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歐洲逐漸接受安樂死

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在修改法律允許協助自殺。
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在修改法律允許協助自殺。 KEYSTONE

近年來數個歐洲國家已對協助自殺開綠燈,將其合法化。這趨勢背後是怎樣的情況?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訂閱我們的時事通訊電子報(Newsletter),每週您會在您註冊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費電子郵件,內容是瑞士資訊繁體中文版報導。請擊點這裡,現在就訂閱。

在某些國家,「我要去瑞士」這句話等同於選擇協助自殺的決定。但這話可能很快就要過時了。

在協助自殺合法化的道路上,法國已邁出了重要一步。2024年4月,法國政府提交了一項議案,該方案允許末期病人服用致命藥物,以結束自己的生命。

法國現行的2016年克萊耶-列奧內蒂法(Craeys-Leonetti law)賦予疾病末期病人持續使用強鎮靜劑直至死亡的權利,但不允許其使用致命藥物求死。因此,有些患者為了尋求更多選擇,會前往瑞士等其他允許協助自殺的歐洲國家。

法國人等待這首個「生命終結」方案已等太久了。2022年9月,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決定就「生命終結」事務發起一次公民大會。由隨機選出的的184位法國公民參加的此次大會於2023年4月做出結論,表示他們支持對「死亡的積極協助」。

朝死亡權利努力的國家不只法國一個。今年3月,蘇格蘭議會提出一項協助自殺合法化議案。如若通過,則蘇格蘭將成為首個向末期病人提供協助以結束其生命的大英國協成員國。

同月在歐洲最天主教化的國家愛爾蘭,議員也建議政府允許向患有末期疾病的人提供協助自殺。

日益高漲的接納之潮

在過去的五年當中,歐洲已有數個國家將協助自殺合法化。

西班牙從2021年起就允許積極安樂死;奧地利從2022年起允許協助自殺。而在義大利,憲法法院2019年的一個判決為協助自殺鋪平了道路,一名因車禍癱瘓的44歲男性2022年死亡,成了該國首例通過協助自殺死亡的案例。

外部内容

協助自殺在實施過程中,應由患者本人服下醫師開立的致命劑量藥物。而在積極安樂死(也稱「主動安樂死」)的實施過程中,則是由醫護人員或第三者刻意使用致命物質結束病患的生命。積極安樂死也就意味著,無法自行注射藥物的四肢癱瘓患者也能終結自己的生命。

2023年,葡萄牙也加入了這一行列。在這個天主教徒佔大多數的國家,保守派總統馬塞洛·雷貝洛·德索薩(Marcelo Rebelo de Sousa)的第四次暨最後一次否決被議會撤銷後,最終簽署了對積極安樂死及協助自殺合法化的議案。

根據「觀察者」網消息,早在1988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代表就曾關於「安樂死立法」進行過討論。提出安樂死議案的是中國婦產科學和兒科專業泰斗嚴仁英和胡亞美教授。嚴仁英在議案中寫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與其讓一些絕症病人痛苦地受折磨,不如讓他們合法地安寧地結束他們的生命。」

1994年兩會期間,廣東32名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要求結合中國國情盡快制定『安樂死​​』立法」議案。

1995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次會議上,有170位人大代表遞交了4份有關「安樂死」立法的議案。

2003年3月,著名神經外科專家王忠誠受胡亞美教授委託,向大會提交了在北京率先試行「安樂死」並建立相關法規的建議。

在2016年兩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建議考慮「安樂死」立法。李培根說,從立法上進行規範和完善,就不必擔心產生不良社會效果,安樂死對社會不是一件壞事。

根據浙江新聞網消息,2017年3月,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浙江代表團駐地第三組會場,30位全國人大代表在一份名為《關於推進中國「安樂死」合法化的建議》上鄭重簽下了他們的名字。

2019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李杰和馬一德代表曾在分組審議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時,建議「安樂死」寫入民法典人格權編。馬一德建議加入的關於安樂死的法條內容如下:「經醫學界定,無法救治且無法減輕病痛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實施安樂死,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欺詐、利誘、脅迫自然人實施安樂死。

根據鳳凰網訊息,2020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沈德詠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82%以上的調查對象贊成安樂死,明確反對的比例只有4%左右。

據清研智庫統計,調查中,近八成被訪者認為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希望臨死之前少遭罪。如何體面的離開這個事件,是人生終將面對的一件事情,四成被訪者認為安樂死可以為絕望的人群提供一個體面離開世界的方式。34%的人認為安樂死可以減輕經濟壓力,避免最終人財兩空的情況。有近兩成人認為,安樂死可以減少親屬輪流照顧的負擔。

2022年3月,全國十三大五次會議上、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劉貴芳建議,應在中國推行安樂死合法化,並「在合法基礎上規範安樂死行為」。 然而,出於對國家體制、文化以及國際影響因素等多面向因素的考量,相關立法並沒有推行。

我們不再抱持盲目的信心

為死亡權利奔走的活動家稱,預期壽命的提高與人口的老化助長了協助自殺合法化的趨勢。

「過去大多數人活到60多歲、70歲就很快去世,不用面對20年的慢性病,​​」英國草根運動「我的死,我作主」(My Death, My Decision)組織成員科林·布魯爾(Colin Brewer)說道,如今平均死亡年齡已提高到80歲以上,人們活得更久,但未必活得開心。這是個巨大的改變。”

「人們活得更久,但未必活得開心。這是個巨大的改變。」

柯林‧布魯爾,英國草根運動「我的死,我作主」組織成員

同在英國的死亡權利擁護者亞歷克斯·潘多爾弗(Alex Pandolfo)指出:「現在人們對醫療照護與個人權利有了更多了解。我們對醫學不再抱持盲目的信心了。 」

「許多人受著治不了、治不癒的退化性疾病多年的折磨,忍受著巨大的痛苦,生活品質極度下降,這是不可接受的。」他補充道。

輿論也是背後的重要推手。 2023年法國的一次民調顯示,九成法國人贊成通過法律,授權醫生在特定條件下實施安樂死。西班牙在安樂死合法化的兩年前也做過一次民調,結果顯示大多數人支持協助自殺。

我們對醫學不再抱持盲目的信心了。

亞歷克斯·潘多爾弗,英國死亡權利擁護者

即使在那些尚未允許協助自殺的國家,輿論也呈現支持態勢。今年3月由英國死亡權利組織「死亡尊嚴」(Dignity in Dying)發表的民調結果表明,八成的蘇格蘭受訪者支持協助自殺。

>>瑞士協助自殺組織尊嚴(Dignitas)在幫助其他國家合法化協助自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

相关内容
protesters

相关内容

哪些国家允许安乐死?

此内容发布于 在过去的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允许安乐死。瑞士辅助自杀组织尊严(Dignitas)在帮助其他国家做出改变或更改法律规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更多阅览 哪些国家允许安乐死?

>> 2018年,台灣著名主持人傅達仁在瑞士接受安樂死,引發了華人關於安樂死的巨大討論:

相关内容
“和傅爸一样,他们不愿意用跳楼、上吊那种丑陋、尊严丧尽的方法离世,又承受不了疾病的折磨。所以去瑞士合法接受安乐死,成了他们唯一、也是最后的希望。”

相关内容

瑞士安乐死,能“移植”到台湾吗?

此内容发布于 一位名叫傅达仁的癌末老人,决定求死。身为高龄胰脏癌末期患者,在经历了辗转求助台湾、中国、日本各种疗法之后,他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数次远赴瑞士,向全世界唯一合法为外国人施行安乐死的机构“尊严”(Dignitas)寻求协助自杀,最终安然辞世。

更多阅览 瑞士安乐死,能“移植”到台湾吗?

瑞士有更多人選擇協助自殺

自瑞士首個協助自殺組織於1982年創立以來,選擇協助自殺的人數持續上升。據聯邦統計局透露,過去十年借助協助自殺結束生命者的人數增加了兩倍,由2011年的431人增至2022年的1594人。

而在瑞士幾家協助自殺組織登記的人數也達到(截至2022年底的)歷史新高。

外部内容

瑞士生物倫理學家、日內瓦大學(UniG)倫理、歷史和人文研究所(IEH2)所長薩米亞·赫斯特-馬伊諾(Samia Hurst-Majno)解釋:「今日安寧照護的進展可能讓人們意識到,即使是非常完善的生命末期治療,也無法在減少痛苦上達到100%的成功率,從而讓人們不再有對協助自殺的需求。」

>> 瑞士算不算末期病患理想的安息之地?

她指出,「人口老化和各世代的死亡觀變化可能也都是其中的因素」。

這個趨勢是否將持續?

協助自殺合法化趨勢會不會繼續傳遍歐洲呢?

赫斯特-馬伊諾稱現在難以預測,她同時補充說,這「完全是有可能的,因為正在步入老年的這代人普遍比上幾代人更重視個人權利。」

布魯爾表示,這一趨勢有可能傳遍西方國家,甚至影響發展中國家,他預計「到一定時候會穩定下來」。

「要求協助自殺的人大多受過良好教育,度過了美好的一生,準備好了考慮死亡的問題,」他說道,「但這只是社會當中很小的一群人。大多數人不願意考慮死亡。 」

而在阿拉伯和亞洲國家,受宗教文化等因素影響,協助死亡仍是禁忌話題。但一些醫生為滿足患者的願望做出了違法行為。不久前日本的一名醫生因參與兩名患者的死亡而被判處18年監禁,死者之一是名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的患者,她曾請求這名醫生結束她的生命。此事在日本再度引發圍繞死亡權利的辯論。

(編輯:Marc Leutenegger,編譯自英文:小雷/gj)

相关内容

讨论
提问者: 宇田薫

安乐死,赞成还是反对?

您怎么看待安乐死,同意还是反对?

42
281 留言
查看讨论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