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50年前的瑞士国家博览会

1964年,在走出了二战的阴影后,世界又陷入冷战僵局。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瑞士一方面期望巩固团结、自立的国家形象以应对外在的危险,另一方面又渴望向未来和现代化敞开大门。同年举办的瑞士博览会的场馆设计正是这两条矛盾路线的充分体现。

1964年4月30日至10月25日,在洛桑举办的瑞士国家博览会吸引了1200万人前来参观。之前的几届国家博览会分别于1883、1939年在苏黎世,1896年在日内瓦和1914年在伯尔尼举行。而之后一届博览会的举行则等到了2002年,由比尔(Bienne)、纳沙泰尔(Neuchâtel)、伊韦尔东(Yverdon-les-Bains)和穆尔腾(Morat/Murten)4座城市联合承办。

在当时那个转折时代,维护传统派和倡导现代派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矛盾越来愈大。而1964年瑞士博览会反映出的就是这一充满变革的社会背景:现代化在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社会也不乏改变,人们发现了新的自我定位, 也心生新的愿望。

“瑞士之路”(La Voie Suisse)命题构成了连接博览会8个场馆的“红线”,它不断引发着人们对于国家的思考。一进馆,便可以看见Henry Brandt拍摄的5部关于日常生活的微电影。此外,英国-爱尔兰大作家斯威夫特笔下的英雄格列佛也来“客串”,向参观者提出关于生活和民主的问题。

其他几个分别以工作、农业、交通和教育为主体的展馆构成了一面巨大的瑞士社会折射镜,统一但不单一。展馆也是众多艺术家施展才华的舞台,Jean Tinguely以及画家Hans Erni都有参与。

(图:Keystone, RDB. 文:Isabelle Eichenberger)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