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蒸汽機:瑞士信貸銀行終“氣絕”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的歷史印證了瑞士金融中心自我形象的演變:最初是在藉著銀行保密法從資本外逃中獲利的低調銀行家,後來成為無懼風險的投資銀行家。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早在20世紀80年代,人們會相信:瑞士是屬於瑞士信貸機構(Schweizerischen Kreditanstalt,SKA,瑞士信貸銀行前身)的。成千上萬的瑞士兒童都帶過印有SKA標誌的帽子。僅在1977年,就有80萬頂帽子被分發出去。這種受人喜愛的贈品一直生產至1993年。
2022年秋天,有人嘲笑說,與其投資瑞信股票,不如去買這些至今仍在網上有售的帽子。事實證明,這句玩笑話不無道理:懷舊情緒下,推廣品帽子的價格有可能抬升;而瑞信股票價格卻已跌至谷底。瑞銀集團日前已接手瑞信“殘餘”。
相关内容
瑞士信贷接受竞争对手瑞银集团30亿瑞郎的收购方案
請針對此話題加入我們的討論:
相关内容
對創辦時期的懷念
瑞信的歷史源於 “瑞士工業力量”(“Unternehmen ‘Schweiz’”- 瑞士大文豪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發明的詞彙)神話般且英雄化的開端。當時正值19世紀瑞士的工業創始時代,阿爾卑斯小山國在這一時期從窮鄉僻壤崛起為經濟強國。瑞士信貸機構由阿爾弗雷德·埃舍爾(Alfred Escher)創立,這也是一位強者,一位至今仍被許多人敬仰的實業家。
相关内容
那时瑞士有位“国王”
阿爾弗雷德·埃舍爾的雕像立在蘇黎世火車站前,雕像下的吐水青銅龍至今仍在提醒著世人,埃舍爾曾將河水改道拉直;雕塑的另一個寓意是:他是聖哥達隧道的幕後推手。埃舍爾修建的瑞士東北線鐵路延綿數百公里,是瑞士鐵路的基石。
這一切壯舉背後的金融力量便是由埃舍爾與其他工業家在1856年建立的瑞士信貸機構(Schweizerische Kreditanstalt)。作為 “信貸蒸汽引擎 “,瑞信為埃舍爾提供了擴大鐵路網絡所需的資金。瑞信作為瑞士最早建立的大銀行之一,具備為國家工業化提供巨額貸款的能力。
1870年,瑞士信貸機構急速擴張,在紐約和維也納開設了分行。在瑞士,其業務則集中於蘇黎世:從1876年開始,瑞信主要辦公地址遷至蘇黎世閱兵廣場(Paradeplatz);如今,這裡依然是毋庸置疑的、瑞士銀行業的地標。1897年,瑞士銀行公司(Schweizerische Bankverein,1998年和瑞士聯合銀行- Schweizerischen Bankgesellschaft-合併為瑞銀集團UBS)也落戶於此。就在當下,閱兵廣場上大銀行間的角逐以瑞銀對瑞信的收購而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資本外逃促成了瑞士銀行業的飛速發展。二戰期間,瑞士信貸機構(SKA)和其他瑞士銀行一樣,與納粹分子交易,在知情的情況下為後者存儲掠奪來的黃金。
醜聞纏身的“不倒翁”
二戰後,該公司繼續“無縫上升”:1945年,瑞士信貸機構(SKA)管理著39億瑞郎的證券,到了1970年,其證券額已高達470億。該銀行用各種外國貨幣進行交易,甚至在提契諾州擁有自己的黃金精煉廠。儘管在銀行保密法的庇護下,世界各國的資金源源湧來,但瑞士信貸卻一直避免在國外冒險擴張。
瑞信一直存在於瑞士銀行公司(Schweizerische Bankverein)和瑞士聯合銀行(Schweizerischen Bankgesellschaft)的影子中。瑞信的“不顯山不露水”也源於其“一本正經、缺乏創新精神”的名聲。
著名的宣傳品毛線帽正是瑞士信貸發起宣傳戰,力求改變形象的行動之一-該行期待以此贏得小額儲蓄顧客和瑞士民眾的心。銀行展開更加開誠佈公的交流,向小儲蓄者示好。從20世紀70年代起,還專門為年輕人群體設立了特別的儲蓄帳戶服務。
但在1977年,”基亞索醜聞 “給瑞士信貸機構帶來巨大震動。 20世紀60年代,瑞士信貸的三名高管(包括基亞索分行的副經理)在管理層不知情的情況下,在列支敦士登成立空殼公司,並通過這一偽裝的金融工具從富裕的意大利人那裡吸收了總額超過20億瑞郎的未申報資金,且進行了失敗的投資。瑞士信貸機構因此事件遭到洗錢指控,也因管理不力而備受指責。
但瑞士信貸反應及時:管理階層數人撤職。而其保護形象的最重要手段是大力推進公關攻勢,通過帽子宣傳和無所不在的體育贊助,讓公眾相信瑞士信貸是值得信賴的。 “SKA為所有人服務 “成為銀行的新宣傳口號。
2022年公佈的《瑞士秘密》(Swiss Secrets)報告揭露出了這一口號的矛盾性:該銀行在打出“親民牌”的同時繼續密切參與全球資產隱匿業務。據說該銀行的客戶甚至包括黑手黨。
1977年的這場危機-就像《新蘇黎世報》(NZZ)當年所報導的那樣-被詮釋為“該機構力量的象徵”。但是瑞信“能挺過每一次危機”的“不倒翁”聲譽終於隨著當前瑞銀集團的收購而坍塌。
銀行家們的崛起
但1977年的危機給瑞士信貸機構造成14億瑞郎的慘痛損失,這可不是靠派發宣傳商品改善形象和吸引小額儲蓄存款就能彌補的。 1978年,瑞士信貸機構開設投資銀行,瑞士信貸控股公司(CS Holding)作為瑞士信貸機構的姐妹公司成立,以收購工業公司的股份。
1988年,這家控股公司接管了第一波士頓公司(First Boston),後者在20世紀80年代投資銀行業務蓬勃發展時期以行事大膽出名。這次收購花了瑞士信貸200多億瑞郎資金:額度是當年瑞士企業收購項目從未達到過的量級。
1997年,瑞士信貸控股公司成為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這一次,瑞信領先於其蘇黎世閱兵廣場的“鄰居對手”:1998年,瑞士聯合銀行(Schweizerischen Bankgesellschaft)和瑞士銀行公司(Schweizerische Bankverein)合併成了瑞銀集團(UBS)。瑞銀、瑞信兩家大銀行都在努力擴張。
20世紀90年代,銀行業開始整合。直到20世紀90年代,瑞士仍有495家銀行,但到2020年,該數字已降到243家。瑞士信貸集團開始了收購狂潮,併購了瑞士Leu銀行、人民銀行(Volksbank)和新阿爾高銀行(Neue Aargauer Bank)。
2000年底,瑞士信貸在全球範圍內僱有約80’000名員工,其中28’000人為瑞士本土僱員。是年年底,瑞信股價將近100瑞郎,銀行利潤為57億瑞郎。
閱兵廣場上的對決
在20世紀90年代的重組過程中,”瑞士信貸機構 “(Schweizerischen Kreditanstalt)這一名稱不復存在。隨著國際化的加強,企業文化悄然轉變-低調管理世界各地各類資金的傳統金融家(Banquier)變身為更愛風險的 “銀行家 “(Banker)。
這一轉變也反映在薪酬上。本世紀初,銀行曾出現短暫但嚴重的衰退- 2萬個工作流失,股價跌破20瑞郎。儘管如此,其員工紅利仍在不斷冒升。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瑞信在卡達投資者的幫助下得以堅持下來- 該行拒絕了國家援助,而瑞銀則不得不通過聯邦委員會(瑞士政府)的救援措施才得以倖存。這給人們留下鮮明的印象:瑞信贏得了“閱兵廣場上的角逐”,得了最高分。但是,在接下來的數年中,籠罩著這家大銀行的烏雲從未曾消失。
相关内容
瑞士信贷涉嫌不法:腐败官员和犯罪分子持有其账户
瑞士信貸採取更為冒險的策略,降低了股權比例-與此同時,該行因驚人的高薪和獎金屢屢登上新聞頭條。 2014年,瑞信銀行家因逃稅而在美國受審-該行不得不支付巨額罰款。
2020年,瑞信被指控因為擔心內部一位明星銀行家投奔其競爭對手瑞銀,而對其進行跟踪。銀行董事會因此受到批評。 2021年,Greensill金融公司破產,Archegos基金爆倉,給瑞信資產負債表撕開10億美元的缺口。
相关内容
瑞士信贷:步步皆错为何故?
去年年底,沙烏地國家銀行成為瑞信的主要股東。但這次,中東資金的“解救行動”毫無成效。
從今往後,人們在蘇黎世閱兵廣場上抬頭望去,只能看見一個銀行的名字:瑞銀。而瑞信,則將只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之中。
(編譯自德語:郭倢)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