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前后的焦点问题

2008奥运会越走越近,世界人权组织也积极关注着中国对自由及人权问题的改善。随着奥运准备工作的进行,国际人士观察到一些侵犯人权的现象。
但中国驻日内瓦人权方面的专家则表示,这些指责都站不住脚。
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简称:AI)瑞士部发言人Manon Schick表示,“中国在竞争奥运举办权时曾声明,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将带动中国改善其人权状况”。
这一首先始于英国的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多家重要的人权组织,自此之后开始亦步亦趋的关注着中国的人权改善问题。他们特别关注着奥运之前的准备工作对中国人民的影响。
为了证明中国政府言而有信,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人权专家柯友生先生提到了中国法律体系的改革。
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国际特赦组织也承认,中国对死刑执行制度采取了一些正面的改革措施。同以往相比,国际特赦组织对此的批评已经有所减少。
强制撤离及搬家
国际特赦组织希望在奥运准备工作中某些负面的发展也可以提引起人们的注意。
Schick说:“在北京的很多小区里,居民家庭因为征收地产和补偿金不足与政府发生争执。一些居民在参加抗议活动后被逮捕”。
柯友生则表示:“从2002年起,因为9个项目共有6037户被拆除,所有拆迁户均得到补偿并被安排就近居住。北京在这方面是很严格的”。
网络检查
但国际特赦和记者无国界组织(Reporter ohne Grenzen)均对媒体自由和中国的网络世界提出质疑。
Schick说:“中国有1.62亿网民和世界上最完善的网络过滤系统”。
“有些观察员还认为,中国有3万名网络警察”。
柯友生则强调,中国不存在网络审查。
“从科技上讲也不可能,根本不可能控制这么大的信息流。如果中国对网络实行控制和封锁,那么将限制中国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网络正处在繁荣期”。
记者无国界瑞士部的Michael Roy则表示,中国政府在收集计划报道奥运会的记者的材料;并且有可能拒绝某些记者入境,尽管他们可能是得到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认可的。
柯友生则表示:“如果此说属实,那么就不会有越来越多的记者在北京了。为了奥运会,中国政府特意制定了很多措施,希望可以协助记者减轻工作”。
他还表示,中国和中国政府将愈发开放和透明,“比如现在外国记者赴中国,就不再需要中国人士陪同。当然记者也必须遵纪守法,和其他人一样”。
自由的萌芽
日内瓦大学中国文明及汉语系的主任Nicolas Zufferey也对此部分表示赞同:“与大家普遍认为的正相反,同以前相比,中国目前在新闻和网络上的舆论越来越自由”。
在大学里,就不同的题目进行讨论和讲学也已经成为可能。
Zufferey也不想为中国唱赞歌:“中国还依然是个专政的国家。但它并不是控制一切的极权国家”,“通过政府间不同派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自由的空间正在逐步发展”。
柯友生并没有就中国存在侵犯人权的现象予以否认:“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维护人权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但世界应该承认,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做着积极的努力”。
瑞士资讯(swissinfo)Frédéric Burnand,于日内瓦
2008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将于8月8日-24日在中国北京举办。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奥运会。
2008奥运会设置了28个运动项目、302场比赛。
开幕式将于2008年8月8日晚8点8分举办。
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由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设计。
3万名员工负责修建奥运场馆。
国际特赦组织(AI)认为中国正在针对乞丐、非法出租车、瘾症患者和非法行医进行着“清洁”工作。
国际特赦组织的Manon Schick先生指出,尽管人们可以理解,政府针对欺骗行为会采取预防和制裁的措施,但这应在维护人权的前提下进行。在进行“清洁”的过程中,有些人没有经过法律程序便被逮捕了。
中国驻日内瓦办事处的柯友生先生则持相反意见,他说,逮捕每个人都是经过法律程序批准的。
作为一名北京公民,柯先生对政府治理假医生的行动表示赞同。因为假医生的非法行医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死亡。
至于那些有瘾症的人,柯先生肯定地说,北京和其他城市都有康复中心,这些人将由家人或专家送往康复中心。在这点上,中国和其他国家没有什么不同。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