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試圖重獲大型製藥公司的青睞
作為全球第三大藥品市場,日本因為嚴苛的價格管制政策,新藥上市受阻,創新活力受到抑制,導致國際藥廠逐漸對日本市場失去興趣。如今,日本政府決定努力挽回局面。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通訊訂閱
日本的製藥業已陷入困局。日本曾是創新藥的研發大國,但現在已落後美國、歐洲甚至中國等競爭對手,而中國正迅速成為製藥強國。由於擔心醫療成本上升,長達十年的藥品降價政策導致外國製藥公司對於在日本上市新藥望而卻步。
中外製藥公司(Chugai Pharmaceutical)媒體關係負責人佐藤英樹(Hideki Sato)透過電子郵件告訴瑞士資訊swissinfo.ch:「國內醫藥市場對國內外製藥公司的吸引力正在下降」。中外製藥是一家日本藥品研發商和製造商,由瑞士羅氏公司控股,去年在日本的處方藥銷售中排名第三。
總部位於瑞士的諾華公司首席執行官萬思瀚(Vas Narasimhan)今年一月對日本新聞機構《日經新聞》(Nikkei)表示,藥物流失(因藥品未上市或撤市而無法供應)和藥物滯後(藥品上市延遲)已成為日本面臨的嚴重問題。
去年,日本政府啟動了一系列改革,目的在吸引外國製藥企業,因為人們越來越擔心患者無法獲得新藥,也擔心日本在藥物發現方面日漸落後。7月30日,這項策略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宣布了一個藍圖,目的在將日本打造為「藥物發現大國」,確保患者能夠用上最新藥品,他形容這是政府「最重要的政策之一」。
7月30日,岸田文雄在東京舉行的創新藥物發現開放峰會上表示:「一些日本患者別無選擇,不是花錢用進口藥,就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出國就醫。」出席會議的有政府官員、專家和包括諾華在內的大型製藥公司的代表。
「我們不希望患者有這種感覺,我們也希望成為一個不僅對日本患者,也對全世界患者都有貢獻的藥物研發國。」
根據日本衛生部2023年3月的數據,約有143種在歐洲或美國已核准上市的藥物在日本仍未獲准。其中,86種藥物不計畫在日本申請上市。
藍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目的在吸引製藥公司來日本發展,包括在未來兩年內對尚未在日本上市的藥物啟動臨床試驗,以及在2028年之前創建超過十家藥物發現初創企業,向這些企業提供大量財政支援。
這些措施建立在今年4月生效的其他改革基礎之上,其中包括為快速引進的新藥提供5%到10%的價格溢價。中外製藥的佐藤英樹表示,這些改革「有望對製藥公司產生正面影響」。其他改革也包括取消在日本進行一期臨床試驗的要求。
醫療成本不斷上升
日本製藥業當下危機的根源在於2011年左右開始的醫療系統改革,當時日本人口老化和藥品價格上漲導致醫療支出快速上升,促使政府尋找方法控製成本。
幾十年來,日本一直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藥品銷售市場。
儘管日本藥品監管機構要求製藥公司在日本進行一期臨床試驗,然後藥品才能批准上市,但高藥價使得這種成本變得合理。英國衛生經濟辦公室(UK Office of Health Economics)198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日本的藥品價格比瑞士和西德高17%,比英國高40%以上,比法國和義大利高60%以上。日本對藥品的審批和報銷速度也很快。
由於大量的研發投資,日本也成為了新藥的主要研發國。1980至1984年間,全球上市的主要新藥中,約有16%源自日本,這一比例超過了德國的15%和瑞士的13%。外國製藥公司積極尋求日本武田(Takeda)、衛材(Esai)和中外製藥等公司的創新成果。
然而,日本人口老化給國家醫療保險系統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0年,日本的醫療支出佔GDP的7%,到2020年上升至近11%。雖然這與其他經合組織國家的成長情況相同,但在日本,絕大部分醫療支出(84%)由公共資金支付,相較之下經合組織國家平均為65%。
為了確保財政的可持續性,日本政府開始強迫藥廠降價。2022年一位製藥業代表告訴路透社,自2015年以來,藥品定價制度已經發生了50多次變更。
曾在日本生活過十年、目前在香港HealthAdvances公司工作的顧問顧問Andrew Chen說,在許多情況下,日本的藥價只有美國的一半左右。
除了降低藥品價格,政府也為創新藥的特別加速審批制定了嚴格的標準。這些措施只會打擊外國製藥公司申請新藥上市的積極度,從而壓制研發熱情。
2023年日本祇上市了20款「創新藥」,是2014年以來的最低水準。這還不到美國2023年新藥上市數量的一半。
Andrew Chen表示:「我們看到一些公司在日本上市新藥的時間比過去要晚。過去,日本常是新藥首發的市場之一,但現在我們看到一些公司,尤其是罕見疾病藥物公司,優先考慮在其他市場上市新藥。」
根據美國科技政策智囊機構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下屬的生命科學創新中心(Center for Life Sciences Innovation)202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從1995年到2018年,日本在全球製藥業附加價值中所佔的份額從18.5%下降到5.5%。
論文認為,日本生物製藥產業競爭力下降的部分原因在於價格管制壓縮了潛在利潤,但同時也指出,政府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資不足、產學研合作關係薄弱、監管體系發展緩慢以及國際化方面的挑戰也阻礙了日本生物製藥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同時,中國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快速成長的新市場和更具影響力的創新中心,使得競爭更加激烈。
相关内容
在美国打压下,大型制药公司与中国的联系面临威胁
日本公司的臨床試驗申辦佔比從2013年的11%下降到2023年的4%。同時,根據艾昆緯(IQVIA)的報告,同期中國的份額從3%上升到28%。中國也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
復興之路
隨著國內研發活動的減少,日本越來越依賴進口藥物,同時,外國製藥公司對在日本研發和銷售藥物的興趣卻逐漸減退。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日本製藥公司董事會成員告訴瑞士資訊:「日本藥物研發停滯不前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市場缺乏吸引力。追求利潤的公司逐漸失去了在日本研發新藥的動力。」
申請上市對小型生技公司或新創公司而言負擔更重,這些公司大多來自美國,在許多新藥技術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隨著改革步伐的加快,一些製藥公司表示將繼續重視日本市場業務的發展。諾華發言人透過電子郵件向瑞士資訊表示:「日本是我們四個重點業務地區之一,我們已經在日本推出了多種創新治療方案。」
日本管理顧問公司Arthur Little的合夥人花村亮(Ryo Hanamura)告訴瑞士資訊:「日本仍然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大市場,不僅科研水平高,而且勞動力成本低,尤其是在當前日元匯率疲軟的背景下。」
(編輯:Nerys Avery/vm/ts,編譯自英文:瑞士資訊中文部/gj,繁體校對:方常均)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