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金融人士在台灣 :與其當打工族,不如去經營小吃攤
台北市集。瑞士攤主Damien Kaeser在周遭嘈雜喧鬧聲中俐落地配菜、燒烤、收錢。就在8年前,他還遵循著優雅輕奢的著裝規範,端坐在瑞銀辦公桌前與客戶寒暄。對銀行金融人士來說,即便是移居到其他國家,重操舊業並獲得優渥的待遇,也絕非難事。他卻在搬到台灣之後,“淪為”了餐飲業攤主。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在人流熙攘的台北與Kaeser見面之前,他已經幾次三番地通過短信給我打了“預防針” – 同時也成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你別抱太大希望,我可不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成功人士。”
初次見面,我的第一印像是他的手指甲修剪得格外短,沒有藏匿一絲污垢 – 這是餐飲服務業從業者的典型特徵。
我很快明白了他的自嘲。和大多數採訪對像不同,Kaeser顯然並沒有為這次的採訪刻意打扮一番:坐在我對面的他留著滿臉絡腮鬍,隨意套著垮褲、穿著人字拖,煙火氣十足–這也正是他平時擺攤的一身衣著。
昔日的瑞士金融人士,如今的台灣餐飲攤主,在眾多移居海外的瑞士金融人士中,Kaeser顯然是個“異類”。
這位瑞士弗里堡州人即將邁入35歲,7年半前移居台灣。目前300多位瑞士人定居在台灣,其中絕大多數從事商務貿易工作,西裝革履出入辦公大樓。 Kaeser却頗有幾分大隱隱於市的風範,每逢週末,便趕著出攤,售賣現烤出爐的各色地道瑞士小吃。
攤位上是瑞士國菜料理- 馬鈴薯煎餅Rösti,香脆的表皮呈現出金黃色光澤,撒上適量的鹽和胡椒粉;炒香的洋蔥均勻混入紅酒與香料燉煮後,澆一勺作為醬汁;再搭配上一根瑞士盧加諾傳統的Luganighetta香腸。 “我最喜歡看到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排隊長龍,”Kaeser有些得意地說。
誰也想不到,這個打扮毫不起眼的海外瑞士人,精通法、德、英三門語言,擁有歐洲兩家頂尖商學院- 瑞士聖加侖大學和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金融學位,拿過國際投資分析師執照,曾在瑞銀集團UBS實習。
而現如今,Kaeser在環境迥異的異國他鄉重新啟程:他是海外瑞士人,他為自製瑞士香腸代言。
台灣特殊的“企業文化”讓他困惑
2012年3月,因為與台灣女友長期分隔兩地,不堪忍受異地戀之苦,Kaeser從瑞士輾轉遷居台灣。
他給自己起了個頗具本地特色的名字:王偉龍 – 意喻著他將在新的家園魚躍龍門、事業高升。
真正定居下來以後,他嘗試尋求瑞士駐台灣的跨國金融公司提供的招聘職位,卻發現搜索結果寥寥無幾,“我相信和絕大多數國際金融業務分行一樣,瑞士公司更樂意直接從國內直接派遣高級管理人員。”
儘管如此,他還是在一家台灣金融投資公司找到了分析師的工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他最終做了短短兩年半。Kaeser的辭職原因是:“對台灣職場文化水土不服”。
“森嚴的內部等級制讓我喘不過氣;老闆偏愛的’完美員工’,是對他惟命是從、只會點頭稱是的下屬。順從成了一種傳染病,我聽到周圍同事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是!老闆’。”
但老闆不接受“難以管理的員工”直言不諱的質疑和反駁:“那兩年多的工作,我只是被動地執行指令,無法有更多的突破或進展。”
思鄉情切,遠距自學瑞士香腸
辭職後,Kaeser在2017年決定開始學習製作和銷售地道的瑞士香腸。
讓他的“思鄉病”肆意蔓延的,就是味蕾上魂牽夢繞的瑞士香腸。
“我瘋狂想念瑞士的一切香腸!”風靡瑞士德語區的咖哩香腸(德:Currywurst),法語區包含豬肉膠質和茴香籽的日內瓦崙吉奧雷豬肉腸(法: longeole),意大利語區經常盤踞成蚊香狀的Luganighetta香腸……無論台灣擁有多少甜鹹辣酸各色珍饈美味,最讓Kaeser難以忘懷的依然是“舌尖上的故鄉”。
“會吃、懂吃,絕不等於會做得對、做得好。”通過網絡海量搜索,他鎖定了一家在瑞士肉製品加工業業內頗受認可的專業機構- 瑞士肉類專業協會(Schweizer Fleisch-Fachverband SFF)。
這家機構為有意從事肉製品行業的人提供為期2 – 3年的學徒制培訓課程(多語)外部链接。顯然,Kaeser無法搬回瑞士接受如此長時間的培訓。
但他注意到,招生簡章裡也提及:“培訓最重要的因素是貫通性,也就是說,學習的可能性是多樣化、開放式的,任何(肉製品加工業)從業者都能隨時接受繼續教育。”
Kaeser從協會訂購了所有與製作瑞士香腸相關的學徒課程授課書籍和紙質資料,在家裡的廚房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實驗”。
“我覺得在台灣自製瑞士香腸超幸運!因為所有的原材料,在台灣都能很順利地買到。”
從市場到餐飲業電商
憑藉著記憶中的味道和口感,經歷了長達數月的嘗試,瑞士各地特色香腸在Kaeser手中陸續出爐。他走上街巷,支起帳篷,架起機器,點上炭火,開始擺攤。
軟柔的台灣腔糅雜著外國口音,一副外國面孔,洋蔥糅雜著紅酒的飄香四溢,再加上台灣市場上獨一份的瑞士烤腸,吸引了不少覓食的台灣人。首輪“市場擺攤實驗”,“一份100新台幣(約合3.3瑞郎),一天之內,備貨的100多根全部賣光。”
從挑選食材,調製香料醬料到出攤烤製,Kaeser和他的合作夥伴-妻子姐姐的男友–一個做工業設計師的台灣男生統統一手包辦。“這意味著,一個瑞士人,在台灣做起了‘家族生意’,”Kaeser打趣道。
這對瑞士人+台灣人二人組小食攤在台灣各地輾轉,走遍了啤客幫市集、圓山花博花海廣場有趣市集、華山週末市集、福隆貢寮海洋音樂祭……
在台灣早已習慣打一通電話、外賣立即送餐到家的他,此時想到了當地風行的餐飲業速遞銷售模式。他開設了訂餐及配送網站,將其命名為“布夫歐式私房菜”( La Bonne Bouffe)外部链接,“這個法語詞組的含義是好吃的食物和享受美食的生活態度”。從此,他們的出攤頻率減少為每個月兩三次,且僅限客流量最高的週末;其他時間只提供網絡或電話預定配食。
今年9月中秋前夕,Kaeser針對台灣傳統佳節特製了一款“中秋限量超值禮盒”。在距離中秋還有一週時,上千盒包含6種瑞士香腸的禮盒,以1980新台幣(約合66瑞郎)的價格便在網店上被搶購一空。在作坊裡連軸絞肉、調料、打包的Kaeser,疲憊到直接靠在一落禮盒上睡著。
今年10月底,Kaeser的第一家瑞士香腸快餐店,在台北市中心開業迎客。實體店裡也將新增享有“瑞士國腸”美譽、短肥Q彈的思華力腸(德:Cervelat;法: cervelas),沃州傳統特產豬肉+甘藍灌腸(saucisson vaudois),以及多款經典的瑞士肉乾製品。
飲食習慣,台灣人更健康
就像國外中餐館裡的“改良版”左宗棠雞、李鴻章雜菜、糖醋里肌、檸檬雞……雖然被華人吐槽斥為“假中餐”,卻頗受外國食客青睞。 Kaeser也嘗試找到瑞士傳統和台灣口味的平衡點:“我的銷售目標可不是住在台灣的瑞士人,我得根據台灣人的口味做出改變。”
Kaeser妻子的職業是空姐,常年往來於歐洲和台灣航線,也因此會特意去搜羅品嚐瑞士、德國的各類香腸,拿原產貨和丈夫的手藝作比較。 “她抱怨,絕大多數瑞士和德國的菜餚-包括香腸-鹹到吃不下去。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亞洲遊客在當地點餐吃飯會留下大量剩菜剩飯,不是故意浪費,而是鹹得實在嚥不下去。”
妻子的描述,讓Kaeser開始對自製香腸進行“改良”。他根據台灣人近年來偏愛少甜、少鹽的飲食習慣,來調整香腸原料配比中鹽的添加分量以及調味醬中的糖分。 “從飲食習慣來看,台灣人要比瑞士人吃得更健康。”Kaeser總結道。而最終在市場的反應及回饋中,Kaeser驕傲的說“我想我們的確找到了符合台灣口味,又不失傳統美味的平衡點。”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