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的购买欲为毁林推波助澜
清晨喝上一杯咖啡;下午吃点儿巧克力作为零食;晚餐再享用一块牛排:这些都推动了热带地区的毁林行为。包括瑞士在内的富裕国家进口的农产品与森林产品需求上扬,大面积的森林也因此正在走向消亡。而森林对于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可谓至关重要。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人们轻而易举去指责那些砍伐森林的国家、农民与林务员,希望能借此叫停毁林现象,然而,当地毁林只是为了迎合全球市场需求而已。我们购买他们的大豆加工汉堡或为三文鱼提供饲料,采购他们的棕榈油作为生产口红的成分。”挪威科技大学(NTNU)的研究人员Daniel Moran在“碳简报”(Carbon Brief)网站上肯定地表示。
就在包括瑞士在内的多个发达国家的森林面积不断拓展之时,南半球的毁林现象却无休无止、甚至愈演愈烈。自相矛盾的是,自2014年以来,热带雨林遭到砍伐的现象日趋严重,而恰恰在那一年,十几个国家的政府、企业以及民间组织都投身到减少毁林行动中。消失的森林中一半以上都要归因于农产品交易,大多数土地用途转换导致的砍伐森林,都违反了当地国家的法律和规章。
每年上百万公顷森林遭到砍伐
与全球森林监察(Global Forest Watch)合作的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仅2020年,热带地区就有122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摧毁,其中有420万公顷林木为原始森林,这一流失量相当于瑞士整个国家的国土面积。而众所周知的是,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对于吸收二氧化碳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尤其重要。与2019年相比,2020年世界毁林面积足足增长了12%。
原始森林面积流失最大的国家当属巴西,刚果民主共和国和玻利维亚则紧随其后。
上世纪90年代,从全球范围来看,大型企业与土地所有者在森林砍伐上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森林与农场基金” (Forest and Farm Facility)负责人David Kaimowitz指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简称粮农组织)提出的一项动议,为林业和农业生产者组织提供了援助。全球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资讯网站Mongabay的这位专家也证实,目前日益增长的毁林现象,则应归因于棕榈油、大豆和牛肉等原材料数量过于有限。
《自然》(Nature)杂志刊登的最近一项研究结果也佐证了这一点。根据该研究所述,森林遭到砍伐的原因,也与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于食品的选择与烹饪习惯密不可分。
人均毁掉四棵树
如何你生活在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七国集团(G7,也译为“七大工业国集团”,包括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你实际上就要为世界其他地区每年消失的3.9棵树木负责,《自然》杂志的研究指出。
举个例子,德国的可可消费“对于科特迪瓦以及加纳的森林构成了很大威胁。”该研究的主要作者Nguyen Tien Hoang强调。坦桑尼亚海岸的毁林现象,与日本对于芝麻与棉花等农业产品的需求有直接关系;而美国消费的水果和坚果,对危地马拉的森林造成了威胁;意大利对咖啡的需求,也导致越南的森林遭到大量砍伐。
“富国的商品需求使得毁林现象愈演愈烈,”日本京都(Kyoto)人类自然研究所的Nguyen Tien Hoang肯定地表示。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另一项分析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2017年,欧盟进口商品造成了全球16%的森林遭到砍伐,直接导致20.3万公顷热带雨林的消失。排在欧盟前面的只有中国(24%),美国(7%)与日本(5%)带来的影响较小。
在欧洲国家中,对环境造成最严重影响的有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然而按人均来看,荷兰的人均毁林率最高。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分析显示,从采矿到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森林产业,尽管毁林因素多种多样,但归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却在于农产品交易,砍伐森林实际上是为了腾挪土地来种植农产品以及饲养牲畜。流失的热带雨林中有80%仅是为了生产六种原材料。
瑞士进口商品带来的影响“令人唏嘘不已”
瑞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瑞士人口只占全球人口总数的0.1%,但世界自然基金会强调指出,瑞士生产的可可和咖啡(多语)却分别占据世界总产量的3%与2%。
瑞士约1/4的生态足迹主要位于毁林风险高或者极高的国家,而研究指出,那些地区通常官方监管不力,或者是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空白。
“瑞士进口原材料对全球森林砍伐所造成的影响令人唏嘘不已。”环保组织的原材料专家Romain Deveze证实。
非政府组织(NGO)“公共之眼”(Public Eye)的Silvie Lang认为,瑞士肩负的责任远远超出了其进口量,“瑞士是全球农产品贸易的主要中心,也是该领域众多跨国企业的总部所在地:1/3的咖啡豆或者可可种子都由瑞士商家展开洽谈。”她向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解释说。
产品更多透明性和可追溯性
为了减少与国际商品贸易相关的森林砍伐,就必须审查原材料的采购链,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坚持说,他们要求尽最大力度对产品进行追踪。
追溯产品来源地的这一试点性反毁林项目由巴西于2020年发起,一些从事大豆贸易的主要跨国公司也加入其中。然而,从头至尾来追踪产品的来源地却远非易事。
“公共之眼”组织工作的Silvie Lang也希望商品交易拥有更大透明度和可溯源性。“消费者、政府甚至同样的公司有时也不知道采购的商品究竟来自何方。”她指出。这位农产品原材料专家坚持认为,发达国家需要制订更为严格的立法来打击毁林现象,从而保护产品生产国的劳动者权益与环境。
欧盟目前正在讨论禁止从存在非法采伐的地区进口原材料产品-具有该意义的遏制森林砍伐的一项法律草案将于今年夏季被公布。瑞士也有一条首先基于自愿与对话的“软性”规章,Silvie Lang解释道:“不过瑞士并不存在相应的法律来禁止人们饮用来自非法毁林地区的咖啡。”
无视规章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2020年11月,一项关于“企业负起责任-保护人类与环境”的人民动议-要求瑞士企业尊重人权并且在国外从事生产时也要遵守国际环境标准-未能闯过公投大关(多语):尽管大多数选民都投了赞同票,但是大多数州都否决了该项动议,动议的失败却为瑞士国会提出的一项间接反提案的生效开辟了道路。
磋商截止到7月14日的反提案比原动议和缓,内容中没有引入新标准,但是却提出了从杜绝雇佣童工到避免在冲突地区采矿等新义务。“反提案明显不足,应尽的义务并未受到监管,无视这些政策也不会承担任何后果。”Silvie Lang指出。
这位瑞士人坚持认为,瑞士必须制订清晰并且具有约束力的规章,从而确保其企业在南半球国家不会污染或者破坏环境。否则,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如果立法薄弱,“瑞士将再一次瞠乎其后,远远落后于人”。
(译自意大利语:薛伟中)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