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國的購物慾為毀林推波助瀾
清晨喝上一杯咖啡;下午吃點兒巧克力作為零食;晚餐再享用一塊牛排:這些都造成了熱帶地區的毀林行為。包括瑞士在內的富裕國家進口的農產品與森林產品需求上漲,大面積的森林也因此正在走向消亡。而森林對於抑制全球氣候變暖可謂至關重要。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人們輕而易舉去指責那些砍伐森林的國家、農民與林務員,希望能藉此叫停毀林現象,然而,當地毀林只是為了迎合全球市場需求而已。我們購買他們的大豆加工漢堡或為鮭魚提供飼料,採購他們的棕櫚油作為生產口紅的成分。”挪威科技大學(NTNU)的研究人員Daniel Moran在“碳簡報”(Carbon Brief)網站上肯定地表示。
就在包括瑞士在內的多個先進國家的森林面積不斷拓展之時,南半球的毀林現象卻無休無止、甚至愈演愈烈。自相矛盾的是,自2014年以來,熱帶雨林遭到砍伐的現像日趨嚴重,而恰恰在那一年,十幾個國家的政府、企業以及民間組織都投身到減少毀林行動中。消失的森林中一半以上都要歸因於農產品交易,大多數土地用途轉換導致的砍伐森林,都違反了當地國家的法律和規章。
每年上百萬公頃森林遭到砍伐
與全球森林監察(Global Forest Watch)合作的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僅2020年,熱帶地區就有1220萬公頃的森林遭到摧毀,其中有420萬公頃林木為原始森林,這一流失量相當於瑞士整個國家的國土面積。而眾所周知的是,原始森林生態系統對於吸收二氧化碳以及維持生物多樣性尤其重要。與2019年相比,2020年世界毀林面積足足增長了12%。
原始森林面積流失最大的國家當屬巴西,剛果民主共和國和玻利維亞則緊隨其後。
上世紀90年代,全球大型企業與土地所有者在森林砍伐上負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森林與農場基金” (Forest and Farm Facility)負責人David Kaimowitz指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簡稱糧農組織)提出的一項動議,為林業和農業生產者組織提供了援助。全球環境科學和環境保護資訊網站Mongabay的這位專家也證實,目前日益增長的毀林現象,則應歸因於棕櫚油、大豆和牛肉等原物料數量過於有限。
《自然》(Nature)雜誌刊登的最近一項研究結果也佐證了這一點。根據該研究所述,森林遭到砍伐的原因,也與先進國家消費者對於食品的選擇與烹飪習慣密不可分。
人均毀掉四棵樹
如何你生活在世界上經濟最為發達的七國集團(G7,也譯為“七大工業組織國”,包括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英國和美國)中的任何一個國家,你實際上就要為世界其他地區每年消失的3.9棵樹木負責,《自然》雜誌的研究指出。
舉個例子,德國的可可消費“對於象牙海岸以及加納的森林構成了很大威脅。”該研究的主要作者Nguyen Tien Hoang強調。坦桑尼亞海岸的毀林現象,與日本對於芝麻與棉花等農業產品的需求有直接關係;而美國消費的水果和堅果,對危地馬拉的森林造成了威脅;意大利對咖啡的需求,也導致越南的森林遭到大量砍伐。
“富國的商品需求使得毀林現象愈演愈烈,”日本京都(Kyoto)人類自然研究所的Nguyen Tien Hoang肯定地表示。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另一項分析中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2017年,歐盟進口商品造成了全球16%的森林遭到砍伐,直接導致20.3萬公頃熱帶雨林的消失。排在歐盟前面的只有中國(24%),美國(7%)與日本(5%)帶來的影響較小。
在歐洲國家中,對環境造成最嚴重影響的有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然而按人均來看,荷蘭的人均毀林率最高。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分析顯示,從採礦到公路基礎設施建設與森林產業,儘管毀林因素多種多樣,但歸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卻在於農產品交易,砍伐森林實際上是為了騰挪土地來種植農產品以及飼養牲畜。流失的熱帶雨林中有80%僅是為了生產六種原物料。
瑞士進口商品帶來的影響“令人唏噓不已”
瑞士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儘管瑞士人口只佔全球人口總數的0.1%,但世界自然基金會強調指出,瑞士生產的可可和咖啡(多語)卻分別佔據世界總產量的3%與2%。
瑞士約1/4的生態足跡主要位於毀林風險高或者極高的國家,而研究指出,那些地區通常官方監管不力,或者是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存在空白。
“瑞士進口原物料對全球森林砍伐所造成的影響令人唏噓不已。”環保組織的原物料專家Romain Deveze證實。
非政府組織(NGO)“公共之眼”(Public Eye)的Silvie Lang認為,瑞士肩負的責任遠遠超出了其進口量,“瑞士是全球農產品貿易的主要中心,也是該領域眾多跨國企業的總部所在地:1/3的咖啡豆或者可可種子都由瑞士商家展開洽談。”她向瑞士資訊SWI swissinfo.ch解釋說。
產品更多透明性和可追溯性
為了減少與國際商品貿易相關的森林砍伐,就必須審查原物料的採購鏈,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堅持說,他們要求盡全力對產品進行追踪。
追溯產品來源地的這一試點性反毀林項目由巴西於2020年發起,一些從事大豆貿易的主要跨國公司也加入其中。然而,從頭至尾來追踪產品的來源地卻遠非易事。
“公共之眼”組織工作的Silvie Lang也希望商品交易存擁有更大透明度和可溯源性。 “消費者、政府甚至同樣的公司有時也不知道採購的商品究竟來自何方。”她指出。這位農產品原物料專家堅持認為,先進國家需要制訂更為嚴格的法律來打擊毀林現象,從而保護產品生產國的勞動者權益與環境。
歐盟目前正在討論禁止從存在非法採伐的地區進口原物料產品-具有該意義的遏制森林砍伐的一項法律草案將於今年夏季公佈。瑞士也有一條首先基於自願與對話的“軟性”規章,Silvie Lang解釋道:“不過瑞士並不存在相應的法律來禁止人們飲用來自非法毀林地區的咖啡。”
無視規章也不會受到任何懲罰
2020年11月,一項關於“企業負起責任-保護人類與環境”的人民動議-要求瑞士企業尊重人權並且在國外從事生產時也要遵守國際環境標準-未能闖過公投大關(多語):儘管大多數選民都投了贊同票,但是大多數州都否決了該項動議,動議的失敗卻為瑞士國會提出的一項間接反提案的生效開闢了道路。
磋商截止到7月14日的反提案比原動議和緩,內容中沒有引入新標準,但是卻提出了從杜絕僱傭童工到避免在衝突地區採礦等新義務。 “反提案明顯不足,應盡的義務並未受到監管,無視這些政策也不會承擔任何後果。”Silvie Lang指出。
這位瑞士人堅持認為,瑞士必須制訂清晰並且具有約束力的規章,從而確保其企業在南半球國家不會污染或者破壞環境。否則,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如果立法薄弱,“瑞士將再一次瞠乎其後,遠遠落後於人”。
(譯自意大利語:薛偉中)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