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普丁的侵略戰爭對中立國瑞士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Markus Häfliger, Redaktion Tamedia Deutschschweiz

史無前例的對俄制裁明確了中立國瑞士的立場。制裁決定將對瑞士的對中政策與歐洲政策產生深遠影響。本文清楚分析了這一影響。

图中文字:“冻结俄罗斯资产”
圖中文字:“凍結俄羅斯資產” Keystone / Manuel Lopez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倘若美國總統在戰時發言中提到瑞士,那這一定非同小可。拜登總統在國情咨文演講中說:“甚至連瑞士都決定制裁俄羅斯,以此來支持烏克蘭民眾。”

《紐約時報》甚至用“突發新聞”這樣的標題來報導瑞士聯邦委員會加入制裁俄羅斯行列的決定。報導稱:“瑞士將其長久的中立傳統擱置一旁。”俄羅斯國家媒體《今日俄羅斯》也用與中立傳統的“重大決裂”來形容此事。而在瑞士國內,瑞士人民黨(SVP/UDC)也選用了類似的表述方式。

的確如此:瑞士正處於外交政策的轉折點。但下一步會邁向何方?難道這代表中立的瑞士將就此畫上句號?本文試圖澄清七個要點。

经济部长盖伊·帕尔莫兰与联邦总统伊格纳西奥·卡西斯站在纽约联合国大厦前
瑞士應該如何在世界上定位自己?經濟部長蓋伊·帕爾莫蘭(Guy Parmelin)與聯邦總統伊格納西奧·卡西斯(Ignazio Cassis)站在紐約聯合國大廈前。 Keystone / Jean-marc Crevoisier

1. 瑞士仍將保持武裝中立。

《紐約時報》、《今日俄羅斯》以及瑞士人民黨的發言容易讓人誤解:瑞士仍將在聯邦委員會的決定之後保持武裝中立。中立國在《國際法》中只需履行少數義務:中立國不得為任何一方提供士兵或武器;中立國不得將其領土提供給任一交戰方;中立國不得加入任何軍事聯盟。這一切對瑞士依然適用。

因此瑞士的立場明顯有別於瑞典,(直到目前)瑞典也一直保持著中立。但現在瑞典甚至向烏克蘭提供武器,還在考慮是否要加入北約。不過就目前而言,這兩個選擇都不在瑞士的考慮之中。

2. 瑞士聯邦委員會尖銳化處理了以往政策。

聯邦委員會的決定因此並未違反中立權,但卻影響了廣義的中立。這背後的基本思想是:希望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的國家,其行事方法通常要能讓別國在緊急關頭相信其中立原則。此外,瑞士希望在政治上慎重表現,以便能在衝突中扮演斡旋者的角色。

然而就中立政策而言,瑞士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並不是就不可以變通。中立總是取決於國際環境以及特定個案。從根本上講,中立性不會阻止瑞士在世界上堅定地表達自己的價值觀;也不禁止瑞士參與經濟制裁。

過去200年間瑞士對於中立政策的解讀一直在變動。 1990年之前,瑞士甚至都沒遵守過聯合國的制裁決定。所以此次俄羅斯事件並沒有體現出與以往政策的決裂,而是意味著中立政策史無前例的尖銳化。

3. 中立不是瑞士的最高國家準則。

《瑞士聯邦憲法》既沒有在國家宗旨中,也沒有在外交政策目標中提到中立,中立僅作為一種政治工具出現在憲法中。憲法對尊重人權、促進民主以及國民和平共存等目標的重視程度高於中立。若中立與這些價值相抵觸,瑞士必須進行利益權衡。

“與中立傳統決裂的行為不是制裁俄羅斯,而是不制裁俄羅斯。”

4. 不加入制裁才是與中立傳統的決裂。

許多戰爭中的施害方與受害方並不明確。但從《國際法》的角度看,烏克蘭戰爭的情況卻一目了然:俄羅斯是侵略方,烏克蘭是受害方。普丁違反的《聯合國憲章》條款不計其數,而烏克蘭只使用了自衛權。在這種情況下都沒有立場的國家,就是共犯。

這對瑞士而言更是如此。與別國不同的是,俄羅斯大宗商品貿易80%經由瑞士,俄羅斯私人及企業的海外存款30%存放在瑞士銀行。如果瑞士不參與制裁,那就成了發戰爭財的國家。這意味著:與中立傳統決裂的行為不是制裁俄羅斯,而是不制裁俄羅斯。

5. 瑞士聯邦委員會沒有其他選擇。

隨著國際壓力越來越大,如果瑞士拒絕加入制裁行列,就有可能遭到美國和歐盟的制裁。可以設想的是,這樣一來,瑞士也就無法再在烏克蘭局勢中起到調解員的作用。這將是極其令人惋惜的連帶損失。

6. 此次事件可被視為先例。

瑞士聯邦委員會除此決定外別無選擇:這或將對瑞士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因為從效果上看,此舉將瑞士歸入了以歐盟和北約國家為中心的西方陣營。面對威脅世界的另一個類似災難,該決定可被視為先例。有人擔憂,中國未來將試圖兼併台灣。按照俄羅斯事件的邏輯,瑞士到時也必須制裁中國。

7. 更加迫切的是要與歐盟達成協議。

對瑞士而言,烏克蘭戰爭的風險在於世界政治及經濟可能因此在敵對格局中越陷越深。這樣一來,歐洲對瑞士經濟的意義將越發重大。更重要的是,瑞士聯邦委員會與議會現在要迅速穩定瑞士與歐盟的關係。普丁發起的侵略使瑞士在制度問題上與歐盟達成協議變得更加迫切。

本文最先刊登於2022年3月2日的《每日導報》。轉載前已獲得許可。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