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短缺成頑疾,五大策略能否見效?
![歐洲的藥劑師每週要花大約10個小時來尋找解決藥品短缺的方法。](https://www.swissinfo.ch/content/wp-content/uploads/sites/13/2025/02/045_sqgr00551.webp?ver=7199791c)
從抗生素到癌症藥物,全球的藥品短缺問題正愈演愈烈,甚至影響部分關鍵藥物的供應。疫情後的供應鏈動盪、原物料成本上漲、藥廠利潤壓力,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各國政府不得不加緊尋找應對之策。本文探討全球衛生部門可以採取的五大策略,以及它們的可行性和潛在影響。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https://www.swissinfo.ch/content/wp-content/uploads/sites/13/2024/11/newsletter_teaser_press_review_p.jpg?ver=25a547fa)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過去幾年裡,你的藥劑師沒有告訴你“藥沒了”,那你絕對很幸運。在瑞士,從抗生素到止痛藥,約有700種藥品目前在藥局處於短缺狀態。
這種情況並非只限於瑞士。全球許多國家都在經歷不同程度的藥品短缺,而首當其衝的受害方就是病人。以墨西哥為例,由於嗎啡短缺,醫生不得不將同一藥瓶中的藥分開多次使用,最後釀成多起死亡悲劇。在歐洲,藥品缺口從2000年到2018年擴大了20倍,疫情過後藥品短缺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因為疫情徹底擾亂了供應鏈。藥師紛紛反映,藥品短缺不僅更頻繁,一旦缺貨,斷供時間也比過去更長。
「我們(藥劑師)多年來一直在抱怨藥品短缺,」代表40多萬名社區藥劑師的歐盟製藥集團(Pharmaceutical Group of the European Union)負責人伊拉里婭·帕薩拉尼(Ilaria Passarani)說,「情況已經變得非常糟糕,現在已經引起了政策制定者和媒體的關注。」
歐洲各國衛生部門正在討論可行的因應方案,其中一些方案直接瞄準問題根源,例如全球化的藥品供應鏈。而在瑞士,推動解決這問題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去年10月,瑞士的醫生、藥劑師和消費者保護機構聯手,成功收集了10萬個簽名,正式發起了一項關於藥品短缺的公民動議。該動議主張在瑞士憲法中增設一條藥品供應安全相關條款,要求政府制定相應政策框架,以防止藥品短缺。這項動議將在未來幾年內被付諸全民公投。
1. 建立更完善的“預警”系統
要解決藥品短缺問題,比較容易實現的一點就是掌握短缺狀況,做到早發現、早應對。這就需要建立監測與預警系統,讓藥局和醫師能提前備貨、預測趨勢、尋找替代品,盡量減少對病人的影響。
歐洲藥品管理局計劃在二月正式推出歐洲短缺藥品監測平台(ESMP),這個系統將實現全歐盟範圍的集中監測和自動預警。巴西早在2022年就已推出MonitoraAF軟體,以實現全國性的即時監測。
瑞士政府計劃對該國的重要藥品監測平台進行現代化改造,希望將其打造成真正的早期預警系統,但尚未明確說明該系統將如何運作。
洛桑大學和日內瓦大學的醫藥法教授瓦萊裡·朱諾(Valérie Junod)指出,儘管預警系統能幫助政府更快掌握短缺動態,但在應對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許多關鍵缺失。她曾在2021年共同撰寫了一篇關於藥品短缺的研究論文。
在地方和國家層級都沒有統一的供需管理,更不用說全球層面了。“每家醫院、每家藥房都在自行尋找解決方案。一家醫院可能會決定改用另一種藥物,但如果大家都這樣做,會發生什麼?”朱諾說,「這仍然是一種零敲碎打的應對方法。」
她也表示,對於為什麼會出現特定藥品的短缺,透明度也非常低。製藥公司通常不會揭露某種藥品的生產地點、供應鏈薄弱環節或潛在風險。這使得政府和醫療機構難以評估風險、預測短缺及其持續時間。
為強化藥品穩定供應機制,台灣衛生福利部成立跨部門「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針對藥品短缺事件,進行整體性的預防及應對。
運行模式:
1. 藥品短缺通報:強化既有的通報機制,持續監測及資訊傳遞。
2. 政策研擬:推動國產學名藥政策,提前預防藥品短缺。
3. 主動監測:整合跨部門數據,早期發現缺藥事件。
4. 跨部門合作:針對跨司署之藥品短缺事件,快速應變,穩定供應。
透過跨部門合作設立「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更強化研擬防缺藥政策,以提前預防藥品短缺;強化跨部門資料整合及主動監測,以早期發現缺藥事件;針對涉及跨司署之藥品短缺情事,透過跨部門合作處理,穩定藥品供應情形,確保民眾用藥權益。
資料來源:台灣衛生福利部 外部链接
2. 允許使用替代藥品
面對藥品短缺,許多國家正在討論給予藥劑師和醫生更大自主權,讓他們更靈活地提供替代藥品。目前,一些國家的法律限製藥師建議使用較小包裝的藥品或不同劑型的藥品,例如用糖漿代替藥片。
瑞士最近放寬了相關規定,在藥品嚴重短缺的情況下,藥師可以更方便地提供替代藥品,甚至進口國外替代品。此外,另一項議題也在討論之中:是否允許藥品在過期後仍繼續使用,只要研究證明仍安全,而非一律丟棄。
包括瑞士、日本和南非在內的一些國家也允許所謂的「複方藥局」在某些仿製藥缺貨時配製小劑量的藥品。歐洲則更進一步,推出了《歐洲藥物短缺處方集》,為醫院和社區藥劑師提供指導,使其在藥物短缺時配製無證藥品(未在當地獲批但有效成分相同的藥物)。
這種方式對於解決仿製藥短缺問題來說非常實用。但對於一些昂貴的原廠藥品,例如減重藥司美格魯肽(Wegovy),情況則更為複雜。
在美國,圍繞藥品短缺的討論更為激烈。核心爭議在於,當製藥公司供應的藥品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時,藥局是否可以自行生產所謂的「複方版本」或複製?美國藥品監管機構認為,只要不是「定期或大規模」生產,這種做法是被允許的。但製藥公司對此強烈反對,認為開放市場、允許更多藥廠生產替代品,是在侵害其藥品專利權。
3. 增加市場吸引力
想要從根本解決藥品短缺問題,不能只靠臨時措施,而是優化市場機制,讓企業有動力持續生產。目前,大多數短缺藥品都是廉價仿製藥,而這一市場的吸引力長期不足。
有些藥品價格低廉,公司認為不值得生產,導致許多藥品的供應商寥寥無幾,最終藥品和活性成分的生產大量外包至成本更低的地區。
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自2022年以來,至少有18個國家向製藥公司提供經濟激勵,通常是提高部分仿製藥的價格,以鼓勵藥廠繼續生產。這其中包括巴西,該國在至少一年內取消了部分藥品的價格管制。
![drug shortages](https://www.swissinfo.ch/content/wp-content/uploads/sites/13/2023/03/5b7ebb20006fe2127a403b0569e4e76b-drug-shortage_highres-data.jpg?ver=b09adf0a)
相关内容
为何瑞士会面临严重的药品短缺?
但對於像瑞士這樣市場規模較小的國家,光靠漲價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銷售量太低,整體利潤依然有限。為此,瑞士議會正在討論調整三年一審的藥品定價規則-原本藥價通常會在這段時間內下調。此外,瑞士也正在探索以二維碼取代傳統紙質三語說明書,降低包裝成本,提高藥品利潤。
當然,提高藥價也招致了不少批評。在醫療費用節節攀升的當下,漲價無疑是政治敏感的做法,會給病人帶來更大負擔。此外,這些價格上漲也很少與藥廠的保供義務掛鉤。
另一個問題是,政府部門對藥品價格和藥廠獲利能力知之甚少。因此很難知道什麼價格會導致藥廠放棄生產或供應藥品。
4. 恢復廉價學名藥的生產
為緩解藥品短缺,重啟本地生產已成為熱門討論的方案之一。如今,歐盟市場上約80%的原料藥和約40%的成品藥都依賴中國和印度供應,使得供應鏈極易受到出口限制和生產中斷的影響。
現在,許多國家的政府都在想辦法在不提高成本的情況下鼓勵本地生產。
然而,生產回流真的能徹底解決短缺問題嗎? 對此,專家表示懷疑。歐洲藥品和保健品質管理局(EDQM)局長佩特拉·杜爾(Petra Doerr)向瑞士資訊swssinfo.ch表示:「將生產遷回歐洲,確實可以降低供應鏈的複雜性,減少長途運輸帶來的風險。」
但真正的關鍵在於供應商的多元化,因為目前原料藥生產都集中在少數供應商的設施中。杜爾說:「如果一個供應商出現問題,那麼另一個供應商也能滿足需求。」
5. 為未來藥物建構安全的供應鏈
一些短期應對措施,如加強監測和增加儲備,已經開始緩解一些國家的藥品嚴重短缺問題。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現在該如何防止未來藥品短缺。藥廠也正在研究更先進的生產方式,例如引進智慧製造系統以減少生產中斷、降低成本,並藉助人工智慧優化供需預測。但專家強調,光靠科技進步還不夠,全球協作才是關鍵。
然而,即便技術再先進,也無法保證一旦藥品失去專利保護,藥廠不會重蹈覆轍,依然選擇壓縮成本、外包生產,導致供應鏈脆弱,最終重演短缺危機。
法學教授朱諾指出,有時政府不能只靠企業的自願行動,可以製定更嚴格的供應義務,並對未履行承諾的企業施加處罰。在2021年發表的一篇關於藥品短缺的文章中,朱諾建議將供應安全作為藥品審批的一項標準,在出現違規的情況下,“參考[藥品短缺]對患者影響的嚴重程度,對企業處以相當於銷售額一定比例的罰款”。
美國和法國對未依規定通報藥品短缺的公司處以罰款。印度政府已將未能維持供應或生產不合標準藥品的製藥公司列入黑名單,禁止其參與政府採購競標。瑞士政府去年8月表示,正在“研究將藥品供應保障情況,與藥品審批或定價機制更緊密掛鉤”。
朱諾表示:「即便是小國,只要監管有力、獎懲分明,也能促使企業改變行為。」
(編輯:Virginie Mangin/ds,編譯自英文:瑞士資訊中文部/gj,繁體校對:盧品妤)
相关内容
![符合JTI标准](https://www.swissinfo.ch/chi/wp-content/themes/swissinfo-theme/assets/jti-certification.png)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