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信贷崩塌:后果及遗留问题
无论时局如何动荡,瑞士银行都应该是保守、可靠的避风港。然而,瑞银集团(UBS)紧急收购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打破了这一形象,损害了瑞士银行业的信誉。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针对这家“大到不能倒”的银行的戏剧性救援的后果和遗留问题,瑞士资讯swissinfo.ch分析如下:
国际影响
全球都会感受到这家银行轰然倒塌的余震。
收购导致瑞信价值160亿瑞郎(约合1’187亿人民币)的债券减记为零。一位不愿具名的瑞信债券持有者告诉《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该举动“将对瑞士整体金融债务产生长远影响。”
换句话说,投资者将来购买瑞士公司债券会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相关内容
瑞士信贷接受竞争对手瑞银集团30亿瑞郎的收购方案
瑞士政府未经股东投票,强行推动了瑞士信贷的收购方案。就算保守地说,该行为也已经规避了相关法律并损害了瑞士的产权。
瑞士素来的形象是法律严明、政府稳定、政商两界泾渭分明。
被收购之前,瑞士信贷已经在美国面临蒙蔽投资人的指控(多语)。
瑞银集团收购期间,作为瑞信重要股东的沙特国家银行和卡塔尔投资局被排除在外,却始终保持着沉默,未必是好现象。
中东投资者带着数十亿资金入股时,瑞信的股价约为4瑞郎(约合30元人民币)。被收购时,瑞信股票定价为0.76瑞郎(约合5.6元人民币)。
瑞士法律专家Peter V Kunz在接受Tamedia传媒集团采访时说:“从现在起,瑞士的投资者就等着资产在毫无法律依据的前提下被侵吞。之后肯定有打不完的官司。”
收拾残局
宣布收购一家大型企业是一回事,成功完成收购又是另一码事,特别是被收购对象已经深陷泥潭。
“这是一套商业解决方案,而非紧急财政救援,” 瑞士财政部长卡琳·凯勒-苏特(Karin Keller-Sutter)强调。
然而,一旦收购失败,瑞士纳税人就得背起90亿瑞郎(约合668亿人民币)的损失。瑞士央行承诺将发行1000亿瑞郎(约合7’429亿人民币)流动资金,以确保合并后的银行正常运营。
相关内容
瑞士信贷:步步皆错为何故?
瑞银集团董事会主席科尔姆·凯莱赫(Colm Kelleher)表示,此次收购“将进一步巩固瑞士作为全球领先金融中心的地位”,并补充道,该交易也会带来“巨大契机”,“瑞银集团将继续坚如磐石。”
以上将通过剥离瑞信投资银行部门的有毒资产来实现,使其与瑞银“保守的风险文化”相一致。
90亿瑞郎的国家支持将发挥作用,以分担收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损失。
相关内容
从运营层面来看,瑞银集团将面临整合两大银行的零售和投资银行业务,以及财富和资产管理业务,而它完全没有时间为这个巨大工程做准备。
凯莱赫和瑞银集团现任首席执行官拉尔夫·哈默斯(Ralph Hamers)将领导合并后的机构。该机构本质上讲是一个大体量的瑞银集团。
瑞银集团全球员工总数72’600人。但瑞士信贷的50,000名雇员,包括瑞士本地的16’000人,更有可能失去工作。
工会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出台行动计划,以减轻不可避免的裁员带来的痛苦。
瑞士政府已经出面担保,将有序推进瑞信的解散—瑞士银行系统是安全的。但其担保有待付诸实践。
如何走到今天?
2008年金融危机后,如此戏剧性的银行业崩塌本不该发生。
全球范围内的银行都强制囤积储备金以吸收市场冲击。瑞士甚至采用了更为严厉的“瑞士终极版”规则。
显然,这些规定都没能阻止瑞信的失败。瑞士第二大银行与瑞银集团合并而成的庞然大物,“更大”“更不能倒”。
两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总额超过1.6万亿瑞郎(约合12万亿人民币),而瑞士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000亿瑞郎(约合59’480亿人民币)。
瑞信的倒塌被归咎于该行历任经理人的管理不善和贪婪的银行文化。
尽管从技术层面讲,瑞士信贷仍有足够资金支持其运营,但多年来的错误操作和丑闻最终击垮了市场对该品牌的信心。
收购之前,瑞士工会联盟(Swiss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首席经济学家Daniel Lampart对瑞士电视台SRF这样说(英、西班牙):“他们搞砸了,承担了不可控的风险,还花了大把的钱。”
瑞士左翼政党正在领导银行业的进一步改革。
建议包括给金融监管机构更多资金支持,并赋予其更多权利,对违规银行进行罚款。
更严格的提议涉及将公然违规的银行高管送上法庭并投入监狱。
瑞士形象
过去的这个周末,瑞士信贷167年的历史在一场为了力挽狂澜而进行的激烈讨论中,戛然而止。
瑞士失去了最具标识性的品牌之一。1856年,著名的商业领袖阿尔弗雷德·埃舍尔(Alfred Escher)创立了瑞士信贷,为工业增长的黄金时期提供资金。
瑞信的轰然倒下堪比2001年瑞士国家航空公司倒闭(英)带来的冲击。只不过,人们回望瑞士信贷的历史可能不会带着同样的民族情怀。
2008年,瑞士政府也曾被迫拯救瑞银集团,但那只是全球银行业危机中濒临崩溃的许多国际银行之一。
压死瑞士信贷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美国两家银行的相继破产。但这两家银行无论从规模还是重要性上都无法与瑞信相提并论。
这一次,瑞士仅凭一己之力便造成了全球金融系统的大地震。
(译自英文:武建博)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