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人為什麼不敢結婚?
在瑞士存在一種現象,中產階層的已婚人士在稅收和養老金方面比較吃虧。然而儘管如此,卻沒有人出於經濟原因而離婚,但這是因為瑞士人的“忠誠”嗎?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在瑞士任何打算結婚的人,都應該事先好好算一筆帳,婚姻關係會在經濟上帶來什麼後果。在某些州夫妻兩人都工作,而且收入都不錯的人要比同樣情況卻只是同居的人納更多的稅,這就是所謂的“婚姻懲罰”。 2013年,按照聯邦委員會的統計,瑞士大約有8萬對“中等偏上收入”的夫婦要面對這樣的稅收劣勢。然而這還不是全部:到了老年,這些人得到的基礎養老金還會因為他們的婚姻關係而低於其他人。
最多可少1200瑞郎
“一對配偶的收入是被算在一起徵稅的,”瑞士財產中心的養老金專家Simon Tellenbach說。這對於那些高收入夫婦尤其不利,因為他們的收入中有更大的份額必須按更高的稅率納稅。此外,養老遺屬保險金(AHV)對他們也很不合算,Tellenbach解釋說:“結婚後他們繳納同樣的養老遺屬保險金,養老金額度的算法也基本不變,但他們得到的卻不是雙份個人單獨養老金。“而最多只能得到1.5份:每月3585瑞郎,這就是所謂的”天花板“最高額度。一對退休前收入頗豐的伴侶,如果不結婚,退休後每人能得到2390瑞郎的養老遺屬養老金,即總共4780瑞郎。
相关内容
维系瑞士养老金体系谈何容易
這樣看來,似乎瑞士的夫婦應該離異才能得到更多的養老金,然而瑞士人是否真的會把錢看得感情更重要?對此,從事家庭法的律師事務所予以了否認。 “在我們看來,這只是一種想像,”4H AG家庭法律事務所的律師和合夥人Stefanie Althaus說。對於我們那些“富裕或者非常富裕”的客戶來說,養老遺屬保險金(在瑞士也被稱為養老金三大支柱中的第一支柱)是”次要環節”,他們還有一個職業養老基金(第二支柱)和個人儲蓄。
那些在退休前不久想要離婚的人,出於經濟上的原因需要好好考慮,“如果涉及到生存問題,更有可能會讓人打消離婚的念頭而不得不維持在婚姻關係中,”Althaus表示。該事務所從未遇到過,為了消除“婚姻懲罰”而離婚的案例。
容易離婚的年齡
在瑞士,45-49歲年齡組是離婚率最高的人群,隨著年齡的增加離婚率會有所下降:2015年-2020年,60-64歲年齡組中約有5萬人離異,但在30-34歲的人中離婚的人數也增長了上萬人。
那麼是不是對於年紀大的人來說,為了經濟利益而離婚,聽起來過於“浪漫”?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為了經濟利益而離婚也是存在法律障礙的,聯邦社會保險局BSV明文規定:“要想打破‘養老金天花板’,必須首先從法律上註銷夫妻兩人人共同生活的戶口。“因此,只有當離婚的夫婦不再住在一起之後,才有可能如願獲得各自更高的養老金份額。但如果算上分開居住的開銷,從養老金和稅收那裡省下來的錢也就所剩無幾了,更不消說還要從人性的角度考慮,不是出於真想分開的離婚意味著什麼。
瑞士資訊swissinfo.ch未能找到任何一對出於經濟原因而離婚的夫婦作為實例。相反,有一些人會在退休前不久出於務實的原因而結婚。因為婚姻對銀髮族有好處:如果一方死亡,未亡配偶有權從其養老遺屬保險金中獲得遺屬養卹金。同時,法律上的“未亡配偶”也能從職業養老金中獲得額外的養老金。而未婚伴侶則不是這種情況,在繼承權問題上非婚伴侶處於劣勢,即使被列入遺囑也是如此。由此可見,婚姻在瑞士是一種保障。
結婚導致貧困
只有一種情況,那張結婚證可能會令人陷入貧困,那就是在夫妻中的一方長期依賴照護的情況下。女權主義經濟學家Masha Madörin談及到了一種”健康災難“,它甚至對於瑞士中上層階層的人都會產生影響。 Madörin認為:”女性其實應該在退休前離婚。“
”如果夫婦一方需要長期照護,那麼另一方就要承擔所有經濟負擔,而且要搭上所有的財產。“而離婚後情況就不同了,在這種情況下,只會搭進去養老金、共同財產和私人儲備中的一半-只有生病一方的錢將用於醫療費用。這也是一個性別問題,因為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女性身上,她們會因為丈夫的照護費用而陷於經濟困境:”一般丈夫年齡要比妻子大,會更早步入老年。“
根據Madörin的說法,目前瑞士國內生產總值的2.3%用於長期照護的費用,這在西歐屬於正常數字。但比如在荷蘭和丹麥,幾乎所有的長期照護費用都由國家承擔。而在瑞士,病人家屬支付的比例最多。 ”與西歐其他國家相比,瑞士是個特例。”Madörin說,病人家屬必須共同承擔費用,或者自己無償擔負照護工作。
身患重病是一種命運的安排,不像稅收優勢或劣勢那樣,可以提前計算。 Madörin不認識任何人為了養老金而離婚,但她知道一些人在長期同居後締結連理,”攜手共度餘生。“
通過數字看不出這類個案的情況,無論是瑞士的離婚還是結婚統計數字,都未顯示出60歲年齡層人群的明顯增多。 30-34歲年齡組人群在瑞士結婚的人最多。
(譯自德文:楊煦冬)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