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企业眼中的中国投资风险与成功经验

Keystone

到亚洲特别是到中国投资已经成为瑞士企业的投资趋势,在最近举办的2006瑞士投资论坛上,一位瑞士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75%的瑞士生产企业计划在未来5年内走出瑞士。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未来最大的潜在消费品市场自然成为投资的首选地之一。那么在有中国投资经验的瑞士企业眼中,在华投资,风险是什么?

中国成为瑞士企业的投资热点已经不是最近一两年的事情, 瑞士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进入了中国,其中最成功的一个例子是雀巢公司。尽管对雀巢不断有一些负面的消息与评论,但是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何况是一家知名的跨国企业。

虽然在华投资的瑞士企业也遇到过种种困难,但是总体反映投资是成功的,他们认为,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计划是成功的第一步:

成功最重要条件:可信并了解中国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

快速建立关系,避免在错误的地区投资

中国特有的“关系”文化,使刚刚进入中国的瑞士企业有些迷茫,同时由于中国部分地区政府在城市规划、人员素质和管理经验上的欠缺,使很多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在华投资瑞士企业耗费了许多不必要的资金和时间。

瑞士一家食品加工厂在中国北方投产时,因当地政府承诺的基础设施不到位,导致在水质过滤器上的成本投入大大超出预算,最后只能自行钻井取水。

减少培养竞争对手的可能性

“今天的合作伙伴可能会成为明天的竞争对手”,这是在每一次中瑞经济论谈和会议中必然提到的一个观点。其实在欧洲此类事件也时有发生,只是比例不如在中国市场那么高,这是社会结构与传统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原因。

欧洲的税收与福利机制是“除强扶弱”,而在中国贫富差距大,机会相对欧洲来说也比较多,“宁做鸡头,不为凤尾”使得很多中国人时刻观注成为老板的机会。如果能选择一个“可信任”的合作伙伴,则可减少和避免培养明天的竞争对手的机会。

对中国政策的有效理解与把握

很多企业家都表示,在中国办事很难把握合法与不合法的分寸。比如,有些地区的税务部门为公务员强硬设立税务征收定额,使税务员等着企业出错,把问题以小化大,从而完成征收任务等现象。

如果有一个了解中国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就可以预见风险,与当地政府建立关系,当出现问题时也比较容易解决。

培训、沟通、再培训

中国市场人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欠缺,加之中国人特有的“中庸”文化,不擅长也不习惯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团队形成困难,同时也影响了项目的实施效果。

一家历史悠久的瑞士企业的管理人介绍了刚到中国建厂时的一段经历:“我刚到中国时,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安排好的项目如果我不在就不能实施,中国人的点头与同意到底代表着什么?”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原来点头只表示听到了,并不表示同意或听懂了,更不表示我会把它做好。”之后我们为员工安排了定期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承担风险的意识、责任感、开放心态和专业技术等,效果比较明显。

有多家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也认为,有效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而有效沟通要从自己做起,加上定期的培训。沟通是成功关系、有效团队、项目成功实施的基础,而有效沟通的前提是理解。只有管理层首先理解员工,员工才能理解自己。现代的通讯方式是帮助沟通的有效工具,但是面对面人性化的沟通是不可取代的。

树立品牌,减少知识产权损失

由于知识产权的问题,使很多在专利、商标与设计等方面占重要比重的企业对中国市场望而却步。但是,不进入中国价格无法竞争,也就无法树立品牌占领消费市场,进入了中国在研发、设计等方面的投资却无法合理回收。

在此次2006瑞士投资论坛上有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今天维护您的品牌,明天品牌将维护您”,“其他什么都可以摹仿,但最难摹仿的是品牌”,树立和培养自己的品牌是减少知识产权在中国市场损失的最有效方法。

作者:Shirley

瑞士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进入了中国,其中最成功的一个例子是雀巢公司。

瑞士公司在华投资总体反映是成功的,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计划是成功的第一步。

由于不了解中国文化,许多在华投资公司遇到了各种各种的问题。

瑞士在华投资企业的经验和风险观很值得中国政府、企业家借鉴:

如何才能成为瑞士企业家心目中的可信的合作伙伴,如何能够更有效地招商引资,是我们的企业家必须深思的问题。

2006瑞士投资论坛上,瑞士企业公布了一份调查结果:

75%的瑞士生产企业计划在未来的5年内走出瑞士,需求新的投资和生产地。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