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赠:在推定同意的情况下,自决权没有受到侵犯”
瑞士的器官捐赠率低于许多欧洲国家。沃州大学附属医院院长Philippe Eckert说,从知情同意向推定同意模式的转换将在5月15日付诸于公投。如果议案获得通过,死者家属将更容易做出捐献决定。
瑞士目前约有1500人正在等待接受器官移植,这一名单还在不断加长。能否接受器官捐献对这些病人来说是生命攸关的问题。
为了弥补器官捐献来源的不足,瑞士选民将于5月15日就《器官移植法》修正案进行投票。目前,只有在死者生前同意死后捐赠器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行器官移植。法律草案旨在把目前规则转变为推定同意原则。这意味着,如果反对死后捐赠器官,当事人则必须在生前明确表达出这一意愿。
>> 全面了解《器官移植法》修正案,请阅读:
相关内容
知情同意还是推定同意?瑞士选民将就器官捐献原则投票
沃州大学附属医院院长Philippe Eckert教授在移植医学方面有着长期的临床经验。他一直是该院重症监护室的负责人,并曾主持过瑞士法语区器官捐赠协调网络(PLDO,programme latin de don d’organes)的工作。他大力倡导新的法律修正案,认为后者在瑞士的推行是当务之急。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您为什么支持这部关于器官移植的法律修正案?
Philippe Eckert:我之所以力挺这一议案,是因为用于移植的器官总是处于稀缺状态,每年都有病人因此而死亡。医学上,我们在进行器官移植之前,必然会尝试所有其他可能的治疗方案,但对于一部分病例来说,器官移植依然是拯救生命的唯一办法。因此,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获得足够的捐献器官。我们不需要每一个人都同意捐献器官,但这个比例如果能提高一倍,那等待名单上的人就会少很多。
转为推定同意后,器官捐赠的数量真的会增加吗?
有些先例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在法国和荷兰,自从采用推定同意原则后,器官捐赠率大幅提高。当然,这一发展究竟源于法律修定本身,还是相关宣传活动的效果,这很难说。
“但对于一部分病例来说,器官移植依然是拯救生命的唯一办法。” Philippe Eckert,沃州大学附属医院院长
这会不会给死者亲属带来太多压力,因为他们可能不得不替死去的亲人做出拒绝捐赠器官的声明,复决发起委员会对此也有所顾虑,不是吗?
从我的个人经验看,情况并非如此。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请求死亡病人的亲属同意捐献死者器官。这一过程总是发生在悲痛的氛围中,因为器官捐赠者都是生前身体健康的、突然死亡的人。死者家庭处于震惊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从未与死者讨论过器官捐赠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因为不确定死去亲人的意愿而决定放弃捐献。结果是:我们的遭拒绝率几乎达到50%。而研究表明,约80%的人都赞成器官捐赠。
因此,推定同意的想法是为了帮助亲属做出这一决定。我们可以向他们保证说:“死者在生前没有表示反对器官捐赠,所以我们可以推定认为他/她是赞成捐赠的。”
瑞士国家伦理道德委员会提议建立一个强制性的声明制度,要求定期统计所有居民关于器官捐赠的立场。这难道不是一个更好的、保障自决权的解决方案吗?
关于这一方案,已经有过很多争论。有人提出在驾驶执照或医疗保险卡上登记个人捐献态度。但这实施起来很难。这一点从瑞士器官捐赠与移植基金会(Swisstransplant)的登记结果就可见一斑:该登记服务固然不是强制性的,其成效也十分有限,仅有大约13万人在该组织登记为潜在器官捐献者。政策调整必须伴有宣传活动,让那些不想捐献器官的人知晓情况。最后,每个人都能够像在强制申报制度中那样,表达自己的态度。自决权不会受到侵犯。反对者试图让人觉得,医生要来取走你的器官,且不征求你的意见,但事实绝非如此。
说到底,现行制度的问题是否仅仅在于信息沟通的不足?
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然而,在过去的10年里,相关机构已经做了巨大努力,以求更好地为民众提供信息。比如进行民意调查,开展宣传活动,与人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些努力必须持续下去,但还远远不够。
波兰或卢森堡实行推定同意原则,但其器官捐赠率比瑞士还低。这说明,起决定作用的并非实行何种“同意模式”。
的确,法律修定不是全部,但它是整体构建中的一部分。它不是单独施行的措施,但如果我们想减少因缺少器官捐献而死亡的病人数量,这一举措无疑是必要的。在政治辩论中,我们决不能忘记这项法律的目的,即拯救生命。我们还必须牢记,在瑞士,人们接受器官移植的可能性是捐赠器官的五到六倍。
瑞士人民福音党副主席François Bachmann对《器官移植法》修订持反对意见。他接受了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采访,就其中原因进行了解释。
相关内容
“关于器官捐献,我们不应该把沉默视为同意”
(译自法语:郭倢)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