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天安门六四事件回忆:“恐怖,突如其来”
三十年前,瑞士广播电视集团的记者在苏黎世国际机场遍寻从中国回来的旅客。这些瑞士游客亲眼目睹了1989年6月4日在北京及中国其他城市所发生的政治镇压。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我们翻阅档案,旨在了解三十年前瑞士广播电视集团是如何报道这些事件的。在以上档案视频中,您可以听到游客对当天经历及所见所闻的描述,也可看到镇压现场的片段。
那天清早,中国士兵对遍布各地的游行进行了镇压。游行诉求对执政的共产党的权力加以约束,并效仿东欧实行政治自由化。然而中国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时至今日,三十年过去了,当时那场血腥镇压中殒命的人数依然不得而知。
当时抵达苏黎世机场的游客描述了抗议者和士兵之间的对峙。一名游客说:“恐怖真是突如其来。军队成批到来,学生则向他们扔石头。士兵第一天没有开枪,但在第二天,那个周日就开始了。”
一名游客说,差不多有一万人受伤,但他在医院想要助一臂之力却被拒绝了。“他们说没问题,不需要帮忙。”
双边关系遭受质疑
这场镇压震惊了许多外国记者、外交官、投资人,也导致许多国家政府,包括瑞士政府,开始重新思考与这个共产党执政国家的政治及经济关系。在一段时期内,一切都受到质疑,包括两国间总量虽小但增量可观的贸易往来。
我们在档案中找到的不全的记录也反映了当时瑞士决策制定者的震惊、忐忑及艰难的考量。
瑞士弗里堡大学当代历史博士后研究员艾里阿娜·克努塞尔(Ariane Knüsel)指出,当时可能是瑞士第一次就中国内政问题加以公开谴责,认为其侵犯人权,同时,瑞士政府还公开恳求对抗议领袖从轻量刑。
镇压发生之后,瑞士政府立即下达了武器出口禁令,并中止了已商定的武器出口。
但瑞士官方很快说明将不会考虑经济制裁。克努塞尔指出,瑞士从中国暂时的孤立中有所获益,因为瑞士这一小国在中国处于国际孤立时依然保持着与中国官员工作层面的对话。
在镇压刚结束之时,各界人士对其结果都心存忐忑。瑞士外交部一名司长阿尔弗莱德·胡艾格(Alfred Rüegg)在镇压发生之后两天的公开采访中表达了他对于北京混乱局面的担忧。当时他对瑞士公共广播电台说:“不同部队在北京及其周边混战造成类似内战的局面,这种危险不可排除。”
当被瑞士广播电台问及瑞士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是否打了水漂时,时任瑞中经济协会创始主席(之后就任瑞士驻华大使)乌里·希克(Uli Sigg)指出下定论还为时尚早。“如两国关系破裂,将是两败俱伤。如由商界所希望的那样由改革派掌权,我认为贸易关系将复苏。”希克在6月6日如是说。
“愤怒与悲伤”
苏黎世大学学生说话可不这么谨小慎微。一名在档案中没有留下名字的学生告诉广播电台:“用军队镇压自己人民的政府将不会长久。我希望他们(抗议者)不要放弃,我只是不知道能做什么来助他们一臂之力。”
一名中文系学生表示在镇压之后,他感到“愤怒、悲伤、无力”。“我之所以感到无力是因为在瑞士,在某些领域的压迫也愈演愈烈。”
1989年9月,瑞士广播电台前往北京,报道瑞士投资者在北京面临的经济状况的变化。受访人一致认为至少在经济方面,虽现状堪忧,但正在改善。
一名记者告诉瑞士国内观众:“虽然政治状况仍不明朗,瑞士与中国官员会友好寒暄,假装过去四个月无事发生。中方要求项目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大批项目正开工建设。”
据说,北京当年新建的一座瑞享(Mövenpick)酒店在镇压之后三个月内没有任何住客,但该连锁品牌继续在首都机场附近建造了另一座酒店,那就是后来被大众所熟知的中瑞酒店。
在欧洲各国,最初的愤慨很快变成了漠视,之后便恢复了对中国投资与贸易的全盘支持,毕竟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抗议之前的一年,瑞士对中国的出口额仅占瑞士出口总额的1%,现在则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2010年以来,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与欧盟之后瑞士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多语)外部链接。
今年早些时候,瑞士政府终止了唯一一项面向中国干部的人权培训。据称,在最近就瑞士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倡议的谈判中,联邦委员会放弃(德)外部链接了人权的提法。
1989年在建的瑞享酒店最终在一年之后开业。它目前仍然在营业,但早已更名易主,现业主为一家中国国有集团公司。
1989年6月4日的事件在您记忆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视频中是否有您或您认识的人?您可通过邮件patrick.boehler@swissinfo.ch联系帕特里克(Patrick)或关注他的推特@mrbaopanrui。
(翻译:刘烽烽)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