资讯swissinfo.ch采访时表示:“我自认为身体状况不错,但说到底,不检测你就永远不知道哪里出问题了。我想知道,在未来20年、30年里,我能做些什么来保持健康。
赫勒鲍斯觉得这笔钱花得值,哪怕诊所里给出的建议,大多数是他在家也能做到的生活方式调整。赫勒鲍斯说:“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长寿疗养机构,但这事值得认真考虑,随着技术的进步,这将变得更加经济实惠。修车你都能花那么多钱,那为什么我们不肯为自己的身体也花点心思呢?
近年来,中国的长寿疗法和抗衰老市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根据中国简讯(China Briefing)的报道,2022年,中国的抗衰老治疗市场规模约为4’900万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1.8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03% 。
在具体疗法方面,传统中医药和现代替代医学在抗衰老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2023年,中国的抗衰老补充剂市场收入达到2.766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5.272亿美元。
此外,非侵入性的轻医美治疗在中国也日益流行。据Jing Daily报道,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轻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570亿美元,反映出消费者对快速见效的抗衰老解决方案的需求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瑞士青草地疗养院在浙江安吉设立度假村, 主打服务包括红光疗法、冷冻疗法、深度排毒、脑健康, 象征着国际品牌看好中国高净值人群对“预防医学”和“健康延寿”的需求。
祖母早就告诉过你:活得好,才是真的长寿
人类的寿命,究竟还能不能在20世纪那一波飞跃式的进步之后更进一步?这个问题,眼下还没有明确答案。2024年10月,《自然》杂志旗下的《自然·衰老》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人类的寿命,可能已经触顶了。
美国老龄研究学者、前加州巴克老龄研究所负责人、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布赖恩·肯尼迪(Brian Kennedy)说:“延缓衰老是可能的,而且并不像我们科学家最初想象的那么难。如果你真的想讨论如何停止衰老或逆转衰老,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认为现在还没有人知道这是否可行。”
在谈到长寿问题时,瑞士资讯联系的疗养机构都会十分谨慎地给出回答。“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活得好,也就是尽可能延长我们健康的年限。其次才是我们的总寿命,也就是我们能活多少年。”来自青草地疗养院的吉伯托尼(Gibertoni)说,“我们还没有一种神奇的药丸,能够百分百证实人类可以明显延长寿命。所以在那之前,我们需要用一种更全面的方式去应对衰老。”
长寿疗养机构认为自己填补了医疗系统的空白,因为传统医疗大多以“治疗”为核心,而不是预防疾病。屈斯纳赫特诊所“BIO-R长寿项目”的设计者安托瓦内特·萨拉辛·吉安杜佐(Antoinette Sarasin Gianduzzo)指出:“人们希望尽可能长久地保持身体、精神和情感上的健康,因为高质量生活意味着保持旺盛的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清醒、远离病痛、没有慢性疾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当我认真思考自己想如何度过接下来的岁月时,发现确实很难反驳这些观点。我最后决定不去测自己的“生物年龄”。说实话,我并不迫切想知道那个数字,而且我也不觉得知道了它,会让我更努力地养生保健。不过,青草地疗养院的这次短暂造访,倒是帮我发现了几个“问题点”,尤其是在新陈代谢健康和睡眠方面。而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我坐得太久,二是我实在太爱吃奶酪了。
这些知识促使我对生活方式做出了一些小小的改变。我开始认真对待睡眠,多做力量训练,增加蛋白质摄入,还补充了一些维生素。
但我真的有必要去长寿疗养机构吗?很多关于保持健康和长寿的建议我都已经知道,但却很难付诸实践,因为我要一边上班、一边养两个孩子。再说了,时间和金钱也要掂量掂量。我知道,花100瑞郎去冷疗舱里待上一小时,也许真能改善睡眠质量;可问题是,这笔钱和时间花得值不值?效果能不能持续?
克里斯蒂娜·罗克说:“不同领域都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什么才是真正有助于改善健康、增进福祉和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的方法。但很抱歉,其中大多数建议,你祖母早就告诉过你了,根本不需要花大价钱进长寿疗养机构才能获得。”
(编辑:Nerys Avery/gw ,编译自英文:中文编辑部/xy)
瑞士资讯为VitalDome疗法支付了150瑞郎。青草地疗养院承担了包括营养检测和身体活动能力评估在内的其他费用。
注:本文发表后,瑞士资讯补充了对苏黎世另一家长寿诊所的内容,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诊所提供的服务及价格范围。
相关内容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