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餵飽自己,我們卻正在毀滅地球
人類活動造成了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而這兩者被鎖定在一個相互關聯的循環之中,因此全球行動至關重要-物種保護世界領導性機構負責人如是說。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布魯諾·奧伯勒(Bruno Oberle)在總部設於瑞士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任總幹事。這個組織負責編制《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收錄全球動植物物種的保護現狀。現年67歲的奧伯勒是首位擔任該組織總幹事一職的瑞士人。
瑞士資訊swissinfo.ch:科學家稱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生物集群)大滅絕,此時您作為物種保護世界領導性機構的負責人,可謂責任重大……
布魯諾·奧伯勒:不錯,責任確實重大,但我們人人都責任重大。看護大自然與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的根本需要。我們在地球上的生存,以及我們發展模式的存亡,都依賴於大自然與生物多樣性。
哪種生態系統遭受的生物多樣性喪失最嚴重?
到處都發生著重大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在熱帶雨林等一些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瀕危物種數量特別高,但在一些出人意料的生態系統裡,也有此類情況,例如地中海馬基斯灌叢帶。淡水生態系統同樣在遭受特別嚴重的物種衰落。
超過3.85萬個物種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這佔UICN調查的近14萬個物種的28%。其中,有26%為哺乳動物,41%為兩棲動物,14%為鳥類,33%為淺海珊瑚類,34%為球果植物。
情況正在惡化的物種包括科莫多巨蜥,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蜥蜴。由於密集捕撈和全球暖化,鯊魚和鰩魚的物種也在減少:上述兩種動物,目前受生存威脅的物種比例為37%,而在2014年,僅為24%。
然而,UICN指出,目前被商業捕撈的四種金槍魚類物種的存續狀況相反卻正在改善。
很多因素造成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城市化、過度開發、砍伐森林與污染只是其中幾項。哪一項最讓您擔憂?
說出來可能顯得誇張,讓我擔憂的其實是糧食生產。地球上生活著幾十億人,都需要吃飯。這是為何我們需要一定規模的農業,佔用大片區域。可是農業勞動在根本性地改變土壤結構。徹底破壞生態系統給農業讓路,而對剩餘生態系統產生的負面影響,同樣會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為了餵飽自己,我們正在毀滅地球。
然而情況不一定非得是這樣。我們可以想像出新的農耕方式與一套農業-糧食體系,可以在為所有人提供足夠優質糧食的同時促進生物多樣性。
很多國家的法律專家都希望海牙國際刑事法院把(蓄意的)生態破壞,或是給環境造成大規模或長期破壞的非法行為定性為反人類罪。您同意他們的觀點嗎?
法律概念一直都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因此哪怕只是討論這些概念也是件好事。顯而易見,不管是什麼法律概念,只有在其變成法律之後才具有操作性。暫時來說,很少有國家會在本國立法中考慮生態破壞的事。
除了生態破壞,我們還應該反思與其正相反的一個概念,即大自然的權利,或者說,是一個物種或生態系統存在的權利。這個問題在一些國家正處於討論過程,或已進入立法階段。在厄瓜多爾,大自然的權利已被納入憲法;而在紐西蘭,原住民眼裡具有神聖地位的一些河流也已被給予法律權利。
根據聯合國最新的一份氣候變化報告,全球暖化已對大自然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與此同時,不斷升高的氣溫使得物種進入新的地域繁衍生息。我們應該怎樣理解氣候危機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聯?
對一個生態系統以及其中的物種而言,每一個變化都是一個壓力因素。這個生態系統要麼必須改變,要麼必須遷移,好為另一種生態系統騰出空間。這本身並不是問題,這種情況一直在地球上發生。但在全球暖化的情況下,問題出在發生的速度與規模。
在瑞士,氣溫升高迫使某些物種遷移到海拔更高的地區生存。山毛櫸林的生長區越來越高,而它們在瑞士高原上的“地盤”恐怕要被橡樹取代。但這需要幾十年時間才會發生。
討論氣候危機時需要考慮的另一個方面,就是生態系統具備的對自身所處條件進行穩定的能力,例如通過吸收水分或調節溫度等。因此,生態系統和大自然能幫助我們適應氣候變化,也有助於緩解全球暖化造成的各種變化。這種能力很重要,要到2030年把氣溫升高控制在2°C以內,就需很多反應措施,而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所做的貢獻能高達30%。
您管理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估計,為應對動植物物種的消失,每年需要7000億美元。這錢我們要到哪裡去找?
我們不一定非要去“找錢”,或至少不只是去“找錢”。我們必須首先考慮怎樣用錢。每一年,全球用於補貼化石能源行業的錢就高達6000億美元,這些補貼可投資在生物多樣性上。補貼給農業的錢也需重新斟酌。這不是說要取消農業補貼,而是在要求提供其他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補貼形式。
我們估計到最後每年還是得籌措600億美元,各國必須就公共與私營領域參與投資的比例達成共識。談判將類似於為氣候每年調集1000億美元的談判,唯一的區別在於,生物多樣性領域缺了一個重要捐助國,也就是美國,因為美國未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
哪些國家在保護海洋與陸地物種方面做的工作最多?
近年來許多國家在提高自然保護地數量與質量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例如貝里斯、不丹、塞席爾和尚比亞,都超過了海洋和陸地保護區份額的愛知目標(Aichi targets)[目標編號11]。
然而,要了解自然保護地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保護目標,僅看覆蓋率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看正確的區域是否被保護,以確保所有的物種和生態系統類型都得到保護,以及保護的實施方式對當地社區是否公平和公正。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自然保護地綠色名錄》為有效、公平的保護提供了一個國際基準。
在發展中國家支持保護與推動生物多樣性是不是工業化國家的責任?
這不僅是道德問題,而是現實:先進國家留下的足跡比其他國家更大。我們的人均消耗更多,因此更應該為解決我們製造的問題投入更多努力。其次,我們對生物多樣性及氣候造成的歷史影響要比發展中國家大得多。我們不止是要為今天的生物多樣性損失負責,還要為過去的損失負責。
最後還有第三個方面。為了充分保護生物多樣性,就需要擁有巨大生物財富的國家做出比其他國家更多的努力。但僅僅因為他們擁有的生物多樣性水平更高,就要他們為一切掏錢,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我們大家都必須出一份力,尤其是那些財力更雄厚的國家。
相关内容
美丽的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生物多样性呢?
(譯自英語:于雷)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