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中国留学党:“高价孤岛”省钱秘笈
让外国人腿软跪伏、本国人怨声载道的高昂物价,使得瑞士稳居物价鄙视链顶端的王者,常常自黑为欧洲大陆“高价孤岛”。而中国留学生密集度最高的苏黎世、日内瓦和洛桑,常年雄踞全球各大城市生活成本排行榜首。在瑞士求学深造的留学党,谁还没积攒点儿省钱私货、抠门攻略?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提及瑞士高等学府,一言以蔽之:浓缩就是精华-数量虽少,可排名亮眼。掏钱来瑞士读大学,绝对称得上是一笔物超所值的投资。然而打开各大留学论坛与留瑞新生微信群,常年霸屏贴均为《父母均为工薪阶层,能去瑞士留学吗?》《瑞士留学党们家庭经济条件都很好吗?》《在国外留学怎样控制自己消费?》……房租伙食水电网,笔笔都是血汗钱。在全球最贵的城市留学,虽然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冷暖自知,但也并非家底殷实的中国学子的专利。
秉持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自己”的宗旨,瑞士资讯swissinfo.ch采访了数位混迹瑞士最贵城市的留学省钱达人,他们的信条是: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拒绝利己、奉献干货,共享“高价孤岛求生攻略”,以造福即将踏足瑞士的中国新生与普通读者,教你多快好省地在瑞士生活。
谈起两年前初抵瑞士对当地物价的第一印象,来自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跳跳虎”戏言:“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独在异乡为异客,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的中国留学生在购买日用消费品、服装鞋履、电子设备上可花过不少冤枉钱。首先就让他们为您“脑补”一下,瑞士生活消费品/服务价格水平究竟贵到有多令人窒息;他们还用自己的惨痛经历现身说法,让您避免“踩雷”。
“如果你有一个大快朵颐的吃货梦,很抱歉,来到瑞士,你要控制你自己。”
饮食男女
民以食为天。如果你有一个大快朵颐的吃货梦,很抱歉,来到瑞士,你要控制你自己。小伙伴们,来瑞士留学就意味着,见证你生存潜力极限的时刻到啦。“炒一盘韭菜折合人民币七十多元;买十几颗小红萝卜搁案板上拍一拍凉拌就吃掉四十元;一根黄瓜起价十元人民币,这让一个靠凉菜为生的北方人情何以堪!” ——洛桑大学环境科学系小隼
呼朋唤友去学校食堂之外的餐馆撮一顿,是一件奢侈的事。“在苏黎世聚众下顿馆子,加上小费人均花30-45瑞郎(折合人民币约为205-308元)那是相当正常的,”贵到让我怀疑人生……说好的性价比呢?——苏黎世大学生物系Jake
“去过16个国家,瑞士的食物是唯一可以和英国比肩的。哦不,价格完胜!”——弗里堡
作为囊中羞涩的留学党,他们常常感叹:瑞士餐馆标价诚不欺我也。“在洛桑地区仅有的几次外出就餐,拿到账单,感觉银行卡已经碎成渣:屈指可数的几家中餐馆,一碗面条就将近20瑞郎(折合人民币约为137元),西式快餐,一个批萨加一瓶软装饮料均价在25瑞郎左右(折合人民币约为170元)。” ——洛桑大学李雅婷
正因外出聚餐劳民伤财,留学党们也一改国内大手笔作风:“ 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我出去吃饭的频率也就中等水平,每周两三次校门口撸个串、上小饭馆点个炒菜。来瑞士以后,频率降到一学期一次,只敢在期末考试复习自虐到扛不住的时候才叫上同学下馆子嗨皮一下。”——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邓诗雨
驻瑞留学生们大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待客的最高礼遇就是给TA做顿饭。土店(土耳其超市)、肉联厂、廉价超市Aldi、Denner对于初试牛刀、精进厨艺的留学党来说,价格很友好、选择很丰富。“刚来的头一个月很傻很天真,老去瑞士‘国民超市’Coop和Migros买生活日用品,拎点鸡蛋、牛奶加蔬菜就得刷二三十瑞郎。后来被前辈批判‘太壕了’,自此知道买蔬菜葱姜蒜得去印度店,买肉得去现场屠宰的肉联厂。我个人喜欢吃虾和海鲜,土店冷冻区的生鲜品质虽说比不上Coop和Migros,但价格划算多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邓诗雨
“Coop和Migros当天营业时间结束前1小时,会有即将到期的半价商品,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洛桑大学李雅婷
苏黎世和日内瓦也常常出现留学党乘坐火车当天往返、跨越一百多公里去与瑞士一境之隔的德国康斯坦茨(Konstanz)、法国阿纳马斯(Moilesulaz)买菜的“奇景”。虽说肉类差距往往高达5-8倍,但每人携带入境瑞士的新鲜肉类重量限额为500克,否则一律按“走私”论处,需缴纳高达近千瑞郎的罚款。
电子产品买得起、修不起
留学党标配-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在瑞士-尤其是日内瓦的售价,与其他国家相比可谓物美价廉。然而,超出心理承受范围的维修价格,也屡遭吐槽。
“瑞士诸多职业技术学校美发美甲专业有不少在校学徒在社交网站招募‘小白鼠’拿来练手。女生单次理发美甲均价仅20瑞郎,绝对良心价!”
“爬山不小心摔了一下,手机屏吧唧摔碎了,就去找电子产品店修理,竟然开口要价250瑞郎(折合人民币约为1712元)。店家表示如果是苹果iPhone会便宜50瑞郎,而我用的是华为,搁到瑞士属于‘进口商品’,修理费用就是这个价。我一时脑抽没转过弯来,老老实实修完付款,这才反应过来:早知道就直接现场签约换个新手机了,血亏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邓诗雨
“不美就会死星人”
“自从出了国,我就从精致软妹子变成了糙汉子,因为瑞士理发真是出奇得贵!在洛桑中档规模的美发店,女生洗剪吹全套下来基本要80瑞郎(合人民币约550元),最终效果一言难尽……国男以前习惯拿着理发剪和电推子自己理发,但近几年很多初来乍到的阿拉伯新移民在瑞士广开理发店,技术杠杠的。出示学生卡,包括刮胡子在内也不过20瑞郎(合人民币约137元),强烈推荐!”
美甲就更离谱了:10瑞郎一根手指头,一双手就是100瑞郎。作为“不爱美就会死星人”,“我的应对之策是上Facebook洛桑二手闲置社区买旧烤灯和指甲胶,自己回来涂。”
“瑞士诸多职业技术学校美发美甲专业有不少在校学徒跃跃欲试、在社交网站发帖招募‘小白鼠’拿来练手。女生单次理发、美甲均价仅20瑞郎(约合人民币137元),绝对良心价!当然咯,水平参差不齐、售后难以保证,建议请熟识的瑞士同学推介优质学徒。”
“有些美甲沙龙和美甲店会搞周年庆典、办会员体验活动,当天会有标价50瑞郎左右的(约合人民币340元)所谓的‘10分钟快剪’、‘15分钟快涂’,质量不打折哦。”——洛桑大学环境科学系小隼
留学党“天然福利”
——医疗保险
俗语有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孤身一人在国外生病,除了多喝热水,还能咋办?咱有学生医保“护体”啊!
“无论是来瑞士留学工作还是长期定居于此,都必须强制性购买医疗保险。和瑞士本国居民每月动辄400瑞郎起价的医保相比,留学党每月60-90瑞郎(约合人民币400-620元)的医保实在太优惠了,看病单次750瑞郎以下全额报销。”
“医保报销范围远超我的想象,直接导致我形成的惯性思维是,无论大病小病,都得看医生。有一次我莫名肚子疼,就‘天真无知’地去了位于洛桑火车站的急诊。那里看病费用‘超级坑’是众所周知的,光药费就收了我179瑞郎,没想到医保全报了。以前在国内根本没有妇检的意识,瑞士定期接受妇科常规检查单次300多瑞郎,也是医保全额包干。”——洛桑大学李雅婷
——青年文体娱乐卡
瑞士大多数州都会针对年轻人发放在本州范围内使用的青年文体娱乐卡,留学生也可免费申请。持卡者能够享有不同程度的折扣或免费参观游览该州境内的博物馆、艺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堪称文艺青年的福音。
——歌剧院
“苏黎世歌剧院最高价位的门票经常会有富余,所以会在当天19:30以后放出,供学生购买,凭学生证只需20瑞郎便可拿到原价230瑞郎的座位。友情提示:建议18:30之前到场排队。”——苏黎世大学生物系Jake
——交通卡
25岁以下青年可购买Gleis 7/Voix 7年卡火车票,晚上19点至早晨5点之间可在全国范围内免费乘坐火车二等座,使用不满一年可按照剩余月份相应百分比退款,堪称“留学生居家必备之良票”。
如果想在周末出游,GA(瑞士交通系统全年无限制搭乘交通工具年卡)、半价卡、天票、社区天票……更多选择、更多欢笑,尽在SBB。
留学新人必带“神器”
物到用时方恨少。初来乍到,哪些是必带的中国“神器”,哪些又根本不值得千里迢迢扛过来呢?
“当年被迫被我妈强塞了一台电饭煲,一路拎过来可崩溃了,不断碎碎念‘好重啊好重啊’。可后来才发现,国产多功能电饭煲真是最强国货啊!虽然瑞士也能买到价格适中的电饭煲,可功能单一,根本买不到自带预约、定时、集蒸、煮、炖、煨于一体的电饭煲。”——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邓诗雨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可是秋裤、保暖内衣、夹棉睡衣、垫脚褥子、电热毯真的没有必要!”
“火锅底料和广西螺蛳粉是在学校食堂关门、超市歇业以后,能让你感到无比幸福的存在。”——苏黎世大学生物系Jake
“好几个中国同学来瑞士后都托人背投影仪过来。国产高清投影仪体积小、功能多、价格低,既能打发漫漫长夜,又能叫上三五好友聚众看电影。”——洛桑大学李雅婷
“手机贴个膜在瑞士要花上四、五十瑞郎;全黑无装饰手机壳标价三十几瑞郎,带个印花、绘个图案的基本上就要飙到七、八十瑞郎了。所以手机贴膜、各种充电线等实用性强、牢固耐用的国产货,可以有备无患地带一点,因为这些商品在瑞士实在太贵,而且也没多少选择余地。”——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邓诗雨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可是秋裤、保暖内衣、夹棉睡衣、垫脚褥子、电热毯真的没有必要!瑞士≠北欧小国瑞典,况且到处都有暖气好吗,每年都会看到新人必带秋裤,我也是醉了。”
“中国人讲究‘礼轻情意重’。我在瑞士七年,积累了不少送礼的经验。瑞士人不喜欢占地方的礼物,所以送师长建议带茶叶;送本地同学,可以在淘宝批发点颜值爆表、设计新奇的记事本和笔-相信我,瑞士年轻人也有‘少女心’!至于中国特产零食,还是谨慎点好。一来确实有部分瑞士人会质疑中国食品安全;二来众口难调,我就带过号称‘老外最爱’的人气产品辣条,评价两极。”——洛桑大学环境科学系小隼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