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在美國制裁下,大型製藥公司與中國的聯繫面臨威脅

在過去十年間,全球製藥公司與中國生技公司之間的合作蓬勃發展。 (示意圖)
在過去十年間,全球製藥公司與中國生技公司之間的合作蓬勃發展。 (示意圖) Cfoto

由於對國家安全的擔憂與日俱增,美國議員正計畫對製藥公司與某些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的業務往來增設障礙。瑞士製藥集團也無法避免受到影響。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訂閱我們的時事通訊電子報(Newsletter),每週您會在您註冊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費電子郵件,內容是瑞士資訊繁體中文版報導。請擊點這裡,現在就訂閱。

今年三月,至少有七家全球最大製藥公司的執行長與約100名全球高階主管一同在北京參加了一年一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這個由中國政府主導的會議為外國商界領袖提供了與中國官員交流的機會,也為中國政府提供了一個向國際社會傳遞訊息的平台。

今年論壇的主題是「持續發展的中國」,這被廣泛認為是中國領導人在經濟成長放緩、中西方脫鉤擔憂加劇的情況下吸引更多外國投資的機會。

然而,對於製藥公司的執行長們來說,這項活動的時機相當敏感。就在兩個月前,美國眾議院兩黨聯合提出法案,禁止被列為「受關注企業」的中國生物技術公司及與之合作的製藥公司獲得聯邦合約。

今年5月,眾議院監督與問責委員會批准了該法案的修改版,即《生物安全法》(Biosecure Act)。法案規定,各公司必須在2032年之前終止與「受關心生物技術公司」名單上所列公司的業務往來。目前的名單包括五家總部位於中國的受關注公司,分別是華大基因、華大智造、完整基因公司(Complete Genomics)、藥明康德、藥明生物及其附屬機構。

《生物安全法》是美國政府最近推出的一項措施,目的是打擊與美國政府認為的「外國敵對勢力」–特別指中國、俄羅斯、伊朗和北韓–有聯繫的公司。美國政界人士對中國政府可能接觸到美國的健康數據和智慧財產權表示擔憂,並對美國在藥品供應上對中國公司的日益依賴感到不安。他們擔心,中國可能利用這種依賴來控制市場,並讓美國患者處於風險之中。

美國立法者也強調,在來自中國的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有必要確保美國在生物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該法案將禁止美國政府與「受關注的生物技術公司」簽訂合約,並防止與聯邦政府簽訂合約或接受聯邦政府資助的公司(無論是在美國境內還是境外)與這些公司簽訂合約。例如,這將包括與聯邦醫療保險計畫(Medicare)的交易,該計畫是為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和身心障礙青年提供的聯邦醫療保險,涵蓋約6’600萬人。

這項法案還需要得到國會兩院的通過才能成為法律,而11月的總統大選可能會對這項立法產生影響。不過,鑑於兩黨的大力支持,多位美國法律專家認為,今年這項法案將會以某種形式成為正式法律。

儘管該法案仍在美國國會的審議過程中,但其可能會顛覆全球製藥業與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的合作關係。在過去十年中,由於中國政府啟動的監管改革以及數十家創新藥研發公司的出現,這些合作關係蓬勃發展。

中國在生技產業中的重要地位促使外國製藥集團與國內公司建立更緊密的聯繫,並將這些公司納入本國藥物研發體系中。外國藥廠也越來越依賴中國生技公司提供的設備、生產和研發支援。

瑞士投資促進機構巴塞爾大區招商創新局(Basel Area Business and Innovation)亞洲區主管安克‧霍爾納格爾(Anke Hollnagel)表示:「瑞士生技與醫療科技公司對中國公司很感興趣,不僅將其作為進入中國市場的合作夥伴,還將其作為投資者和共同創新的合作夥伴。」

產業蓬勃發展

這項法案的推出正值中國生技產業蓬勃發展之際。監管改革和政策加速了藥品審批流程,提高了品質標準,使全球公司更容易在中國這個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醫療市場上市藥品。

這也使該產業對國內外投資者更具吸引力。根據歐洲製藥工業和協會聯合會(European Fede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and Associations)委託撰寫的一份報告,在全球排名前15位的製藥公司中,有11家在中國大陸設立了重要的研發中心。 2019年,羅氏投資8.63億元人民幣(1.06億瑞郎),對上海的研發中心進行了升級。此外,羅氏也投資3億元人民幣用於當地新創公司加速器計畫。

中國政府在蘇州等地建立了七大生物醫藥城市群,其中蘇州位於上海外圍,那裡的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匯聚了約400家企業,包括至少24家上市公司和賽諾菲等幾家大型製藥公司。

外部内容

這些投資開始顯現成效。從2017年-2022年,中國正在進行臨床研發的候選創新藥(包括化學藥和生物藥)數量增加了兩倍。根據顧問公司麥肯錫的報告,發現其中約四分之一由在中國成立的公司。

瑞士私募股權醫療投資諮詢公司HBM Partners的分析師托馬斯·海曼(Thomas Heimann)說:「中國生物製藥行業的創新能力非常強。」海曼也表示:「與西方大型製藥公司相比,即使是老牌中國藥企,仍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設備及配件。」

2019年,百濟神州獲得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一款自主研發的淋巴瘤治療藥物的加速批准,開創了中國國產抗癌藥的先河。

新合作關係

隨著中國企業在全球舞台上嶄露頭角,吸引了許多大型製藥公司的關注,這些公司都希望透過具有潛力的候選藥物來豐富自己的藥品研發管線。這也有利於那些需要資金和國際網路在海外研發和銷售藥品的中國企業。

「越來越多的中國生物製藥公司正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希望在美國等地實現重磅藥物的商業化,」洲際資本(Intercontinental Capital)的首席執行官Sara Zhou說。洲際資本是一家專注於中國醫療產業的金融顧問公司。

Sara表示,在2023年發生的70多起對外授權交易中,超過15起交易的金額超過了10億美元,創下了交易數量和交易規模的新高。

相关内容

今年早些時候,羅氏與中國生物技術公司宜聯生物(MediLink Therapeutics)簽署了一份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合作與授權協議,授予這家瑞士製藥集團在全球開發、生產和銷售宜聯生物實體瘤藥物的專屬權利。

去年12月,阿斯特捷利康以12億美元成功收購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CAR-T細胞療法公司亙喜生物(Gracell Biotechnologies)。

多家中國公司在海外製藥中心設立了子公司。恆瑞醫藥(海外子公司名為Luzsana生物技術公司)是中國最大的製藥公司之一。在過去五年中,恆瑞醫藥與綠葉製藥、BGG和百濟神州都在巴塞爾設立了歐洲基地。

不確定性的陰影

現在判斷《生物安全法》將如何影響全球製藥公司與中國生技公司的關係還為時過早。大多數公司並未對外公開其供應商名單,因此尚不清楚有多少公司與法案中提及的中國公司有業務往來。提供藥物生產和研發服務的無錫藥明康德公司(Wuxi AppTec)表示,其客戶包括全球前20大製藥公司。據估計,藥明康德參與了美國四分之一藥物的研發工作。

諾華公司財務長哈里·科爾許(Harry Kirsh)在4月底的一場媒體電話會議上表示,與許多製藥公司一樣,諾華在藥物生產和研發外包領域與中國公司有合作關係。他說,這家總部位於巴塞爾的製藥集團目前正在考慮調整與中國公司的合約關係,「以確保我們完全遵守」美國可能施行的法規。

相关内容
Swiss President Viola Amherd and Chinese Premier Li Qiang

相关内容

如何在地缘政治的风暴中维护瑞士和中国的关系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首部对华外交政策战略将于今年到期,目前关于升级瑞中自贸协定的讨论正在加速,两国高级别官员互访频次增加。但在安全风险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瑞士面临着重构这一重要关系的压力。

更多阅览 如何在地缘政治的风暴中维护瑞士和中国的关系

美國議員已經開始呼籲對其他中國生物技術公司展開調查。美國醫療健康媒體公司STATnews最近的報導顯示,一些全球製藥公司因擔心更多中國公司可能受到法案影響,正在積極尋找能夠取代中國公司的合作公司。

3月下旬,阿斯特捷利康公司表示正在計畫打造獨立的供應鏈,以便分別為美國和中國市場生產藥品。據報道,總部位於德國的默克公司(Merck)也計畫採取類似措施,在中國生產面向中國市場的藥品。

來自HBM Partners的海曼表示:「《生物安全法》確實構成了威脅。不過,目前還很難確定威脅有多大。目前的主要問題是不確定性。」

(編輯:Nerys Avery/vm,編譯自英文:中文編輯部/xy,繁體校對:方常均)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