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能力:“瑞士和中國本來就無法比較”
瑞士一向在最具創新力國家排名中名列前茅,超越了美國和中國這類科技強國。是什麼促成了瑞士的成功?中國“政府驅動創新”的模式對西方“創投驅動創新”的方式發出了怎樣的挑戰?衡量比較各國的創新成熟度,其難度遠比想像中更大。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通訊訂閱
在Google或Bing搜尋引擎裡輸入關鍵字“最具創新力國家”,結果一定會出現瑞士。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9月底發表的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排名表上,瑞士已經連續14年蟬聯最具創新力國家頭銜。由巴黎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於2007年開始編撰的這個指數,已成為瑞士等榜首排名國家的一張名片。
全球創新指數所使用的創新的定義,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簡稱經合組織)編寫的《奧斯陸手冊》提出的。這個定義在2018年做過更新,創新是指出現新的或重大改進的產品或工藝,或者新的營銷方式,或者在商業實踐、工作場所組織或外部關係中出現的新的組織方式。
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經濟與數據分析部負責全球創新指數工作的薩夏·翁施-文森特(Sacha Wunsch-Vincent)介紹:「瑞士許多指標-幾乎是所有指標-的排名都很高。基於數據、我們和瑞士創新體系的經驗及近期的發展,瑞士的創新表現短期內不可能出現下滑。」
瑞士不僅在全球創新指數上表現良好,也是2024歐洲創新記分卡(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card)的狀元。
瑞士是一個集中了研究、高技能人才和先進製造業的中心,尤其是在生物技術、機器人和工程等領域。持有博士文憑者佔比之高(3%)就是一個明證。
不過,這個小小的阿爾卑斯山國是否真如國際指數所示的那樣,擁有更勝於美、中等科技強國的創新力?與素有「創業之國」之稱的以色列、或被稱為全球最數位化國家的愛沙尼亞等面積較小的國家相比,瑞士的情況又是如何?我們對這個指數做了仔細的研究,以了解瑞士為何會持續超越其他國家。
全面型選手
全球創新指數對133個國家的80個指標進行評估,這些指標被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投入,這就像是創新的驅動力,例如監管環境、研發開支、科學與工程學畢業生人數,以及創投交易等。
第二部分則是專利數量、獨角獸企業(估值超10億美元的企業)價值等產出,以及製作的劇情長片與手機應用類創造型產出等。
瑞士同全球創新指數榜排名前三的另外兩個國家(瑞典和美國)一樣,都屬於全面型選手,在創新投入和產出兩個部分得到的高分很均衡。瑞士的許多指數即便得分不是最高,卻也可圈可點。
這就跟以色列、愛沙尼亞等國形成鮮明對比,此類國家主要是在獨角獸企業估值、獲得的風險投資與某些資訊與通訊技術指標上拔得頭籌,可在大多數其他方面的得分卻比瑞士低很多。
中、美等大國在工業多樣化或國內市場規模等方面得分高出許多,但在許多監管類指標方面,瑞士卻交出了更好的成績單。
外企避風港
若是仔細檢視各項指標,會發現瑞士的研究非常出色。瑞士擁有歐洲最優秀的科研高校,將國內生產毛額投入研發的比例也超出經合組織平均水準。光是2023年,瑞士就投入246億瑞郎(約合人民幣2千億元)用於研發,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的3.3%。相較之下,中國去年大幅提高研發支出,達到4,5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兆元),將其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佔比由2000年的1%提升到了2.5%。
瑞士特別擅長創造學術界與工業界的連動,在大學與工業的研究合作方面勝過了其他所有國家。
政府支持的創新推廣機構瑞士創新協會(InnoSuisse)向工業領導的大學合作計畫提供經費。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Z)創新經濟學教授馬丁·弗爾特(Martin Wörter)指出:「這方面卓有成效,是因為在瑞士,高校擁有的技術先進知識能夠與企業需求合拍。」
瑞士研發開支中的三分之二左右來自工業界,這在歐洲並無不尋常之處。但翁施-文森特提到,瑞士的不尋常之處在於許多研發開支出自外國企業。除了雀巢(Nestlé)、羅氏(Roche)、諾華(Novartis)等開展研發的大型瑞士公司,Google(Google)、菲利普莫里斯國際公司(Philip Morris International)等不少大型跨國企業也在瑞士設有研發中心。
翁施-文森特解釋說:「外國公司在另一個國家裡開展大規模研發是件非常罕見的事。瑞士就像一個避風港。這是個好客之地,又有對創新體系的高度信任。」低稅率搭配對工業監管的自由態度,早就讓瑞士成為跨國企業吸鐵石。
專利與生產
瑞士之所以名列前茅,也得益於其強而有力的智慧財產權體系。而指數榜上有至少五個指標涉及專利或商標。
去年瑞士人均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和占國內生產毛額份額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這主要歸功於極大依賴藥品專利的瑞士生物製藥業。瑞士出口中大約80%是基於某種形式的智慧財產權。
精準製造、醫療設備與生物技術等高科技領域也主導了瑞士的製造與出口業,也拉高了瑞士的排名。
在獨角獸企業的數量與規模方面,中、美等國遠超越瑞士。每年至少會有500家新的新創公司在瑞士成立,其中個別能躋身獨角獸企業行列,但沒有一個的估值能夠達到美國的SpaceX或中國的字節跳動(Bytedance),後者市值2250億美元,是TikTok的母公司。日內瓦軟體開發商Sonarsource是瑞士最大的獨角獸公司,市值僅50億美元。
許多瑞士新創公司則活躍在經常被外國企業收購的領域,以將市場擴張到小小的瑞士之外。
發展紅利
令瑞士受到嘉獎的還包括其規模與監管周密度。新加坡是唯一一個在政策穩定、監管品質及政府效率等指標上排名一直更高的國家。這個指數也對那些準備好引入創新的國家青睞有加,對寬頻連接、教育機會與電力產出方面給予更高的分數。
在中國、巴西和美國保護主義日盛之時,瑞士在貿易方面無疑獨樹一格。 2021年出口占瑞士國內生產毛額的70%,遠高出歐盟50%的平均值。
「我們是個區區小國,生產了很多技術、很多專利和很多創新產出。要想取得商業成功,我們就需要進入國際市場,」弗爾特表示。
小也令瑞士獲益。瑞士有900萬人口,相當於韓國最大城市首爾的規模。全球創新指數經常把各國與其人口進行關聯,這也是瑞士為何在基於人均的劇情長片數量上取得領先。
這個指數未衡量什麼
衡量和比較各國的創新成熟度極富挑戰性。這個指數嘉獎的是某個時間點的創新水平,卻未必是一個國家取得了多少進步,或創新的速度。在過去五年裡,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巴西、印尼、模里西斯和巴基斯坦的名次躍升最大,但分數依然落後於瑞士。
而專利等一些指標也有其創新標準的限制。專利反映的是發明,是創造的新事物,卻不是它們創造的價值,在諮詢企業畢馬威(KPMG)沙特分公司負責創新與新興技術的揚·魯斯洛-派耶(Yann Rousselot-Pailley)告訴瑞士資訊swissinfo.ch。
「創新就是把那個發明用來賺錢,或用來改善你的國民的生活質量,」魯斯洛-派耶說。他建議增加能夠反映發明商業化的指標。但即使銷售或企業價值等經濟標準,也無法反映出對社會的影響。
如何進行創新也在快速變化,導致使用某些指標來做國家之間的比較變得愈發困難。許多新技術企業家相信開放創新、依賴商業機密和速度來行銷,而不是利用專業來保護發明。
中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也在挑戰以西方為中心的創新軌跡-即更多自下而上、受風險投資者驅動的方式。在這類國家,政府不但在創新賦能上,也在創新驅動上扮演更大的作用。
中國最大的企業研發投資者-華為、騰迅和阿里巴巴-都已在近40年裡站穩腳步。而瑞士最大的研發投資者-羅氏、諾華與雀巢-則已存在了一個世紀有餘。瑞士的研發投資也更集中在一小批企業,但在規模更大的國家裡,研發投資卻散播於成千上萬個企業當中。
「瑞士與中國本來就無法比較,」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香港分院創新教授馬克‧格林(Mark Greeven)說。不僅兩國大小相差甚遠,「兩者的創新體係也是如此不同-目標不同,治理方式不同,企業類型也不盡相同。」
(編輯:Virginie Mangin/gw,編譯自英文:小雷,繁體校對:盧品妤)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