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安樂死合法化之路:從歐洲電影到瓊瑤遺書 

自殺是一個人“自我決定的最後一次壯舉”,因此也是藝術作品中廣受歡迎的主題。本圖為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在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s )的新片《隔壁房間》(The Room Next Door)中的演出鏡頭。
自殺是一個人“自我決定的最後一次壯舉”,因此也是藝術作品中廣受歡迎的主題。本圖為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在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s )的新片《隔壁房間》(The Room Next Door)中的演出鏡頭。  Sony Pictures Classics/ AP/ keystone

無論是台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在瑞士安樂死往生,或是中國紅斑狼瘡病人沙白赴瑞求死:協助自殺的故事總是直擊人心,刻印在我們的集體記憶之中。一個瑞士研究計畫正在全球範圍內收集有關這一主題的文學藝術作品。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關於安樂死 合法 化,藝術對政治和社會的影響究竟有多深? 

過去二十年中,《深海長眠》(Mar adentro)和《觸不可及》 (Intouchables47023696件。但除此之外,兩部影片的劇情走向截然不同。 

《深海長眠》是一部憂鬱催淚的影片,講述了一名水手在因跳水意外不幸癱瘓後爭取自殺權利,並在朋友的幫助下離世的故事。 《觸不可及》則是喜劇,講述了一名護工幫助因滑翔傘事故四肢癱瘓的富有企業家重拾生活勇氣的故事。 

《深海長眠》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票房成績約4’300萬美元,而《觸不可及》的票房則將近前者的10倍。觀眾選擇了向生,但許多被病痛所困的人們卻一心求死。 

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在西班牙電影《深海長眠》中飾演全身癱瘓的求死者。
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在西班牙電影《深海長眠》中飾演全身癱瘓的求死者。 KEYSTONE

近年來,協助自殺合法化在世界許多地區都取得了進展。目前在歐洲,除了曾是“安樂死之國”的瑞士之外,還有近十個國家為協助自殺(乃至主動 安樂死 )開了綠燈。 

西班牙便是其中之一。1990年代,水手拉蒙桑佩德羅(Ramón Sampedro)「求死案」的 法庭訴訟 曾在該國引發熱議-這場社會大討論在影片《深海長眠》中被生動重現。而法國政府今年也推出了一項法律草案,旨在為不治病人獲得協助自殺權利鋪平道路。

在此之前,法國經歷了一場長達數年的“文化戰爭”:《觸不可及》中身障企業家的原型菲利普·波佐·迪·博爾戈(Philippe Pozzo di Borgo)也參與其中。他在2023年去世之前一直是「Soulager, mais pas tuer 」(紓解,但不殺死)運動的讚助人-該運動反對協助自殺 合法化 ,力挺法國實施 臨終 姑息治療 的習慣做法。 

>>《觸不可及》預告片(法語原聲/英文字幕):

外部内容

法律與藝術法則 

可以說,協助自殺的實例已融入人類的集體記憶中。而文學和電影對社會究竟有多大的實際影響力呢? 

一項瑞士研究旨在解答這個問題。“輔助實驗室:協助死亡生活檔案”網站(Assisted Lab’s Living Archive of Assisted Dying)正在收集和評估世界各地的相關藝術作品,以便為立法進程和媒體辯論提供參考。 

迄今為止,已有約60件作品被收入檔案,供人查詢。「我們已經收集了350多件作品,它們將被逐步錄入檔案。」該計畫*的發起人、聖加侖大學法國文化和醫學人文學教授安娜·埃爾斯納(Anna Elsner)介紹說。 

輔助實驗室:協助死亡生活檔案」網站(英)外部链接目前收錄的60部關於協助自殺的藝術作品中,僅有兩部來自亞洲或亞裔作者。檔案對這兩部作品介紹如下: 

日本導演早川千繪2022年指導的電影《歲月自珍》(Plan 75)。一個烏托邦式的故事:日本政府啟動了“75 計劃”,讓所有75 歲以上的公民自主選擇安樂死,以換取10萬日元獎勵,從而減輕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經濟負擔。影片描述了老年族群和「75計畫」管理者提出和接受計畫的過程。 

加拿大亞裔作者、詩人Jane Shi在一首題為《C7法案:現有救助概覽》 (Bill C7: An Overview of Available Help)的十字詩中,對加拿大將協助死亡受眾範疇擴大到“病情嚴重但死亡尚不可預見人群」的做法進行了批判。 

此主題的研究範圍之廣令埃爾斯納自己都感到吃驚:「我在寫給歐洲研究理事會的課題申請中只提到了30部作品。」 

埃爾斯納表示,文化產品 總是被視為 政治辯論 的副產品。「其影響力之大令人驚嘆。在過去十年中,越來越多的 藝術作品 被積極引用到立法過程之中。」此外,媒體化的苦難故事-一種新形式的“死亡藝術” (Ars Moriendi)-也出現在公眾面前。 

安娜貝爾特和瓊瑤 

法國人安娜‧貝爾特(Anne Bert)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這位情色小說作家在中年時被診斷出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又稱漸凍症),並在法國公開發起關於安樂死的立法改革運動。在法國2017年一項法律草案中,貝爾特被列為共同作者,但該草案最終並未促成安樂死合法化。 

紀錄片《我決定死》(J’ai décidé de mourir)記錄了她生命最後幾個月的生活。她在政策開放的鄰國比利時接受協助自殺幾天后,其著作《最後的夏天》(Le tout dernier été)上架發行。在書中,她將「自決死亡」的訴求濃縮為一句話:「我如此珍愛生命, 以至於無法眼睜睜看它消逝。」(J’aime trop la vie pour me laisser mourir)。 

不約而同地,瓊瑤在遺書裡也寫下含義相近的話語:「我是’火花’,我已盡力燃燒過。如今,當火焰將熄之前,我選擇這種方式,翩然歸去。」為了避免成為依賴插管維生的臥床老人,這位86歲的台灣知名作家於2023年12月自決離世。瓊瑤在晚年曾多次公開表達「安樂往生」的願望。 

>> 您可以透過此鏈接外部链接,觀賞關於安娜貝爾特的整部紀錄影片。 

外部内容

貝爾特去世後,她的生命故事及其作品藝術性的再評估問題也多次在法國議會辯論中被提及。 

協助自殺 不再是純粹的西方議題 

「輔助實驗室:協助死亡生活檔案」的研究重點是歐洲和加拿大,即那些在千禧年之後(研究涵蓋的時間段)實現協助自殺合法化的國家。最近埃爾斯納擴大了專案團隊的規模,除了四名長期員工之外,還增加了幾名自由工作者,以便研究涵蓋更多的語言地區和文化領域。 

協助自殺不再是一個純粹的西方話題,埃爾斯納說:「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例如,我認識一位印度電影製片人,他去年就曾陪同一位印度藝術家前往蘇黎世 安樂死 。」 

中國,安樂死尚未被合法化。積極安樂死行為有可能構成《刑法》第232條規定的故意殺人罪。 

台灣禁止主動安樂死,僅準許個人依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進行被動安樂死。台灣有安樂死諮商服務協會,為需要接受協助自殺服務的患者提供申請前往瑞士進行安樂死的諮詢。 

日本法律禁止 協助自殺 及積極 安樂死 。該國「尊嚴死」的概念是指依據喪失意識且無治癒希望的末期病人的生前預囑或家屬請求,經醫師判定後,對病人不施予延長生命的治療措施,讓其順其自然死亡。 

泰國法律禁止安樂死及協助自殺 。但該國《國家衛生法》第十二條明文允許特殊拒絕權:個人有權以書面簽署預先醫療決定,拒絕僅為延長其生命末期階段的公共衛生服務,或簽署預先醫療決定拒絕公共衛生服務,以終止因疾病帶來的嚴重痛苦。 

新加坡,安樂死也沒有合法化。 

(來源:維基百科,parc.tw) 

研究團隊最近也邀請約瑟芬娜·米羅·克薩達·加約索(Josefina Miró Quesada Gayoso)錄製了一集播客節目。這位律師在秘魯首例協助自殺案件中辯護成功,創造了法律史上的奇蹟。她強調,電影在她處理相關案件時所扮演了重要角色。 

埃爾斯納認為,與政治和社會辯論相比,藝術對這一主題的處理往往更加細緻入微,且不那麼針鋒相對。“例如,人們可以看到求死者家人的痛苦,即使他們支持親人求死的願望。” 

術業有專攻:藝術旨在尋找矛盾,立法旨在克服矛盾。「協助死亡生活檔案」在協助自殺問題上“不站隊”。研究計畫力求成為觀點中立的檔案,其研究基金也不試圖支持某種特定論點。 

外部内容

藝術對政治的影響往往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立竿見影,但」長期有效「。 2003年出品的加拿大電影《野蠻入侵》(Les Invasions barbares)是埃爾斯納最欣賞的作品之一(該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片尾患有絕症的主人公被注射了致命劑量的海洛因。 

電影上映十多年後,加拿大將主動安樂死合法化。在政策推進過程中,這部電影的名字反覆出現在政治辯論中-並不一定總是作為支持安樂死的註腳,而是用來佐證不堪重負、無法保證人之尊嚴的公共醫療系統。

安樂死 之國與自殺膠囊 

在瑞士,近年來關於安樂死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安樂死旅遊方面,而非像在法國那樣,關注於安樂死和安寧療護之間的區別。 

2017年,日內瓦醫生皮耶貝克(Pierre Beck)幫助一名健康女性與其重病丈夫一起自殺的案例成為頭條新聞。 2024年3月,聯邦最高法院宣判貝克無罪,並重申了瑞士的自由主義立場,即只有出於自私動機的協助自殺行為才會被定為犯罪。 

2024年秋,在瑞士沙夫豪森州,首次有人透過自殺膠囊「Sarco」自殺。這再次激起瑞士社會關於協助死亡的大辯論。透過這種膠囊,使用者只需按下按鈕,就可以自行選擇死亡,無須醫生參與。 

相关内容
Sarco自殺膠囊備受爭議-使用者只需按下這個按鈕即可自殺。
Sarco自殺膠囊備受爭議-使用者只需按下這個按鈕即可自殺。 Keystone / Ennio Leanza

埃爾斯納說:「其中涉及的關鍵問題是:是否要醫生參與?」自殺膠囊的出現讓她聯想到2016年發表的一篇短篇小說《瑞士身份》(SuissID,刊於《Futurs insolites》雜誌)。瑞士作家文森‧格伯(Vincent Gerber)在小說中描寫了一種透過電話預定選擇協助自殺服務的方式。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經濟能力,從不同的目錄中選擇自殺方法。 

這部烏托邦小說針對的是安樂死的商業化,但也影射到了當今安樂死政策開放國家正在面對的複雜現狀。 

瑞士、比利時、加拿大等國都面臨著這樣一個難題:對自主死亡的自由態度在什麼情況下會變成對生命的輕視?協助自殺在怎樣的情況下會變成「鼓勵自殺」?無論是政界和藝術界都要正視這一敏感課題。 

(編輯:Balz Rigendinger,深度編譯自德語:郭倢/dh,繁體校稿:盧品妤) 

* 「輔助實驗室」計畫由歐洲研究理事會選入啟動資助計劃,目前在瑞士國家教育、研究和創新秘書處(SERI)的資助下進行。該計畫也得到了瑞士聖加侖大學、蘇黎世大學、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紐卡斯爾大學和法國卡西市卡馬戈基金會(Camargo Foundation)的支持。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