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阿尔卑斯的漂流瓶

风格奇特的美丽村屋,是恩嘎丁山村的名片 灯不鲁姑

在牵起瑞士版图东南西北的四条河流中,茵河(Inn)是最默默无闻的一个。它从阿尔卑斯山出发,独自向东,在瑞士东南边陲切出一个被称作“茵河花园”的秀美峡谷:恩嘎丁。

恩嘎丁有点像云南的独龙江大峡谷,处地偏远,风光出尘,传统封存如新,仿佛古代扔进时光之河的一个漂流瓶。藏在瓶子中的,是血脉最纯的阿尔卑斯人——瑞士土著雷托人的后裔,古代他们属于最早的阿尔卑斯部落。

恩嘎丁人至今讲着古老的拉丁语分支“罗曼语”, 过着阿尔卑斯牧人特色的朴素生活,也依照祖先传统,极尽渲染地装饰自家居所。散落在“茵河花园”的小山村,在过去很多年里都与世隔绝,寒冷、寂寞、贫穷,但是,占全国人口不到1%的恩嘎丁人,却使得他们的珍稀语言被列入瑞士四大官方语言之一,他们的房子被赞为“瑞士最美丽的村屋”;而描绘他们生活的画家,获得了有“世界绘本画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安徒生插画奖,成为瑞士人的骄傲。

那位画家叫做卡瑞吉特(Alois Carigiet),他的画有着童稚般的纯净烂漫,却暗含坚韧的力量,令人着迷又困惑。做了多年他的粉丝之后,我偶然拜访瑞士东南部边境上一个叫做施库尔(Scuol)的小村,终于得以解读这位瑞士大山里走出的画家,和这片神奇的土地。

去施库尔那天很冷,我被告知那是瑞士最偏僻的山村,不通火车,需要乘两趟火车再转长途汽车。走出火车站时天已经黑了,行驶恩嘎丁专线的长途大巴在火车站门口等候,我坐上车,掏出充气枕——还没吹起来,就听司机说:施库尔到了!

看时间,正好3分钟。汗,瑞士人管这也叫“不通火车”!

第二天早晨太阳升起来,才看清施库尔的模样,一时恍惚,仿佛踏进卡瑞吉特的画册里:眼前正是卡氏名画《赶雪节的铃铛》里那种样子的小村嘛!雪山森林下面一个小窝里,围着小教堂的尖塔,端端摆放着一座座风格奇特的彩色石屋,墙上绘着五彩壁画,墙边、窗框、门楣,镶花边一般刻着古雅美丽的立体图案。

我原计划是来爬山和泡温泉的,此时都抛到脑后,大半天时间只在村子里闲走,走得我心生敬畏,脚步越来越轻。这个藏在深山峡谷的小村子好似服过仙丹,两千多岁依然是生气勃勃的青春模样,阳光下的野花怎样盛放,这个村子就怎样盛放。

在恩嘎丁地区,古时候流行一种名为“苏格拉费蒂”的独特建筑装饰,人们用特殊的蚀刻刮画,给房子穿上花衣服。这种古法工艺需要精细繁复的手工,在多数地方都已消失;而在施库尔,幢幢村屋至今却仍是“苏格拉费蒂”的天下。这里的村民们衣食简朴,却在辛劳放牧之余,以阿尔卑斯人特有的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对自己的房屋精雕细刻,涂鸦、雕刻、壁画一起上,让每一面墙、每一个窗口都充满神秘和想象:日月星辰、雪山草场、木屋、飞鸟、飞龙、奇异的花树、七色的落叶、趣致的鬼怪……

寂静的大山深处,鲜花和果树围绕下,这样彩色房子一栋接一栋,老宅古雅沉潜,新屋活泼绚丽,仿佛是阿尔卑斯山地特有的人天对话。正是因为这样朴素又浪漫的特性,著名电影《海蒂》摄制组当初遍寻瑞士山乡,最终选定施库尔作为外景地。

住在花样美宅的老乡们,爱做各种甜蜜的小点心,方子源远流长,而且根据季节各有讲究,因此,恩嘎丁的饼干、蛋糕、派等等,配料复杂,品种特别多。如同他们美化房子的坚守与变通,有些糕饼沿用祖上传下的配方几百年不变,有些则一年数变,家家不同,例如一种叫Birnebrot的甜馅饼,馅料里的果脯随季节和主妇心得而变化;有一种传统的冬季甜点“恩嘎丁古法巧克力糕”, 香醇柔糯而不甜腻,非常受欢迎,但是当地糕饼铺就是只肯在冬天才做——在恩嘎丁人看来,坚持传统是一种骄傲,远远比迎合市场重要。

如今的施库尔,深藏大山却不与世隔绝,方便的交通带来经济的发展。这些年,村里常有度假疗养的外乡人来往。虽然老外都长得差不多,但在施库尔,你很容易将当地人和异乡客辨认出来:村里人明显气色红润,皮肤光泽,步态轻盈矫健。这其中的秘密,是施库尔的奇妙泉水。

这个秘密,在古罗马时期,就在一些圈子里被人悄悄传诵了。施库尔得天独厚地拥有二十多种矿泉水和神奇温泉,有非常珍贵的养生保健价值,在罗马帝国时代,它理所当然地成为罗马贵族独享的“隐秘温泉地”。现在,这里开发出来的矿泉水,除了用于现代化温泉中心,还流淌在村中喷泉供人们随时享用。

村中心广场上,古老喷泉旁最常见的风景,是当地孩子拿着大塑料瓶接水。正如我们小时候,孩子们要帮家里打酱油;施库尔的孩子们则要帮家里打矿泉水,一天几次。每天饮用矿泉水,是此地村民世代相传的养生方式,与户外运动并列为“健康两大法宝”。村里一位年轻女子告诉我,每次她去苏黎世看姐姐,都会接一大壶矿泉水带上,那是姐姐搬去大城市后最想念的东西。

而我,在离开瑞士后最想念的东西,竟然是卡瑞吉特画中那样的漫天雪花,她旋转在阿尔卑斯小山村的上空,降落在一座座安静的村屋上,纯净,温柔,持之以恒,终于改变了山村的模样,让世界变得浪漫晶莹又丰满。

作者:灯不鲁姑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我眼中的瑞士”征文比赛稿件)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