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外国游客,瑞士旅游业元气不足
在新冠病毒危机的严重冲击之下,瑞士旅游从业者竞相发挥想象力,以求得本土游客今夏的光顾。但这不足以弥补外国游客的缺失。估计近几年内,瑞士旅游业都无法恢复以往的常态。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日本游客在海拔3581米的少女峰拍照;印度家庭乘坐蒙特勒-伯尔尼高原线路的全景火车观光;北美登山者们提着登山绳和岩钉走在采尔马特的街道上;在卢塞恩天鹅广场上的表店前,成群结对的中国游客走下旅游大巴。今年夏天,瑞士不再会出现这样的景象。
随着世界各地国家边境的关闭以及大部分空中交通的中断,旅游业正遭受着新冠危机的强烈冲击。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数据显示,由于受病毒大流行的影响,今年全球国际游客总量可能会下降60%至80%。自从20世纪50年代有调查统计以来,这种幅度的下跌史无前例。
瑞士旅游业也势必将迎来一个“阴沉”的夏天。瑞士将于6月15日起开放同邻国的边境,并最晚于7月6日对其他申根地区打开国境。这自然会助夏季旅游一臂之力,但不足以扭转乾坤。
作为国家旅游推广机构瑞士旅游局的发言人,Véronique Kanel强调:“疫情的短期影响已经十分严重。” 而对夏季旅游业业绩的预测也不乐观,预估的酒店及其他旅游住宿入住率将只能分别达到24%和42%。
根据瑞士西部高等专业学院(HES-SO)进行的一项研究,占国民生产总值2.9%的瑞士旅游业或将在2020年内遭受高达87亿瑞郎的损失,并将导致近四分之一的旅游企业破产。
城市“重灾区”
不过,瑞士各地区遭受冲击的强度并不相同。刚刚经历了春季商务会议旅游季冷清局面的卢塞恩、日内瓦和苏黎世等大城市,未来仍将是旅游“重灾区”。根据瑞士经济研究所KOF的预测,今夏,瑞士城市旅游住宿率预计将下降近50%的幅度,而在阿尔卑斯山地区,降幅则将控制在20%-30%左右。
通常,除了因特拉肯或采尔马特等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之外,阿尔卑斯山地区对外国游客的依赖程度普遍低于中心城市。出于对病毒的恐惧和对社交距离的需要,许多“滞留”在国内的瑞士人将把人烟稀少的高山牧场作为暑假度假地的首选,而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市则将“失宠”。
瑞士旅游业高度依赖国际游客,夏季更甚于冬季,外国客户的留宿量占到总量的一半以上。尽管政府和业界机构大力呼吁本土旅行,但瑞士和邻国的游客仍不足以弥补海外市场游客的不足。西部高等专业学院旅游分院教授Nicolas Délétroz强调:“虽然国际游客人数少于欧洲客人,但他们在瑞士旅行期间最舍得花钱。”
不仅是酒店,餐厅和滑雪场也会“想念”这些慷慨的客人们。卢塞恩各家表店几乎90%的营业额来自旅游团群体,尤其是中国客人。
8月期间,日内瓦的豪华酒店和精品店将因中东游客的缺失而感到极度失落-这一富有客户群通常热衷于在此季节来日内瓦湖岸小住。
中期影响
专家预计,2021年之前,欧洲以外的游客不会返回瑞士-该行业想恢复2018年的经营水平仍需时日。“新冠疫情给瑞士旅游业带来的打击是长期的。即使一切顺利,该行业也不太可能在2023或2024年之前恢复常态。”Véronique Kanel说。
在Nicolas Délétroz看来,海外游客“回归”的步伐和强度取决于航空运输部门。“我不太相信人类行为会发生改变。但话说回来,机票价格的显着上涨以及航空路线的变化可能对跨洲旅游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我们已经观察到洲内旅行趋势的增强。“亚太地区尤其如此,” Délétroz介绍道,“日本人不再一定要去欧洲和美国度假,他们变得更倾向去亚洲或大洋洲的其他国家旅游。”
但不管怎样,瑞士永远将是远程旅行的巅峰目的地。“不难想象,到世界的另一端的海边度假早晚会过时。但是对于许多亚洲游客来说,瑞士永远会是一个‘一生中至少要去一次’的国家。”
贵宾卡、住宿套餐、免费体验休闲项目,等等:今年夏天,旅游业推广业正在大张旗鼓地展开吸引瑞士游客的攻势。瑞士旅游局的Véronique Kanel说:“通过提供附加优质服务来吸引本地游客,现在正是时机。”
面向家庭的特色住宿、房车、露营地和度假村目前尤受欢迎。瑞士旅游局强调,与惯常的认识不同,人们完全可以“不用花很多钱就在瑞士度假”。
但要说服当地人定期在国内度暑假,这还是一项长远的任务。“要吸引瑞士客户,山区必须更加发挥出想象力。他们不能单一地将赌注押在自然美景上。” Nicolas Délétroz说。
新冠病毒危机可能是推进夏、秋季旅游业发展的机会-直到目前,夏秋季旅游一直在冬季和滑雪旅游的夺目光芒下被人忽视。但要想推广春秋季旅游,山区旅游机构之间必须加强合作。Délétroz认为:“必须停止孤芳自赏,而是从顾客兴趣(自行车、徒步、水疗等)出发,为客人提供更大的旅游流动性,而且重视短期旅游。”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