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红十字运动扎根在中国
今年是“国际红十字会”成立150周年,“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诞生90周年,以及“日内瓦公约”签署60周年,“中国红十字会”也走过了百年历程。
值此之际,瑞士资讯(swissinfo)的记者走访了总部位于日内瓦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ICRC)。
长期奔波在全球各地战乱与地区冲突第一线,从事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的埃迪特·巴尔里斯维勒(Edith Baeriswyl)在ICRC总部告诉swissinfo记者,早在100多年前国际红十字运动就开始走向远东国家,而中国是远东乃至整个东南亚展开红十字运动较早的国家。
国际红十字运动走向中国
埃迪特带记者来到ICRC总部的文献资料馆查阅了有关中国红十字运动的珍贵史料。据馆藏文档记载,发起中国红十字运动的是个名为吕海寰(Lv haihuan)的山东籍(Shandongnese)晚清(Late Qing Dynasty)官员。
1904年,日本和沙俄(Tsarist Russia)为争夺在中国的殖民特权爆发了“日俄战争”(Russia & Japan War),中国东北(Northeast China)民众受到了列强铁蹄和战火蹂躏。当地难民和旅居旅顺(Former Dalian)的外国侨民大多由宣布中立的清廷(Qing Government)帮助撤离,但却遭到沙俄拒绝,声称不予保护的同时还阻挠中国协助撤侨逃离战区的船舶。
消息传到上海,时任清朝工部尚书 (Hihg Offical,Ministry of Work in Feudal China)的吕海寰正奉朝廷之命派驻上海掌管外国驻华商会。为了组织救援队伍奔赴东北抢救无辜难民,护送战地伤病员出境医治以及遣送外侨撤离,吕海寰致电清廷、会商周边官员后决定,邀约官绅(Local Officals)以及对“日俄战争”宣布中立的英、美、德、法等国驻沪(Shanghai)机构代表共同商计。
最后决定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Universal Red Cross Committee,Shanghai),秉着ICRC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宗旨展开对东北战区伤残战士以及因战乱撤离逃生难民的营救与扶助。
该会成立后经“慈禧”(Actual Imperial Power)批准,当即获得清廷特拨白银(Silver)10万两(约3125公斤)作开办费。1907年清政府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更名为“大清红十字会”(CRC Great Qing Dynasty)并任命吕海寰为首任大清红十字会会长。“辛亥革命”(1911 Revolution)后“大清红十字会”又易名为“中国红十字会”(CRC China),当时袁世凯(President then,Yuan Shikai 1859-1916)以总统令命吕海寰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
战乱与赈灾中的中国CRC运动
仅在“日俄战争”两年期间,中国红十字志愿者就救护并运送了46.7万名伤员以及大批难民和外侨出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又立即派出医疗队奔赴武汉(Wuhan)前线;这些红十字志愿者仅在“武昌战役”(Wuchang Battle)中就救治伤员数千人,掩埋尸体8000余具。
记者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馆藏资料中还发现中国红十字会志愿者在“二战”(World War II)中的一段光荣历史。作为“二战”在远东主要战场之一的中国“抗战”(Anti-Japanese War)时期,1940年10月至12月期间,日本在轰炸中国湖南常德(Changde,Hunan)的同时向浙江金华与衢州(Jinhua & Juzhou,Zhejiang)一带发动细菌战并投下大量鼠疫杆菌。
在短时间内上述各地就爆发了一场流行颇剧的大规模罕见鼠疫。一时间瘟疫大面积扩散并波及了周边数省区。正在这个为难之际,为尽快抢救疫区人们生命,“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立即派出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协同中国红十字会组织了数以百计的救护队奔赴疫区全力展开营救工作,其中不少红十字志愿者因染上疫病而献身在战场。
史料中记载着一位时任中国红十字会312医防队长的刘钟韵(Liu Zhongyun)是众多遇难者中的一个。他当时率领的医防队正在衢州、金华一带协助卫生当局进行防治的工作。在抢救染病患者时,他不幸致染鼠疫,并于当年12月13日病死在衢州防疫医院。
是什么信念使这位队长和他的红十字会会员义无反顾地奔赴疫区第一线,史料中肯定找不到这个答案,但陪同记者的埃迪特·巴尔里斯维勒给出了最好的回答,“…是红十字救死扶伤的大无畏精神、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冒着炮火挺身而出并与疫魔搏斗,以至最终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红十字会在国内展开了大量救灾活动。诸如1912年的浙江(Zhejiang Province)特大水灾;1917年的皖北(Northern Anhui Province) 以及1919年的苏、浙、皖、(Jiangsu,Zhejiang and Anhui Provinces)连片特大水灾中的救、医、赈活动中均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成绩斐然。
中国被接纳为ICRC正式成员
早在1904年瑞士联邦(Swiss Confederation)已按中国“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公告将中国希望加入ICRC的愿望转达各国,但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成员组织地位最终仍未被成员国正式承认。
此后,在中国政府以及吕海寰个人的不懈努力下,1912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才接纳中国为其正式会员;1919年中国正式加入当年在巴黎刚建立的“红十字会联盟”(League of Red Cross Societies),即今天的“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International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Movement)。中国是国际上最早加入该联合会的国家之一。1985年、1993年中国分别当选为联合会执行理事,1989年当选为联合会副主席。
为加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中国、朝鲜、韩国以及蒙古等远东国家的工作与合作,2005年ICRE与中国政府经双边磋商后决定在北京设立ICRC“远东代表处”(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Far East)。
中国红十字会早年在海外活动
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与指挥下,当1914年8月2日“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1914-1918)全面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的首批志愿者即刻奔赴正处在激战中的欧洲战场,展开救助、医治、转移及护送伤员,乃至捐款赈济战乱中的当地难民;而另一批志愿者则赶赴日本为该国“鹿儿岛”(Kagoshima)地震难民实施救助;
根据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的要求,1920年中国红十字会的志愿者还专程赶赴俄罗斯远东港口小城“尼古拉耶夫斯克”(Никола́евск-на-Аму́ре,古称:庙街),组织救助滞留在该港口的2000多名避难侨民、各国驻当地外交领事人员以及当时滞港的外国军舰上船员与货物等。
时至近现代,中国红十字会在海外实施救助的行动更是遍及全球五大洲;因此中国红十字会志愿者的上述行动举措已成为整个ICRC实施海外救援行动的组成部分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它们已被永远记入ICRC从事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的史册。
瑞士资讯(swissinfo),外援记者 愚大
中国红十字运动的缔造者和首任会长吕海寰,早年出生在山东掖县(Ye County)一个穷苦的家庭,穷困潦倒。岳父嫌贫意欲悔婚(封建社会自幼商定的娃娃亲契约),还串通当铺诬告吕海寰为贼,后来经穷苦旧友的联名具保才免于惩办。
因吕海寰在原籍无计生存,只好北上寻找当时在北京城郊大兴县(Daxing County)一座破庙设帐授徒的父亲想办法。到了大兴后吕海寰帮父亲干点杂活儿,爷俩才能勉强糊口。在父亲的教导下,吕海寰发愤苦读,立志博取功名。
第二年吕海寰以童生资格取得顺天府大兴县县籍,三年后又中了举人(在明清朝科举制度下获省级官考名列榜第者,学衔约为当今“硕士”(Master Degree)。他不仅熟读经书,而且还研习外交事务,因此逐渐获得“总理衙门大臣”(Minister, in the State Government Office) 李鸿藻(Li Hongzao)、北洋大臣(Militry Minister)李鸿章(Li Hongzhang)、两江总督(Governor of Jiangxi,Jiangsu & Anhui)张子洞(Zhang zidong)等人的赏识。
在他们的提携下,吕海寰仅以一名举人的身份,先后在朝廷多个核心部门担任要职;随后又被清廷皇上(Emperor)钦派驻德国与荷兰大使等,这在晚清官场纯属罕见。
1920年9月年事已高的吕海寰辞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职务后仍被公推为名誉会长。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