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瑞士梦”的人
随着中国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各类国外旅游读物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钱包鼓了,总要去外面瞧瞧。在众多旅游书籍中,一本描述山城小国的书《到瑞士》连月来未走下畅销书排行榜,为什么?
无论是否会去瑞士,很多人都会买这本书,除了其作者以廓而忘言为名在新浪博客上赢得千万点击的号召力以外,《到瑞士》所创造的瑞士梦似乎更是原因所在,尽管该书作者灯不鲁姑并不这样认为。
在瑞士,本名李丹的灯不鲁姑接受了瑞士资讯记者的采访。灯姑的穿着非常朴素,仿佛就是在瑞士常见的、经常背着背包拿着登山棒出入阿尔卑斯的普通一员。
她来过8次瑞士,却没有在这里常住过,她眼中的瑞士甚至让瑞士人惊讶,因为她拿捏瑞士的特征非常准确,正是别人“心里有、口里却道不出”的感觉。看过她的照片,品过她的博文、赏过她的《到瑞士》,再来看看她口中的瑞士是什么样子的:
瑞士资讯swissinfo.ch:2005年你第一次来瑞士,还记得对瑞士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吗?
李丹:其实第一印象是对火车的印象,没有想到旅行还可以这样,一张地图在手,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交通彻底自由,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我在《到瑞士》第一章里写道,与瑞士结缘也是因为这张“Swiss Pass”(瑞士通票),当时瑞士国家旅游局向我提供了这种一票通,然后我开始写一些文章,他们很喜欢,觉得我会发现一些别人没有注意的地方。于是我得到他们的支持,越写越多。
瑞士资讯swissinfo.ch:2010年第8次到瑞士,觉得瑞士有什么改变,或者说你对瑞士的印象有什么变化吗?
李丹:从我个人的角度讲,一开始只觉得交通便利,瑞士确实把一个人对旅游的梦想实现到了极致;后来会喜欢这里人的故事,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第七次八次来到瑞士,很多藏在生活中文化中的启示慢慢凸现出来,这些与景色、国家性格结合起来,让我非常亲切-虽然是遥远的异国,但瑞士给我一种在中国古代先哲笔下读到的家园感。
还有一点就是,瑞士永远不会让你失望,你以为的错过,都会以另一种更好的方式补偿给你。比如说错过火车,你竟会在另外一处发现更美的风景。这让我在瑞士从不紧张,精神上非常松弛,也慢慢放下一些主观的“我想要如何”,而等待客观的安排。
这里要说一下“瑞士梦”,它不同于“美国梦”,也不是“中国梦”。
美国梦是说:无论何种出身,奋斗通往成功。中国梦呢,过去是“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现在则是“走捷径,发大财”,比如说中大奖、嫁个有钱人、得到某种机会,钻了某些空子获得成功,但不是勤劳致富。而“瑞士梦”是:不放弃理想,做喜欢的事情,很勤劳地工作,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有品质的生活。瑞士人似乎并不追求如何出人头地,他们只想拥有自己真正享受的东西,和世人评价无关。在瑞士,我常常想到“天道酬勤”四个字。瑞士很有天道,勤劳通往幸福,而我认识的成功人士都是非常勤劳的,尽管有了很大的成就,也许在别人看来已经不用再勤劳了。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天道酬勤”,你在书中写道,瑞士经常让你想起老庄的哲学,是不是想起“小国寡民”?
李丹:更多的是“无为而治”。这里有一个很健全的机制,你付出就可以得到。这里也不太管人,都是自己管自己,但也都生活得挺好。在中国有位名人说,瑞士搞投票,人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谁还顾国家的利益……我却觉得,国家的利益哪里和个人的利益能分得那么开呢?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你文章里的内容非常详细翔实,这些信息是如何得到的呢?
李丹:我做了很多采访,随时留意收集各种我感兴趣的资讯,询问当地人,还通过互联网大量查询,包括在各种论坛潜水看别人的议论。
但是,特别要感谢的是swissinfo,这是我也是最可靠的一个信息来源,我写书要查瑞士的很多历史资料和新闻报道,网上信息真假混杂,人云亦云,但如果看到swissinfo有同一题材的资讯和报道,我就放心了。swissinfo作为代表瑞士联邦政府官方态度的权威网站,一是负责任,二是新闻内容很扎实,点也抓得很好,有一种很务实的态度,令人信任。
但听说swissinfo目前面临联邦裁减经费的“窘境”,希望swissinfo可以顺利度过难关,这是对华人世界打开的、全面展示瑞士的窗口,一个独特的文化交流通道,在世界上难得一见,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东西,这不仅包括各种文字信息,还有视角上、思路上的启示。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您描述瑞士这个小国的新浪博客点击率超过千万,《到瑞士》卖得也很好,您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李丹:这不是一本综合游、欧洲游的书,只有瑞士一国游还能有如此的销量,大家已经很满意了,原以为是要3年才能卖完首印的,但现已经是第三次印刷。
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不是一本旅游指南,不是只有想去瑞士的人才会看这本书。我的编辑把这本书定位为“心灵深潜”读物,它是让人放松、休息、找宁静,调整自己思路的。它并不是要激发羡慕,而主要是有一种启发:原来生活也可以这么过。读者反应,很多小的细节给了他们启发,比方说阿尔卑斯村屋的手绘壁画、用松果做的窗帘装饰,不需要钱就可以很美观,这不仅仅是DIY,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中国有很多女孩子会为某些名牌感到压力,自己得不到会焦虑,别人得到会嫉妒,你可以看到并不是生活中的大事,而是一些零碎小事在骚扰她、控制她;与此同时,一些决定生活质量的真正重要的事,反而会被放过。我希望这本书里的瑞士式生活,能启发人们更多去珍惜身边的享受、踏实的幸福,不去追逐时髦、潮流、金钱,从而生活在越来越大的压力中。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在您眼中,瑞士人的性格、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李丹:瑞士人比较保守。守有不够时髦的意思,但我觉得有历史原因,因为他们原来很苦,所以现在非常珍惜,珍惜资源、敬爱自然、尊重劳动。其次,还很有危机感。他们永远不停步,在“有饭吃”时,要为“没饭吃”做好所有的准备。
另外,瑞士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非常有家庭观念,这是我特别想推荐给我的读者的。比如周末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度过,他们的普遍观念是:家庭是我的根,和孩子在一起是乐趣。《瑞士街头好爸多》是被人骂得最多的文章,一些中国男人在博客里留言质问:我们那么累,周末还要看孩子吗?这其实是个“爱别人幸福还是别人爱你是幸福”的问题。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书里有这么多瑞士的优点,那缺点是什么呢?
李丹:寂寞的感觉。在巴塞尔我碰上一位热心老人,在火车站帮我指路,后来我发现他整个上午都站在那里等着有人问路,如果没有人问他,他就表现得非常落寞。瑞士有很多这样的老人,在无需为生存奋斗的社会里,寂寞更无可逃避,这是会让人产生恻隐之心的东西。
在《到瑞士》的封底,一位读者写到:看了灯姑笔下的瑞士,开始留心和体味自己的生活,原来也是很美好的-有美景,有美食,有相亲相爱的人在身边,哪怕我们还租着房子,吃着快餐。
或许这就是一本描写瑞士的书受到欢迎的原因,灯姑用心、用笔、用相机描绘出一个质朴、触手可及的瑞士梦,激起了很多中国人的向往而不是羡慕,重要的并不是“过得像什么什么人一样,而应该是从平凡生活中获得幸福的能力”。
好在能理解灯姑用心的人已经越来越多,灯姑说:“有读者给我写信,说他生活在中国最大的都市之一,在这10多年的迅速发展浮躁中,却是从瑞士人的生活读本里,终于看到了幸福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幸福的羽毛是无所谓的,不一定有钱、不干活就是幸福……世界上最富裕的国民,在勤劳和朴素的生活中享受幸福,我们也可以”。
灯不鲁姑,原名李丹。
资深媒体人,瑞士旅游专家,以自由撰稿人身份得到瑞士旅游局支持,曾7次赴瑞士,深度旅行、采访、报道。
2008年在新浪网首开“瑞士旅游美食专题”博客,两年来撰写博客300多篇,图文并茂,深受读者喜爱,点击量近千万,并被新浪网选为“第一批新浪博客原创摄影之星”。
其博客“廓而忘言”也是瑞士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唯一推荐并链接的华文博客。
现任《珠海特区报》编辑,曾负责旅游等版面。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