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人工造雪助力奥运会与高山滑雪场运转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高山滑雪场滑降雪道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高山滑雪场滑降雪道 Fabrice Coffrini / AFP

北京冬奥会使用的人工造雪因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发了诸多议论。然而,人工造雪对于维持瑞士和世界各地许多滑雪场的正常运转是不可或缺的。以下信息就是针对主要疑问的解答。

今年的冬奥会将是历史上第一个“绿色”和实现净零排放的奥运会:这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组委会的承诺。根据这一承诺,冬奥会所有设施将由100%的可再生能源提供动力。

然而,一些环境保护协会以及高山滑雪项目的观众,仍然对这一届由中国主办的冬季奥运会是否能真正地实现可持续性提出了质疑。如果说瑞士选手贝亚特·费乌兹(Beat Feuz)、拉拉·古特-贝赫拉米(Lara Gut-Behrami)和马尔科·奥德马特(Marco Odermatt)能够在比赛中赢得金牌(意),那么就不得不归功于距离北京约80公里的延庆滑雪场所使用的200台人工造雪炮。没有人造雪,就没有冬奥会。

人工雪是如何制造的?

人工造雪炮将水与压缩空气混合,以液滴形式喷洒,在其与空气接触后,水滴在落地前就能够变成冰晶。如今被大量使用的人工造雪炮,在温度略低于零度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在温度更高的情况下,则会使用到化学添加剂,来促进水的结晶。

人工造雪炮
上瓦尔登州(Obwalden)铁力士山(Titlis)滑雪场的人工造雪炮 © Keystone / Alexandra Wey

人工雪和天然雪之间有什么区别?

两者都完全由空气和水组成,它们形成的原理也是一样的。然而,由于下降高度较低,人工雪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颗粒”结构,而不是天然雪的六角星结构,而且人工雪片的密度较大。人工雪融化得更慢,使滑行表面更硬、更冰,因此在人工雪道上的滑行速度也更快。

奥运会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人工雪的?

1980年的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第一次使用人造雪。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上,大约80%的雪是人造的。2018年在韩国平昌,这个比例超过了90%。今年的北京冬奥会是第一次完全使用人造雪。

阿尔卑斯山使用了多少人造雪?

联邦森林、雪与景观研究所的法比安·沃夫斯皮尔格(Fabian Wolfsperger)表示,由于全球变暖和降雪量的减少,大多数瑞士滑雪胜地(意)已经离不开人工造雪。

在瑞士,人工造雪从1978年开始投入使用。格劳宾登州的萨沃宁是最早使用人工雪的滑雪胜地之一。

根据瑞士索道协会的数据,在2020-2021年的冬季,瑞士阿尔卑斯山53%的滑雪场由人工造雪覆盖。意大利(南提洛)和奥地利的人工雪比例更高,而德国(巴伐利亚)和法国使用人工雪的面积相对较小。

外部内容

制造人工雪需要多少水?

生产两立方米的人造雪需要大约一立方米的水,即一千升水。斯特拉斯堡大学水文学教授卡门·德·容(Carmen de Jong)预计,2022年北京将需要使用约25亿升水来满足人工造雪的需求。卡门·德·容告诉英国《卫报》(英)外部链接,在一个以干旱著称的区域主办冬奥赛事,而且那里几乎没有天然雪,是“不负责任的”。

根据非政府组织“中国水资源危机”的说法,张家口地区,即赛事大多数滑雪和单板滑雪活动的举办地,正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压力。在过去40年里,那里的冬季平均降水量为7.9毫米,比海拔1500米左右的瑞士小镇达沃斯的降水量少9倍。

纳沙泰尔大学(Université de Neuchâtel)与联邦森林、雪和景观研究所的气候学家马丁·雷贝特斯(Martine Rebetez)指出,用水量并不是唯一的相关因素。还必须考虑到当地人民的各种需求,以及对自然、农业和人类系统的影响。他向在线网站Heidi.news解释说,在瑞士,除了少数情况以外,我们很幸运,全年都有足够的降水量,不必解决用水纠纷。“然而,在干旱地区,情况就不同了。”

人工造雪对环境有什么其他影响?

雷贝特兹补充说,安装在地下的雪炮的水管也是一个问题。挖掘工作造成了土壤侵蚀,并干扰了下游的水道和水源。

用于促进在较高温度下形成雪的化学添加剂,对动物和植物群也会产生有害影响。一些国家,比如奥地利和法国,禁止使用这些化学添加剂。瑞士索道协会表示,瑞士尽管有个别州在严格条件下授权使用化学添加剂,但实际上已不再使用。

另外,还需要考虑电能消耗的问题。生产一立方米的人造雪需要1-3千瓦时的电量。相比而言,1千瓦时大约是一台电视机开7个小时的能耗。

阿尔卑斯山国际委员会计算(意)外部链接出,为整个阿尔卑斯山地区造雪所需的能源消耗为600亿瓦时(GWh),相当于13万个四口之家一年的电力需求。

由于技术的发展,现在人工造雪系统的耗电量比15年前减少了约30%。一些系统甚至可以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工作。

(译自意大利语:瑞士资讯中文部)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