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不再有特權
多年來,瑞士一直能夠舉著‘‘中立”的擋箭牌,通過一些特殊的解決方案來維護自身利益,但現在這樣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復返了,因為國際上的風向變了。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1986年,當美國、日本和歐盟嘗試通過經濟制裁向南非種族主義政權施壓時,作為中立國的瑞士能夠繼續與南非開展貿易。
當2007年聯合國和美國通過武器禁運和其他制裁來阻止穆拉政權製造核武器時,瑞士卻加強了與伊朗的貿易關係。而在瑞士致力於通過發展合作項目協助在全球南方實現更多的民主和法治時,一些暴君卻將他們的大筆資金存入了瑞士銀行。
幾十年來瑞士一直本著在斡旋、人道主義傳統、中立和多邊外交中心-國際日內瓦等方面的優勢,在國際舞台上樹立了積極的形象,而背後又在默默地為自己的經濟利益謀福利,至少國際上給人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瑞士對中立的理解是這樣的:“我們與所有人做生意,我們不參與制裁”;加上身為金融中心和稅法的有利條件,令瑞士成為國際原材料貿易中繼站,瑞士非政府組織聯盟(Alliance Sud)主席Andreas Missbach寫道。
國際環境的變化
瑞士中間黨派的Elisabeth Schneider-Schneiter表示,瑞士因為實行中立政策,在過去的歲月裡享受到了許多特權。但是:“現在這些特權受到了威脅,”她說。
在以美國為主的國際壓力下,瑞士對其金融中心進行了改革,銀行保密法被部分廢除,並引進了涉及稅務問題的自動資訊交流措施。
國際環境的變化也反映在瑞士與歐盟之間的緊張關係上,Schneider-Schneiter說:“通過雙邊協議,瑞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享受在歐洲市場上的平等權益,而無需擔負任何義務,歐盟在談到瑞士的時候經常用到“挑肥揀瘦”這個詞。然而 Schneider-Schneiter認為,現在已經不可能了,包括提供低稅率的做法也受到阻礙-經合組織最新發布統一規定,各國對大公司徵收的最低利潤稅額為15%。
綠黨的外交政策專家Christine Badertscher也證實,目前國際環境確實已經發生了變化,她說:“歐盟不再想給瑞士開綠燈。”她認為,與歐盟關係的惡化是目前對瑞士經濟繁榮的最大威脅。
不僅瑞士與歐盟的雙邊關係變差,歐洲內部的發展狀況也同樣影響著瑞士經濟。所以瑞士正在嘗試通過遊說減緩歐盟金融市場上的改革,這實際上是英國脫歐後的反應,但也有可能對瑞士銀行,尤其是德國資產管理的業務,產生很大影響。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也對瑞士的國際形象產生了影響。一些歐洲國家對瑞士十分不滿,因為瑞士不允許他們將從瑞士購買的武器和彈藥轉讓給烏克蘭。瑞士以中立和國家法律為由,堅守禁令,雖然德國政客威脅要停止從瑞士購買武器。
>> 來自SRF檔案:德國就彈藥問題向瑞士施壓,2022年10月31日《時代的迴聲》(德)。
瑞士不能再打擦邊球
中國、俄羅斯、伊朗-這些專制國家正在合作,在面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時也保持一致。一些評論家甚至談到了新陣營的形成和一場新的冷戰。
瑞士經濟智囊團Avenir Suisse的Patrick Dümmler認為,瑞士現在不再可能迴避表明自己的立場-而且要“比過去更明確、更強烈”。
在國際認知中瑞士將自己定位在西方陣營。按照Dümmler的說法,瑞士很難再像以前那樣打擦邊球,與別人討價還價了。 “瑞士的對外經濟政策將受到美國和歐盟的監督,並被要求與其步調一致,”他說。而在過去,瑞士沒有這種壓力,還能打著中立的招牌裝糊塗。
制裁以繁榮為代價
在這場戰爭中,按照官方的說法,瑞士為了顧全大局不惜以犧牲本國經濟利益為代價,參與了針對俄羅斯的制裁-雖然有過短暫的遲疑。
Dümmler認為,瑞士是不得已而為之,“瑞士將會繼續配合制裁,否則自身將可能面對經濟上的相應措施。”
中間黨派領導人Gerhard Pfister曾向媒體預測,瑞士必須做好面對經濟受損的準備,制裁和對抗反應、斷絕貿易關係-所有這些都將有損於我們的經濟繁榮。
這些制裁有可能帶來的後果的預測,在聯邦政府中也招致了意見分歧。如果外交部想與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維持良好關係,瑞士就必須偶爾遷就一下歐盟和美國-即便像制裁這樣的措施或許對本國經濟不利。
外交部“繁榮與永續發展部”在聯邦政府內部做了一些調解工作,該部門負責人Alexandra Baumann表示,她並不認為制裁會對瑞士的繁榮造成直接威脅。在接受瑞士資訊swissinfo.ch採訪時,她說:“我們將致力於穩固我們的金融體系,並保持好國際關係。”畢竟,穩定的框架條件才是繁榮的最好基礎。
當疫情、能源危機和通貨膨脹在其他國家引發了經濟和政治動盪時,瑞士無論在經濟還是在政治上都表現出出奇地穩定。因此可以說,沒有“中立”或“特殊身份”,瑞士還有另一張王牌,這就是:穩定。
(編輯:Balz Rigendinger,譯自德文:楊煦冬)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