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型神经技术:精神疾病的希望,还是个人隐私的威胁?
集成了人工智能的神经技术虽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综合症和抑郁症等疾病并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却也能操纵人们的神志并读取人们的想法。尤为引发关注的是,以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的Neuralink为代表的私营公司实现了对这类技术的掌控。怎样做才能在通过人工智能精神技术治疗精神疾病的同时,又能捍卫个人隐私和精神自由?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相关内容
瑞士“科研和科技”的报道
1924年,历史上第一个可记录大脑活动的电极被植入到了人类的颅骨之中。而一个世纪之后,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增强型神经技术则能够帮助失语症和行动障碍患者恢复言语和活动功能。
通过将人工智能集成到与大脑互动的设备中,人们可以对复杂的神经数据进行实时解释并根据患者的个人需求进行反应方面的调整。这项创新有望扩展帕金森综合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疗方案选择。
然而,在研发进展带来希望的同时,人的个性和思想自由也可能受到这类技术的操纵和影响。面对这样的潜在风险,人们的担忧与日俱增。
对此,联合国独立人权专家米莱娜·科斯塔斯·特拉斯卡萨斯 (Milena Costas Trascasas) 表示:“这类神经技术能对人们的隐私、自主权和精神完整性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
科斯塔斯·特拉斯卡萨斯认为,以用于减压或改善睡眠的大脑活动监控头环为例,伴随着消费型神经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蓬勃发展,人们也正步入一个危险的灰色地带之中。私营企业不但把控着这类技术的发展,出于商业目的,还可对神经数据进行访问、分析和使用。
该专家强调:“作为保护隐私的最后一道屏障,思想将沦为人们用来牟利的工具。”
为此,总部位于日内瓦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已委任其咨询委员会(科斯塔斯·特拉斯卡萨斯亦名列其中)起草一份关于神经技术带来的影响和挑战的报告。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也针对精神隐私面临的威胁发出警告并正在进行全球性建议的制定工作。
除了神经技术市场化这一趋势带来的隐患,联合国在其报告中还指出了其它引发特殊担忧的商业应用,譬如将神经技术用于游戏制作。这类应用尤其容易在年轻人群体中诱发强迫性使用和依赖成瘾的风险。此外,用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注意力的神经技术也引发了众多伦理和法律层面上的问题。同理,那些承诺让人类体能和对抗压力与情绪的能力获得提升的神经技术也受到了同样的质疑。特别是在军事领域中,这种局面尤为明显。
对此,科斯塔斯·特拉斯卡萨斯解释道:“许多这类得到推广的应用令人忧心,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将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整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人工智能型创新疗法的风险与隐患
瑞士的科学界正在对神经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展开彻底的调查。一项名为“Hybrid Minds”的国际性研究计划目前已对80多名帕金森综合症或强迫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研究,而多所瑞士大学亦参与了这项计划。
被研究的多数患者肯定了神经技术设备在使用中呈现的好处,而有些病患感受到的却是一种与自身之间的隔阂与疏离,“就仿佛他们的初始意愿被这些人造零件压制住了一般。”慕尼黑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伦理学教授兼洛桑联邦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首席研究员马切洛·兰卡 (Marcello lenca) 如此形容道。
兰卡表示,接受采访的其他患者表现出了过度的适应,以至于将自身与这类技术融为了一体。而当设备一旦被停用时,他们也将随之陷入一种“关机”的状态。
针对神经系统进行的治疗如若失败,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兰卡和精神科医生安布拉·丹佩里奥 (Ambra D’Imperio) 阐述了一桩相关案例:一名瑞士女性患有一种类似于帕金森综合症的罕见遗传病。在接受了效果不佳的脑深部刺激治疗 (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 后,该女士作出了自杀的举动。
任职于伯尔尼大学精神服务中心的丹佩里奥亲身经历了这一事件。该专家描述道:“这位患者的病情如此严重,以至于她将这种风险治疗视为了最后的救命稻草。治疗的失败带来了摧毁性的打击并导致她试图自杀。”
因此,丹佩里奥强调,核心任务是让患者了解这类治疗的风险并保证精神科医生的位置不被算法或机器取代。这项工作之所以格外重要,是因为慢性疾病患者往往为了达到康复的目的愿意作出任何妥协,甚至不惜放弃个人隐私和精神自由。
帕金森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病和抑郁症的治疗引发投资热潮
尽管存在风险,神经技术仍然在一些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的治疗上以及在其它方面向人们展示了颇具前景的研究结果。
对大脑特定区域产生刺激的高频脑植入设备可用来治疗初期阶段的帕金森综合症,使患者重新获得接近正常的活动能力。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世界约有一百万名患者从这类治疗中受益。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通过数以千计的电极来同时刺激更多的大脑区域将在短期内变为可能。这类技术不仅可用来治疗帕金森综合症,还可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癫痫、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等其它疾病。目前,用于治疗这些疾病的费用占到了欧洲医疗支出的三分之一。
法国神经科医生兼神经科学家埃尔维·谢奈维斯 (Hervé Chneiweiss) 表示:“无论是从治疗成本的角度还是从个人和家庭所承受的痛苦的角度出发,即便是偏头痛这类轻微疾病也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问题。”
借助巨额资金的支持,神经技术得以迅猛发展。2014年至2021年间,基金、企业和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从11亿美元增至71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为止,该投资数额将达到380亿美元。 瑞士MindMaze公司是名气最大的神经技术初创企业之一。该公司在神经康复领域从事专业研究,其市估值在2016年已超过10亿美元。此外,该企业还将继续吸引数百万美元的投资。
马斯克的Neuralink及其它私营公司掌控着神经技术的开发和数据
另一方面,以埃隆·马斯克的Neuralink为例,由争议性人物领导的私营公司不仅获得了技术方面的飞速发展,还对这一领域进行着实质性的操控。这种局面促使众多专家在发出人权风险警告的同时,一并强调了对神经技术进行立法监管的迫切需要。
马切洛·兰卡教授表示:“许多进步源于将人工智能和作用于大脑的技术进行结合并加以利用。针对这类操作,大众需给予更多的关注。”
2017年,兰卡和他的一位同事在认知自由权与精神隐私权等个人权利问题上表达了担忧。这位专家更于2022年公开表示,马斯克在道德层面上并不具备资格对脑机互动型技术进行开发。
>> 通过阅读瑞士资讯swissinfo.ch对马切洛·兰卡的采访,您将更清楚地了解神经技术在埃隆·马斯克等人物的操控下带来的风险:
相关内容
收购推特后,马斯克有望加速实现脑机对接
然而,兰卡认为,马斯克的媒体形象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引发了大众对神经技术危险性的重视。自去年Neuralink在进行人体临床试验方面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的批准以来,整个国际社会都被动员起来以推进对神经技术的立法监管。
Neuralink研发出的脑植入系统旨在让瘫痪人士通过意念来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由于这一科技上的进步缺乏透明度,科学家们对其表现出了担忧的态度。
联合国专家科斯塔斯·特拉斯卡萨斯表示,随着技术的向前发展,“与人们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有关的数据正逐渐沦为私营公司操盘下的商品”。因此,保护人们的隐私权等人权免遭侵犯在当下显得刻不容缓。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将于明年3月就立法监管神经技术这一议题作出后续决议。至于该决议是否将得到采纳,目前仍是未知之数。
与此同时,科斯塔斯·特拉斯卡萨斯希望更多的国家参与制定指导原则,从而解决神经技术带来的人权方面的问题和隐患。对此,这位联合国专家呼吁道:“在这类技术广泛传播到市场上之前,各国必须预先制定出相应的法规并对其加以巩固。”
(编辑:Veronica De Vore,编译自意大利语:Aikens Jun/gj)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