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住高楼成为新时尚
昔日住高层公寓曾颇招人蔑视-住得越高,社会地位越低。但如今住高层已经从耻辱柱上走下来,瑞士全国各地正在兴起修建高层豪华住宅楼的风气。
上世纪50-70年代期间,修建高层建筑的方式屡遭批评。1967年,瑞士德语区电视台SRF拍摄的一部反映苏黎世Lochergut高层住宅楼(德)外部链接的纪录片,将其描述为“毫无个性”、“狭窄不堪”。
这档节目的评论抨击这种建造方式“无人道可言”,形式“单调乏味”,又补充说,“你几乎会忘记这里还住着儿童”。
实际上住Lochergut大楼较高楼层的家庭不方便使用楼下的儿童游戏场地。这个报导还说,除非家长亲自下楼看孩子玩,作父母的很难同时做几件事。
瑞士著名作家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最初很愿意住高层,但他在这幢公寓大楼里住了没多久,就下结论说自己对住这儿感到不舒服,他写道:“这里没有人与人的接触。”《新苏黎世报(德)》外部链接(NZZ)在这幢楼里发生的谋杀案见报后写道:“我认为那不是我,而是这座楼的情况造成的。”
普遍性的健康与社会问题
对这类建筑的批评之声并非仅限于瑞士。2013年,《欧洲流行病学杂志(英)外部链接》(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发表的一篇报告估计,每六座欧洲住宅当中,就有一座位于高层建筑里,其中居住的人口约为3600万人。这些高层建筑多修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如今它们大都年久失修。
这些高层主要建在贫困区域,它们被认为对社区的社会经济健康带来有害影响。建造于造楼热潮期的许多高层建筑,当时都在较低楼层提供了廉租房。调研发现,上世纪70年代有些建筑师甚至宣称,“有大量证据显示,高层建筑会使人发疯”。
住得越高,砸钱却多
但这种情况已逐渐发生了变化。今天在瑞士城市地区,新的趋势正在形成,建造的高层住宅楼也越来越多。住进高层公寓楼倍受双收入、无子女夫妇的青睐。对那些花得起钱的人来说,建在好地段、看得到都市风景线的公寓尤其受欢迎。
苏黎世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院(GTA)院长劳伦特·施塔尔德(Laurent Stalder)解释说,原因之一在于“高层建筑是一个时代之趣味的写照。高层建筑如今反映了企业价值,例如苏黎世的Mobimo大厦”,这是座顶部9层建有豪华公寓供出售的酒店大厦,类似的还有巴塞尔的罗氏大厦(Roche Tower),是制药集团罗氏(Hoffmann-La Roche)的总部所在地。
曾被人认为不健康、反社会的生活方式,现在似乎成了富有与健康的象征。如今在苏黎世(英)外部链接建公寓,每平方米的造价约为3395瑞郎(约合2.2万元人民币),令苏黎世成了继纽约和旧金山之后第三昂贵的城市。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