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中自贸协定正式生效
瑞中两国自贸协定生效
2014年7月1日,瑞中自由贸易协定终于正式生效。这是瑞士继1972年与欧洲共同体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之后的最重要自贸协定,对瑞士经济及其整个国家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这是阳光明媚的一天,巴塞尔莱茵港口Kleinhüningen的气氛与往日不同,堆积如山的集装箱前多了两面国旗-中国的五星红旗和瑞士的白十字红旗。为庆祝瑞中自由贸易协定生效,这里正在举行一场隆重的欢庆活动。
瑞士经济部长施耐德·阿曼(Schneider-Amman)、中国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俞建华大使及瑞中企业代表200多人共同见证了这难忘的一刻。
小推车里的“宝宝”
中国是瑞士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国,并在欧洲和美国之后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因此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对瑞士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瑞士经济部长施耐德·阿曼表示:“虽然经历了9轮谈判,双方都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是他很骄傲能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这为瑞士企业带来了更多商机。”虽然有人说,瑞士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瑞士与邻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就此施耐德·阿曼部长表示:“虽然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但是他更高兴的是现在成功地降低了与中国之间的壁垒,而与邻国之间的壁垒幸好非常低。”
瑞士是一个内陆国家,但是却是一个贸易民族,这位经济部长说:“巴塞尔是瑞士重要的货物中转站,这里的港口距离国境线只有400米,他希望自贸协定能让国境线消失,贸易壁垒消失,因为只有去除贸易阻碍,才能真正享受富裕。”
施耐德·阿曼部长诙谐地说,最后达成的自贸协定厚达1100多页,“我们有时候称它为‘宝宝’,因为页数太多我们要把它放到一个小推车里才能搬动。”
进入瑞士的门户–巴塞尔
庆祝自贸协定生效活动之所以在巴塞尔举行,是因为这里是莱茵河重要的港口,是物流的重要地区,同时巴塞尔与中国有着多年的紧密联系,也是上海的友好城市。
不仅如此,巴塞尔一直以来都被看做进入瑞士的门户,瑞士出口货物的1/4从巴塞尔运出,而12%进口的货物从巴塞尔转运,瑞中两国之间的货物来往都要经过巴塞尔。巴塞尔政府议员Christoph Brutschin在庆祝活动上骄傲地说:“我几乎可以说,没有巴塞尔,就没有瑞士贸易。”
双赢
Brutschin先生说:“瑞士是一个小国,很依赖于大市场,而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走向富裕,他们非常倾心于瑞士的高质量。瑞中签订自贸协定令两国经贸形成互补关系。”
而瑞士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和第六大投资来源国,许镜湖大使肯定了瑞中自贸协定的积极意义,表示这是一个双赢,她说:“中国和瑞士在经贸史上将翻开新的一页,瑞中两国有着很大的互补性,除了两国企业从中受益之外,人民也会从中受益。”她希望自贸协定能促进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友好往来。
中国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俞建华大使也代表中国商务部长高虎城出席了欢庆仪式。他表示:“中国商务部表示,《协定》是近年来中国对外达成的水平最高、最为全面的自贸协定之一,不仅货物贸易零关税比例高,还在钟表等领域为双方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机制,并涉及环境、知识产权等许多新规则,将进一步提升瑞中双边经贸合作水平,深化中欧经贸合作。”
瑞中经贸论坛
在上午举行的瑞中经贸论坛上,瑞士经济界相关机构向瑞中企业家们介绍了自贸协定的相关信息,瑞士前联邦委员Ruth Metzler、中国驻瑞大使许镜湖、巴塞尔城市州议会主席Christian Egeler、瑞士联邦国家经济事务秘书处代表Christian Etter及瑞士经济协会Economiesuisse副主席Rudolf Minsch出席了论坛。
“从今天开始瑞士从中国进口的99.7%的商品将全部免除关税,从瑞士出口中国96.5%的商品在未来的5-10年内分阶段逐步免除关税。”普华永道税务专家Simon L.Probst说。
瑞士经济协会副主席Rudolf Minsch也说出了心里话:“瑞中自贸协定的实施,令瑞士与其他西方欧洲国家相比,有了竞争优势,同时舒缓了瑞郎坚挺造成的负荷。”他同时强调,在自贸协定实行之前,瑞士出口中国贸易每年增长率为5-10%,自贸协定后,随着海关税的逐步减免,预计瑞中贸易还将会在原有的增长基础上再增长大约5%。
第一批货物入港
就在俞建华大使讲话的同时,身后港口的一辆天车吊起了一个红色集装箱,上面写着“瑞士-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7月1日瑞中自贸协定生效”的字样。
这是自贸协定生效后,中国进口瑞士的第一批货到达巴塞尔。之后,一艘船载着一个用德文写着同样内容的红色集装箱缓缓驶离港口。
施耐德·阿曼部长幽默地说:“让我们对这个集装箱说声一帆风顺。”在场的所有人在这一天这一刻有幸见证了瑞中自由贸易协定的生效。
有人问集装箱里装的是什么?回答是:满载着一种精神!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