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精神病人:100年前画中话

20世纪初,被送进精神病院的人很多,病愈出院的则很少。众多精神病患者通过艺术创作维系着和外界的沟通。这些当年的“疯人艺术品”正在图恩艺术博物馆展出。

在19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30年代之间,艺术疗法并不存在。但是,住在精神病院的病号们还是有途径表达自己的创造力。

2006至2014年间,苏黎世高等艺术学院的研究者们考寻了瑞士22家精神病院的档案,并建立起由5000件精神病患者艺术品构成的数据库,以便瑞士艺术研究机构查询。在图恩艺术博物馆(英、德)外部链接“非同凡响!”(Extraordinaire!)艺术展展出的就是其中的180幅作品。

透过这些艺术品,我们能看到当年精神病院里的生活点滴。19世纪50年代,精神疾病才被承认是一种疾病。“精神病院也随之陆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被收治。” 艺术史学家、研究计划负责人Katrin Luchsinger讲述道。

精神病院里的生与死

1944年6月,伯尔尼州Waldau精神病院里,院长Jakob Klaesi (1883-1980)和病人交流。 Photopress-Archiv

一个世纪以前,不存在短期住院模式,有的病人一生都在病院度过,直至去世。“治疗的重心在于,让这些病人同原来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活动断绝开来。”Luchsinger讲到。通过画画、游泳、编织、做手工,病人描绘着他们与世隔绝的生活。

隔离是很多作品表达的主题。一位女病人在笔记本的一页纸上画上她家的房子,在另一页上精准地再现出她房间的样貌:写字台上放着的正是她写字的笔记本;窗户开着,阳光照射进屋内,一切井然有序。画页边缘写着:“我在医院,我不知道我的东西去了何处。一切都被装了箱。”

这位病人的画作和文字打动了Kathrin Luchsinger。她说:“长期住院让很多病人的生命失去了意义,剩下的只有混乱和恐惧。这种治疗办法令人十分费解。”

条件艰苦但并非不人道

虽说20世纪的病院生活与坐监近似,但艺术史学家强调说,在那个年代,瑞士精神病院的生活并非不人道,甚至可以说有可圈可点之处:“一种具有创新精神的治疗模式在这里形成。很多医生愿意了解病人的内心世界。正因如此,才有这么多绘画作品得以保留。”

不过,病人们并没有专门的创作材料:廉价的纸张、包装纸或者随便什么手边之物都可以用来作画。这一点,通过看展也能发现。“作品都很小幅,颜色也少使用。”Katrin Luchsinger指出。这位艺术史学家觉得,在当年,病患艺术家们一定期望自己的创作能得到更多的鼓励。不管怎样,他们的创作还是找到了出口,让成千上万的精神病患者们打开想象世界的大门。

伯尔尼州图恩艺术博物馆的这一画展将展至519日。之后,作品还将在奥地利Lentos de Linz美术馆(67日至818)及德国海德堡Prinzhorn艺术画廊(1011日至120)进行巡展。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