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中自由贸易会谈开门红

8月12日,瑞士联邦总统在北京会见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 Keystone

和全球大多数国家一样,瑞士也在经济领域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并对能成为首批与北京方面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西方国家之一持乐观态度。这是否过于乐观呢?

上周由多丽丝·洛伊特哈尔德(Doris Leuthard)率领的经济代表团从中国凯旋而归。他们带回了一份中瑞两国间将启动自由贸易谈判的承诺。

在这方面,瑞士甚至把其它欧洲国家甩在后面。截止目前,只有挪威对华商务谈判开始较早,而新西兰已于2008年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发达国家。

瑞士人以为中国对自己感兴趣,这是否一种错觉?“可行性研究过程相对迅速,只用了几个月时间,”中国通白鹄(Gérald Béroud)注意到,“必须相信中国人有继续下去的诚意,但还要取决于谈判的具体内容。同瑞士的协议将是中国进行的一次测试,以了解这种协定能否作为与其它国家之间协约的模式。”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壮大,各国将争相与中国签订贸易协约。“中国人很高兴看到其它国家为此相互竞争,”让-皮埃尔·莱曼(Jean-Pierre Lehmann)指出。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这位教授认为,北京方面可能会把与瑞士的谈判当作与欧盟或加拿大商谈的砝码。

签约是另一回事

但莱曼表示切莫心急:“这只是要开始谈判。签约则是另一回事!”深谙中国国情的他指出中国专制的一面。“中国的政策即不好预测,也不透明。这些谈判会牵涉到不少官员、花费不少时间,还少不了上火生气。”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领导层不会痴迷于与瑞士的关系。首先,瑞士市场太小;其次,如莱曼所解释,中国更强调适者生存,并自认为是排名世界前5或前6名的超级大国。“在中国的日程表上,瑞士无足轻重,”这位经济学家强调。

但对北京方面而言,瑞士有它的迷人之处。莱曼解释道,一来瑞士在中国有大量投资,而中国人也对瑞士的大型企业和先进技术很感兴趣。

“瑞中两国间的经济、技术、科学和文化关系已发展了60年,”白鹄表示:“就像对大多数其它国家一样,这些关系在不断加强加深。但这并非什么新鲜事。”

自1978年来稳定发展

在身为中国社会研究服务公司(Sinoptic)-致力于促进瑞中关系的网站-创建人的白鹄看来,瑞中关系的深化自1978年邓小平提出开放以来一直稳定地发展。

中国与瑞士两所理工学院的合作关系、对中国高级官员的培训、关于人权的对话、法律方面的交流,以及对监狱看守的训练,都是其中的典范。“这一切还会不断增加,”白鹄确认道:“甚至于很难跟得上发生的这一切。”

据他解释,瑞士在中国热潮之中“沾了点光”。这主要在两个方面:瑞士于1950年与中国建交,是首批承认中国新政权的西方国家之一。此外,瑞士在中国的形象令人称羡。

“随便跟哪个出租车司机、酒店员工或是邂逅对象谈起瑞士,你马上会听到针对我国的溢美之辞-风景秀丽、政局稳定、科技先进、技术精准、做事专业细致……”

瑞士的几个优势

白鹄认为,如瑞士制表业这类被征以沉重关税的奢侈品行业将会从自由贸易协定中受益。金融业也会受益,莱曼补充说。在他眼里,对产品、品牌和加工的保护问题则是另一个关键。

“在中国,这是所有企业的难题。特别对制药企业而言,取得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尤为重要。”

从政治角度来看,瑞士有没有兴趣向中国靠拢呢?中国应在国际舞台上承担义务,这就需要一个良好、正常和平衡的关系,白鹄称。

“在许多领域享有的国际开放性令瑞士可以向中国展示自己作为国际伙伴或交流渠道的一面,”他强调。

莱曼则表现得更加谨慎。“在伊朗事件上,瑞士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吗?没有!”在他看来,从地缘政治学角度评判:“中国的崛起没有值得瑞士学习之处。”他还指出,“政策方面越向中国靠拢,中国的要求就越多。”

莱曼相信,“多丽丝・洛伊特哈尔德的想法是,瑞士在经济、贸易和旅游业方面有兴趣与中国建立密切关系,绝非政治方面。”

瑞士资讯swissinfo.ch,Pierre-François Besson

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此外,中国还与巴基斯坦、智利、新加坡、新西兰等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

北京方面目前正与澳大利亚、挪威、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及南部非洲关税联盟(SACU)等进行磋商。同时还在着手与韩国、日本或印度商讨签署类似协议。

中国(含香港)是瑞士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是继欧盟、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瑞士产品第4大消费市场。

瑞士对中国保持贸易顺差,尤其在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精密仪器和手表珠宝领域。瑞士从中国的进口除集中在这些领域外,还包括制鞋和纺织。

有300多家瑞士企业在中国落户,所设立的700余家分公司共有中国员工数万名。

瑞士还在中国通过多种途径推介本国形象(瑞士商务促进中心、瑞士国家形象委员会、瑞中商会、瑞士科学中心等)。

中国企业也在瑞士进行投资,但其规模仍然有限。

阅读最多
海外瑞士人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