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流感与往年不同,似乎形成了国际化趋势,北美的流感以A型为主,欧洲B型多于A型,中国主要传播的是B型流感。在瑞士,很多人也未能幸免,被流感留在了床上。尤其是瑞士法语区和意大利语地区更是流感猖獗,四岁以下儿童是最易感染人群。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及通讯社,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及通讯社
自圣诞节开始,流感开始在瑞士肆虐,感冒的人数仍在持续增加。过去的一周,医药系统记录的数字中,每1000名就医的人中有44.4人是因为感冒。这相当于10万人中的365例,而前一周的这一数字尚为331例。
最严重的是四岁以下儿童,每10万人中就有488人感染流感;之后是65岁以上老人和15-29岁青少年,分别是每10万人中379和370例,而全球大流行病的下限值是每10万人中68人,瑞士的流感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一下限。
瑞士的流感在各地扩散,阿尔高州、索洛图恩州、两个巴塞尔半州及瑞士中部地区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而且患病人数还在增加。瑞士其他地区的数字保持稳定。
瑞士东部内、外阿彭策尔、格拉鲁斯、圣加仑、沙夫豪森、图尔高和苏黎世各州是流感数字相对较少的地区。
相关内容
约68000名乌克兰难民生活在瑞士
此内容发布于
自俄乌战争爆发三年以来,约6.8万名乌克兰难民目前以S类保护身份在瑞士居住。
更多阅览 约68000名乌克兰难民生活在瑞士
相关内容
瑞银是核武器制造商的主要非美国投资者之一
此内容发布于
一份最新报告显示,资助主要核武器制造商的金融机构数量正在减少,但瑞士的瑞银集团(UBS)却是该产业全球前30大投资者之一。
更多阅览 瑞银是核武器制造商的主要非美国投资者之一
相关内容
瑞士器官移植:心脏体外存活时间新纪录
此内容发布于
近日瑞士一家医院为一名患者成功完成心脏移植手术。但此次手术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这家医院在成功让这颗心脏体在外存活了长达12个小时,创下了欧洲纪录。
更多阅览 瑞士器官移植:心脏体外存活时间新纪录
相关内容
瑞士政府寻求更大的武器出口自主权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议会即将就一项关于放宽武器出口授权的法律修正案进行表决,以决定政府是否应在特殊情况下获得更大的决策空间。
更多阅览 瑞士政府寻求更大的武器出口自主权
相关内容
游客交通罚单不缴?瑞士政府考虑国际追责措施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面临外国游客不缴停车罚款及其他交通违法罚款的问题,近日瑞士政府已同意对此展开调查,并考虑采取应对措施。
更多阅览 游客交通罚单不缴?瑞士政府考虑国际追责措施
相关内容
规划子女未来财富:瑞士家长信赖储蓄,而非投资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的家长多有为子女存钱的习惯,而他们主要选择开设储蓄账户的方式。
更多阅览 规划子女未来财富:瑞士家长信赖储蓄,而非投资
相关内容
“100%可回收”成空话,On昂跑公司被指虚假环保宣传
此内容发布于
近日瑞士法语区消费者事务办公室对运动品牌On昂跑提起法律诉讼,指控该品牌涉嫌“环保洗绿”(greenwashing)。但On昂跑公司坚决否认相关指控。
更多阅览 “100%可回收”成空话,On昂跑公司被指虚假环保宣传
相关内容
中国外交部否认瑞士关于藏人与维吾尔人的报告
此内容发布于
中国外交部周四(2月13日)否认了瑞士政府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称中国正在打压生活在瑞士的藏族和维吾尔族群体。中国外交部表示,这份报告的内容纯属“错误信息”。
更多阅览 中国外交部否认瑞士关于藏人与维吾尔人的报告
相关内容
瑞士政府报告:藏人和维吾尔人或被中国施压监视同胞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政府周三(2月1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生活在瑞士的藏族和维吾尔族群体可能正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中方鼓励他们暗中监视同胞并收集情报。
更多阅览 瑞士政府报告:藏人和维吾尔人或被中国施压监视同胞
相关内容
移民问题引发分裂,瑞士社会凝聚力受挑战
此内容发布于
根据索托莫研究所(Sotomo)的一项调研,三分之二的瑞士人认为国内的社会凝聚力“较弱”,甚至有83%的受访者感到社群意识正在下降。
更多阅览 移民问题引发分裂,瑞士社会凝聚力受挑战
阅读更多
相关内容
强制接种疫苗在瑞士引发”口水战”
此内容发布于
国际范围的众多交流与极大的流动性,导致了都市化不断壮大以及气候变迁:过去十年间,生活状况的改变扩大并加速了传染…
更多阅览 强制接种疫苗在瑞士引发”口水战”
相关内容
流感药物达菲:花钱不治病?
此内容发布于
号称能将人类从流感疫情中拯救出来的神药并不比阿司匹林强到哪儿去?上个月,一项大型国际调查的结果如是证明。流感药品 “达菲”(Tamiflu,又译作特敏福)的个案很不一般,因为它涉及的金额极为高昂;而同时,该事件也很寻常,因为它折射出的、制药商和医生的关系其实早已不是秘密。
更多阅览 流感药物达菲:花钱不治病?
相关内容
“埃博拉病毒是21世纪的健康大敌”
此内容发布于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和传染病部门主任,Sylvie Briand肩负着协调全球抵御埃博拉病毒战役的重任。世卫组织能否在未来几个月内阻止埃博拉病毒的扩散,对此她信心满满。Briand同时还指出,目前的埃博拉危机让人警醒于一个事实:面对病毒,人类是多么的脆弱。
这次埃博拉疫情的严重性史无前例。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大楼的地下室里,十几位专家每天联合攻关,期望找出对付埃博拉病毒的办法,而领导专家防疫工作组的就是Sylvie Briand。对于联合国机构面对疫情反应欠佳的批评,她予以了回击。
瑞士也投入抵御埃博拉的战役
瑞士首次设立了国家协调平台,以准备投入抵御埃博拉病毒的战役。 埃博拉病毒被联合国安理会视作“对国际安全与和平的威胁”。
瑞士联邦卫生局任命的专责小组由各州医生及12家州立医院组成。联邦政府的职责则在于:发现染病患者后,协调不同医疗机构的合作 。
与此同时,联邦卫生局对于居住于瑞士的病源国侨民也展开了疾病预防的工作。8月中,卫生局向上千名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的侨民发出信函,提醒他们回国期间的注意事项。对于国内亲友赴瑞探访,信中也注明了相关的医疗建议。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埃博拉已经造成西非4000多人死亡。但最坏情况的是不是还没到来?
Sylvie Briand:目前很难预测。在某些地区病毒的传播开始放缓,流行曲线开始走低。但同时,病毒开始在城市蔓延,这是最难控制的。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您最近提到一个字眼:与病毒展开的一场“战役”。这种严峻的措辞是否正反映了当前的形势?
S.B.:确实是。埃博拉不是无害的病毒,完全不能和普通的传染病相提并论。这个无形却又不断扩张的敌人正在引起大众的恐慌。尽管任务艰巨,我们还是希望能打个胜仗。
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我坚信我们很快就能找到一种抗病毒的药物或疫苗,能够治疗染病患者。我们当然不能绝对阻断这种疾病的传播,但我们至少可以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瑞士资讯swissinfo.ch:这些治疗措施什么时候可以得到应用?
S.B.:经验证,一些已经在应用的、对流感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对埃博拉也有作用。这类抗埃博拉的治疗方法,再过几个月就可应用于临床。其他的专用药正在实验中,其中有些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有效。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着重于在健康的志愿者身上试用该药,以确定药物可能造成的毒性风险。
疫苗也在研制中。这需要更长的时间,但也是几个月内的事情。困难在于对有疫情的国家生产出剂量足够的疫苗。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埃博拉不是新疾病,在最近的30年内,它已经爆发了多次疫情。这一次疫情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S.B.: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也就是说,它可以从动物传染给人类。但是这种传播目前来说还不多见,而且大多发生在偏远地区。人们在肢解和食用丛林肉时染上病毒。疫灾一般局限在热带雨林的小村庄。像目前这样,在大城市中出现疫情的情况,还是第一次,病毒大幅扩散的可能性比以往大了很多。目前,已有三个国家出现疫情,这给我们反疫灾的工作加大了难度。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世界卫生组织是不是没能及时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
S.B.:不是这样的,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白这次疫灾的严重,我们没有轻视它。但确实,疫情的扩散范围很快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能力,我们不得不向其他联合国机构和合作伙伴寻求帮助。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从2013年11月“零号病人”(第一位染病病人)出现,到后来国际展开联合抗疫灾的几个月间,世卫组织一直让几个非政府组织独自应对局势,这是怎么回事?
S.B.:这次埃博拉疫情2014年3月才得到正式确认,因为最早的几次检疫结果都认为是霍乱病毒。疫情确立的延后影响了对病毒的控制。不过,疫情一得到确认我们就立即启动了相应的应对机制。世界卫生组织通常不直接参与对病人的临床治疗。我们的职责是护卫全球的健康安全,带动病源国家的各个邻国共同采取行动,以避免病毒的扩散。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国际社会的回应是否足够积极呢?
S.B.:如果我们想更迅速的打下这场战役,则需要动员起更大范畴的合作。这场疫灾爆发后,目前的卫生体系显露出它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在每10万居民只有一名医生的特别贫困的国家。已经有400多名医务工作者因此而失去了生命,整个医护系统变得更为脆弱。
瑞士预计向西非派遣90名士兵
10月15日,应联合国的要求,瑞士政府同意派出90名士兵前往西非,参与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战役。两到三架军用直升机和90名士兵将奔赴疫灾重地。他们的职责是运送人道主义和医务工作者前往偏僻地区,不会负责病人的运送工作。同时,瑞士联邦已经为“反埃博拉”战役提供了9百万瑞郎的资助。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在您看来,目前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所面临的健康危机是前所未有的吗?
S.B.:我想是的,在这些国家经常会发生灾难性的疫情,但这次危机还引发了社会和经济上的后果。那里的社会支柱在这一无形敌人的攻击下一个个坍塌。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最近几个星期,随着西班牙和美国相继发现病例,西方国家也显露出对埃博拉的恐惧。这会不会演变成一场心理危机?
S.B.:医疗体系完善的国家在反病毒战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可以控制住所有的病毒传播途径,不会发生“爆炸式”的疫情。但是,恐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在那些可能接触到埃博拉病人的医疗人员中。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欧洲国家的政府希望提高边境上的检验。这是个好办法吗?
S.B.:边检能够减少阳性病例处境,并保证给病人提供更及时的治疗。这些措施同样可以加强公民的防病意识,让他们知道这种传染病一直存在。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制造恐慌,而是向公众强调,我们的身体并非“坚不可摧”。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疟疾、肺结核或艾滋等其他疾病,每年都让全世界几百万人失去生命。未来几个月,国际社会是否会过度专注于埃博拉病毒的防治,而忽略了其他疾病?
S.B.:不会,这不意味着我们会忽视您所提及的这些“其他疾病”。30年前,当艾滋病毒携带者及艾滋病出现时,人们也有过同样的担忧。从目前数字来看,全世界3000万人死于这一疾病。死亡率不是我们判断情势的唯一参考,我们还要看到疾病带来的实际风险。埃博拉是一个致命力极强的病毒,我们应该想尽办法阻止它的继续传播。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从这次埃博拉疫灾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呢?
S.B.:通过疫苗和提高生活水平,我们避免了鼠疫或霍乱这些上几个世纪经常袭扰我们的疫灾。但不能忘记的是,我们依然要同微生物“打交道”,它们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无处不在。
病毒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巨大挑战。在20世纪,病菌是健康的主要威胁。而随着抗生素的发现,大部分病菌性疾病都得到了抑制。也正因如此,大量投资科研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造出对抗新病毒的药物和疫苗。
更多阅览 “埃博拉病毒是21世纪的健康大敌”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