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期间北京空气质量是否影响运动员健康
随着奥运的临近,关于北京空气质量是否会影响运动员健康的争论已成为第29届奥运会的另一大新闻热点。
北京的空气质量到底如何,是否符合标准?权威人士国际奥委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的主席为swissinfo回答了相关问题。
swissinfo的记者采访了总部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IOC’s Medical Commission)的主席阿恩·尤格维斯特(Arne.Ljungqvist)教授。
swissinfo: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以及国际社会对北京空气质量的高度关注,作为权威人士,您是否经常被问到与北京空气质量有关的问题?
尤格维斯特主席: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是否符合国际体育赛事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直是国际社会非常关心的问题之一。最近经常有关注北京奥运会的世界体育专业媒体记者采访这个问题,就连众多国家政府官员、国际体育机构专业人员、以及与北京奥运会赛事活动有直接关系的众多运动员都会关心这些问题。
他们的问题主要是:空气质量届时能否达到比赛要求?北京奥运会举办方正在采取哪些举措努力改善空气质量?一旦无法达到体育大赛规定标准,作为国际奥委会负责该项工作的专业机构将会采取哪些变通措施等。
swissinfo:今年3月中旬国际奥委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公布了《有关北京空气质量检测与分析报告》,以及4月初“国际奥联”(Association of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s-ANOC)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对空气质量问题再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问以上举措是迫于各方压力而采取的特别举措还是履行惯例的正常程序?
主席:每届奥运会筹备过程中,国际奥委会的专门委员会都会履行惯例对奥运会举办城市及其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进行必要的跟踪检测,通过科学仪器跟踪检测对当地大气环流中的空气质量作出是否会影响运动员健康的鉴定。因此,IOC通过专业机构对北京实施空气质量检测完全属于正常程序。
不过,由于北京所处亚欧大陆的地理环境属于大陆性气候,加上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大气环流产生极大影响;以及北京历史上形成的老工业结构、取暖与采用燃料的种类等种种原因,使得北京在过去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空气质量受到各种程度的严重污染;再由于近年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汽车拥有量大幅度攀升,其结果明显加剧了城市空气质量的下降。
swissinfo:医学专业委员会的报告公布后,您曾向国际社会表示,北京最近的空气质量数据显示结果使您感到惊喜,请问,北京空气质量在哪些方面获得了很大程度改善?空气质量的各项指标与国际组织规定的数据还存在多大差距?
主席:北京最近的空气质量数据显示结果使我感到惊喜有三个理由:
一、国际奥委会通过北京环保局获得2007年8月8日-29日从北京上空获取的大气温度、湿度、风力、风向,以及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氮氧化物(Nox)、臭氧(O3)、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六项可直接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显示,北京空气质量远远好于人们的普遍预期,也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年关于体育运动空气质量所作出的相关各项技术标准指导值数据;
二、2007年8月以来参加“好运北京”各项体育测试赛的各国运动员没有发生一例因空气质量影响健康的案例。截至今天,国际奥委会也没有收到参赛运动员就北京空气质量的任何投诉;
三、2006年由“国际奥联”(IAAF)组织的“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期间也没有发生运动员因空气不好而影响健康的案例.
以上事实足以证明北京空气质量已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完全可以确信:北京的空气质量,对于今年参加奥运会的绝大部分比赛项目的运动员是安全的,不会因空气质量引发运动员健康问题,更没有理由对此盲目担忧。某些国际媒体也不该故意炒作,误导国际舆论。
swissinfo: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前国际奥委会是否有计划再次发布北京空气质量监测分析报告?
主席:据国际奥委会从中方获得的信息与承诺,北京奥组委及其环保局等职能部门在奥运会举办前和比赛期间将继续监测北京大气环流中的技术数据,特别是对上述提到的空气中各项物质含量技术指标仍将会继续密切跟踪与监测。
据IOC所悉,除了目前北京在车公庄监测站安装了一台精度极高可用于对可吸入颗粒物进行监测的仪器外,北京花巨资又从国外引进了7台同类精密仪器来全方位监测空气质量。国际奥委会是否决定再次发布相关技术报告,则将根据北京方面提供的空气质量数据,以及视当时情况来决定是否有必要再次通过发布报告形式来安民告示。
swissinfo:您刚才谈到,根据已监测到的北京空气质量数据显示,北京空气质量不会对参赛运动员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在哪种状况下空气质量有可能危及运动员健康?将会直接影响运动员哪方面的健康?
主席:对特定地区的空气质量实施监测并定期发布监测与分析报告在西方许多国家与地区已实施多年,这已不是一件新鲜事。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煤排放物;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一氧化碳既由燃煤排放也由汽车尾气排放;臭氧是氮氧化物的二次化合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则是道路扬尘、飞灰和其他几种污染物的混合生成物;悬浮颗粒物(Particulat)为粒径在100微米的颗粒物,它们往往可以通过人体鼻腔过滤掉,不会进入肺部等上呼吸道。
而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则人体鼻腔无法阻挡,它们可以长驱直入,通过上呼吸道直至在肺部沉积下来。由于有可能沉积下来的颗粒物不仅仅是尘土,还有上述各种污染物都将附着在它们上面,形成一种危害极大的混合污染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多种病变,尤其是当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大剂量消耗人体潜能的状态下,可吸入颗粒物进入体内的危害就更大。
可吸入颗粒物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越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就越大;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过量会使运动员尤其是长跑运动员出现呼吸问题;高浓度的二氧化硫会刺激射击选手的眼睛而影响运动成绩;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在空气中含量超标会造成能见度明显下降,从而影响运动员视觉器官;空气中的氮经过氧化首先会生成有可能引起运动员中枢神经瘫痪及痉挛的一氧化氮(NO1);若运动员原本就患有哮喘病的,那么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据IOC获得的技术数据显示,由于北京市政府与奥组委自从去年下半年连续出台18项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的紧急措施后,大气质量不断恶化的趋势已获得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有明显下降。此前刚刚提取的北京空气含量显示,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含量均比去年下降了10%以上;而与1998年同期相比,则分别下降了60.8%、39.%、10.8%和17.8%。
swissinfo:您曾经表示,在北京若长时间剧烈运动仍有可能影响呼吸系统功能。请问,这种情况是针对参加某些特定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还是对所有运动运都一样?
主席:参加不同体育项目比赛的奥运会运动员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要求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参加长时间持续剧烈运动的运动员需要有相当的血流量与氧气供给,否则随着人体潜能的消耗,体力就会不支。参加公路自行车和山地自行车比赛,以及马拉松跑运动员对运动环境的空气质量要求就非常高,因为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这类运动员通过血液循环所需的氧气量就比较多,赛场周边空气质量不高,其他有害物质含量较高就会影响呼吸系统健康,与之相联系的是当呼吸系统出现不适时肯定会影响到创造新的世界记录。
swissinfo:空气质量与体育比赛当时的大气环流有很大关系,并与当时的风速、风向、湿度、气压等密切相关,假若比赛当天空气质量比较低,原定比赛项目一旦被延迟改期,甚至被取消,是否也属国际大赛中的正常现象?
主席:一般情况下,象奥运会这样重大的国际体育比赛,没有非常特殊情况,原本所排定的比赛项目都将照常依序进行;但当自然气候条件、空气质量等出现非人力可控制的情况时,在国际奥委会官员同赛事举办方商议后,不排除取消当天即将举行的某些比赛项目,或进行改期待定的可能。即使出现上述特殊情况也不足为奇,因为在奥运会国际比赛中已有先例可循。
swissinfo:据悉,有的国家已将本国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安排在中国周边国家集训;有的受到某些国际舆论误导,甚至扬言准备让自己国家运动员届时带上口罩参加比赛;作为运动医学界的著名人士,您对上述问题的评述应该是最权威的;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主席:按照奥运会的比赛规则,各国奥委会有权决定选择自己国家运动员冲刺阶段的集训国家与地区,别国对此无可非议;针对运动员的参赛项目选择气候条件、运动环境最接近赛事举办国状况的国家进行集中训练也是国际惯例。
至于是否让运动员带上口罩进行体育比赛这个问题很难予以回答,从理论上讲,首先得明确带上什么样的口罩?这种口罩的主要功能是什么?通常情况下,普通口罩是无法阻挡上面提到的足以影响运动员健康颗粒如此微小的尘埃;就我个人观点,我是不会带上口罩赴北京奥运会的,我此前多次到过北京,也从未带过口罩。
swissinfo:为成功举办奥运会,北京奥组委以及中国政府都已作出了巨大努力,如将主要污染源工业移出北京、改变与转换发电燃料种类、强制停驶高污染交通车辆等。请问,随着中国政府与北京奥组委继续采取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的有效举措,您是否认为北京空气质量将会有更大幅度提升?届时状况将会是怎样?
主席:国际奥委会非常感谢中国政府与北京奥组委为改善与提高北京空气质量多年来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实际上北京空气质量已有了大幅度明显改善,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不同国际场合已多次表示,请国际社会放心,届时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不会影响参赛运动员的健康。某些媒体的恶意炒作是不负责任的。
正像我回答你上面多处提到的空气质量问题一样,最近国际奥委会的许多官员在北京实地与监测空气质量部门的科研人员和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们展开的讨论中获悉,北京方面将会继续向国际奥委会定期提供在密切跟踪基础上获取的相关空气质量技术数据,双方同意继续采取更多的有效举措来提升空气质量。
作为IOC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的主席,我有充分的理由与信心,可以预见北京奥运会举办时的空气质量将会使绝大多数参赛运动员和与会各国体育代表团、政府官员们满意。
swissinfo:非常感谢主席先生坦诚地回答了“瑞士资讯”如此多的问题,欢迎您再次去北京。
主席:非常愿意回答“瑞士资讯”读者关注的问题,我将肯定会再次去北京,并预祝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
瑞士资讯外援记者 愚大(笔名)
“医学专业委员会”是国际奥委会本级机构所属的常设部门,直接隶属于IOC“执委会”(ExecutiveBoard)领导。
“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67年,因为当时国际体育界出现了严重滥用体育兴奋剂问题。由此可知,该委员会成立之时的首要任务是从保护运动员身体健康着眼,展开针对“反兴奋剂”(Anti-doping)的工作。
40多年后的今天,反兴奋剂仍然是该委员会的首要任务,还对有可能危及运动员身体健康、影响运动员比赛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关预防举措,这其中包括有可能影响运动员正常比赛的环境空气质量问题等。此外,还包括对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营养学以及其他与运动有关的医学科学进行研究。
自从成立“世界反兴奋剂署”(World Anti-Doping Agency)后,“医学委员会”的工作职能又有了新的扩展,并将主要职能集中体现在查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期间出现滥用兴奋剂事件上。因此,目前尤格维斯特主席还同时兼任着国际奥委会查处违规使用运动兴奋剂纪律检查委员会专家组主席的职务。
阿恩·尤格维斯特自1987年以来一直是国际奥委会“医学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并从2003年至今一直担任该委员会的主席。
尤格维斯特早年在大学所学专业是医学,并先后获得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双学位。担任国际奥委会专职前他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瑞典著名的“卡罗林斯卡”(Karolinska)医学院”担任院长,并兼任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院病理学部主任。
他90年代转任瑞典体育大学校长、瑞典癌症协会主席等职。1986年被瑞典国王荣幸地封爵为宫廷侍从(御医)。
由于他从小喜欢体育运动并积极参加多项国际体育比赛,曾获得瑞典青少年组全国跳高冠军;特别是1952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世界第1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代表瑞典国家队参加跳高比赛,并取得好成绩。
所以在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他还出任体育专业组织的负责人,其中包括:从1973年-1981期间出任瑞典国家体育协会主席,后转任瑞典国家体育联合会主席至2001年,同时兼任瑞典国家体育研究中心主任。
1981-1999年同时出任国际奥委会所属“国际田径联合会”(IAAF)常务副主席。
1980至今一直担任国际田径联合会医学委员会主席,1999年以来主要参与“世界反兴奋剂署”(WADA)的工作。
他一辈子的工作学习都与体育事业密切相关,而且几乎都在从事体育医学事业。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